博士、硕士、学士相关资料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25389146 上传时间:2024-01-03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01.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博士、硕士、学士相关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博士、硕士、学士相关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博士、硕士、学士相关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博士、硕士、学士相关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博士、硕士、学士相关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博士、硕士、学士相关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博士、硕士、学士相关资料(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位的相关知识一、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名称的由来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制,最初始于欧洲中世纪,现在大多数发达国家都实行了学 位制。我国直到 1935年,才由当时的国民政府颁布了学位授予法。这是我国实行学位制 的开始,但并没有完全施行。1980年 2月,人大常委会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 (2004年8 月修正),按照国际上一般通行的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制授予学位。据此,许 多人便以为学士、硕士、博士的名称是舶来品。其实非也!最早发明与使用这些名称的,是 我们中华民族贤达的祖先。学士、硕士、博士的称呼,在中国古已有之。但这并不是说我国古代就有学位制度。博士,在我国古代是一种官衔,最早出现在战国

2、时代史记循吏列传载“公仪休 者,鲁博士也,以高第为鲁相。”秦始皇时代,博士作为朝廷顾问,掌管古今史事待问及书 籍典守。汉代以后,博士开始任学官,担任教学工作。博士作为一种职位,除授予学官外, 还授予一些有特殊技艺、专门学问的职官。诸如魏晋以后的医学博士、天文博士、历博士、 卜博士、律博士等,要求担任这个职务的人“掌通古今”,有渊博的知识,以便充当皇帝的 顾问、从事编纂著作或教授学生、培养人才的工作。不过,它的官阶品位并不高。硕士这一名称始于五代,新五代史宦官列传中云“前后左右者益亲,则忠臣硕士 益疏。”当时,不过是对德高望重、博学多闻之人的一种尊称,既非官衔,更非学位。学士称谓,最早出现在周朝

3、,是指在学读书的贵族子弟。同时,也是对文人学者、饱学 之士的一种泛称。周礼春官中就有“诏及彻,帅学士而歌彻”的记载,当时专指读书 的文学之士。魏晋南北朝以后,学士逐渐变成了一种官职,且掌管的事情各有不同。其中以 文学、技艺而授予学士职位的居多,品位也不高。唐宋分别设置了侍读学士和侍讲学士,其 职责是为皇帝侍讲、侍读。唐太宗时设置文学馆,以房玄龄、杜如晦等十八人为学士,学士 的地位有了很大提高,并开始参与朝政。其中,翰林学士为学士之首,均为皇帝信任的顾问 和秘书官,负责为皇帝草拟诏诰,参与军国机密,故有“内相”之称。还有集贤殿学士,为 文学著作之官。由于“伴君”的缘故,自宋朝开始,一经授予翰林学

4、士,即有当宰相之望。 明朝初年,以学士充任皇帝顾问,后来还把资望特高的学士冠以大学士。明成祖永乐年间, 凡入阁参与机务的,皆由学士升为大学士。明朝中叶以后,以大学士为内阁长官,起草诏令, 批答奏章,实际执行宰相之职。清朝未设宰相,仍然沿袭明制,以大学士为内阁长官,殿、 阁大学士即为宰相,地位显赫,官阶为正一品,是文官之首。日本在明治年间,从西方引进学位制度时,借用汉语中的博士、硕士、学士这些词汇, 来翻译英文中DOCTOR、MASTER、BACHELOR这些学位称呼。到清末民初,中国人又从 日本把这种译法搬了过来。这样,源自中国的博士、硕士、学士的称呼,才第一次在它的发 源地中国,与现代学位制

5、度挂上了钩。由此可见,学位制始于西方,而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名称则源于中国,只是我国 古代的学士、硕士、博士,与现代的学位名称含义不同而已。二、大学礼服的由来学位礼服源于西欧大学教育的发展。在中世纪初期,罗马帝国灭亡了,希腊和罗马灿燃 的古典文化被摧残,迅速走向衰弱,一度繁华的城市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各种教育机构 荡然无存,罗马基督教会成了古代文化主要的承继者和传播者。到了十二世纪,由于基督教 的发展,需要大量的神职人员帮助主教管理他们的教区。于是陆续出现了修道院,大主教区 学校和教区学校。大主教区学校设在大主教区内,教区学校设在神职人员所在的村落。教会 利用这些场所,对教士和僧侣进行读

6、、写、算和教义基本知识的教育,他们采用古典文化的 一些成果,逐步形成了被称为“七艺”(语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音乐,天文)的 学习课程。这些学校的教师在意大利被称为博士(Doctor,来源于拉丁文doctoreum,意即教师), 而在巴黎则把教师称为硕士(Master,来源于拉丁文magister,意即教师,师傅)。那个时候,手工业兴盛起来,并逐步与农业分离,商业也随之发展,重新形成了以手工 业和商业为中心的城市,出现了各种手工业的同业公会和商业行会,这些行会有严密的组织 和规章制度,拥有相当大的自主管理权。随着学校的发展,被称之为硕士或博士的教师数量 日益增加,各个地方的教师们仿效手工

7、业和商业的同业公会,组织起了教师的同业公会,学 生则组织成同乡会,管理他们自己的事务。他们都把自己的行会叫做大学(University,来 源于拉丁语Universitals,意为共同体),因而大学这个词成了各教育中心的共同称谓。也就 是说,最初的大学机构就是这些教师的行会和学生的行会组织。而同一行会里的相同专业的 教师又组成特殊的专业行会,称为系或教授会(faculty,来源于拉丁语facultas,意为才能, 即教授某种学科的能力,)后来又把系这个名词的含义扩展为教授某部门知识的大学分部(学 院)。在意大利北部的玻洛尼亚地区,建起了中世纪最早的两所大学一一波洛尼亚大学和萨 莱尔诺大学,随后

8、巴黎大学、牛津大学等学校像雨后春笋般相继产生。这些早期大学的学生,要编成班级进入教室听课,但学校不会对他们进行考试。只有那 些决定今后要成为一名教师的学生,学校才会对他们进行考试。考试过程的第一步,是要对 他们进行一系列的不公开的和公开的预试。考试合格的应试者,要穿上僧侣的长袍(gown), 同学士们(Bachelor,来源于拉丁文baccahalar,意即学士)坐在一起。接着要举行由顺利通 过了考试的应试者提供葡萄酒的盛宴。这就是学生毕业典礼仪式的雏形。但是,要成为一个 硕士或博士(当时,博士和硕士并无区别,都是教师,师傅的意思),还要经过二至三年的 学习,通过了严格的最后的考试才行。在中世

9、纪的欧洲,城镇里的男男女女都穿长袍,寒冷的大厅和透风的建筑使得人们不得 不披上长及地板并连着头巾(hood,兜帽,又叫坎肩)的长袍。这些长袍和头巾制作的原料 和颜色,由各的人财富和社会地位而决定。既然在早期大学中的学者都是传教士,他们的穿 着应与其在修道院的地位相一致,身上穿土褐色长袍,用头巾保护他们的头。于是,这种僧 侣的黑色长袍和头巾演变成了今天大学流行的礼服,不但学校毕业典礼的仪式上要穿,其他 一些重大庆典也要穿。后来,长袍和头巾开始采用较为明亮的色调,不同学位的礼服也逐渐变得有些不同。学 士,硕士,博士的礼服样式的差别,主要出现在头巾上。过了一段时间,头巾不再与长袍相 连,单独成了一件

10、物品,人们把它戴在头上。到了十五世纪,帽子开始流行,头巾几乎成了 饰物,人们穿它时,把它从头顶顺着脖子往下套,披挂在肩上,向后背垂下来。于是,学校 礼帽应运而生。最初的学校礼帽的形状起源于硕士学位的符号,有几种不同的形状,有的是 圆形,有的是方形,有的在帽子中央有一簇装饰物。今天的流苏(tassel )就是在此基础上 发展而来的,只不过更精致罢了。牛津大学最先采用平低方形礼帽(m ortarbard,意即灰泥板), 民间则建议学校礼帽应做成学者的一本书那样的形状,这样更能表现它的学术含义,更有书 卷气。三、学士服、硕士服、博士服的区别、学位服的式样和意义学位服介绍 :学位服分为:校长服、校长(

11、导师)服、博士服、硕士服、学士服五种; :每套学位服由学位帽、流苏、学位袍、垂布等四部分组成; :垂布按文、理、工、农、医、军事六大类,采用不同的饰边颜色区分; :流苏分为:校长(导师)流苏、博士流苏、硕士流苏、学士流苏。(一)学位帽 学位帽为方型黑色。 戴学位帽时,帽子开口的部位置于脑后正中,帽顶与着装人的视线平行。(二)流苏 博士学位流苏为红色,硕士学位流苏为深蓝色,校( 院、所)长帽流苏为黄色。 流苏系挂在帽顶的帽结上,沿帽檐自然下垂。未授予学位时,流苏垂在着装人所戴学位 帽右前侧中部;学位授 予仪式上,授予学位后,由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或校、院、所长) 把流苏从着装人的帽檐右前侧移到左

12、前侧中部,并呈自然下垂状。校(院、所)长、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及委员(或 导师)及已获学位者,其流苏均垂 在所戴学位帽的左前侧中部。(三)学位袍博士学位袍为黑、红两色,硕士学位袍为蓝、深蓝两色 ,校长服为红、黑两色。 穿着学位袍,应自然合体。学位袍外不得加套其他服装。(四)垂布 垂布为套头三角兜型,饰边处按文、理、工、农、医、军事六大类分别标为粉、灰、 深、素色裙子。流苏校茨流苏校怅屣垂布fHHH文理 工农医军農奠布导肺谎苏谨苏博士流苏军事黄、绿、白、红颜色。理工农垂布军事理工农 靈布iT i而垂布佩戴在学位袍外,套头披在肩背处,铺平过肩, 扣绊扣在学位袍最上面纽扣上,三角兜 自然垂在背后。 垂

13、布按授予学位的文、理、工、农、医、军事六大类分别佩戴。(五)附属着装内衣:应着白或浅色衬衫。男士系领带,女士可扎领结。裤子:男士着深色裤子,女士着深色裤子或学士流苏军事文理工 鑿布鞋子:应着深色皮鞋。四、中国的学位服饰伴随着新中国学位制的建立和中国改革开放和对外交流的不断扩展,学位服开始在大学 校园中出现,并逐渐成为一道亮丽的校园风景线。与此同时,有关学位服的研究工作也开始 了。1992 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决定,就学位服有关问题尽快组织开展研究。国务院学位 委员会办公室受命在全国展开了调研工作,并与北京服装学院组成联合课题组,开展了“建 构中国现代学位服体系”的专题研究。在深入研究和广泛征询

14、意见的基础上,1994 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定通过了新中国 自己的学位服样式,并作出决定:作为统一规范的学位服,向全国学位授予单位推荐使用, 其他样式的学位服一律废止。这套统一规范的学位服,包括博士服、硕士服两级学位服和校长服。根据国务院学位委 员会的决定,学士服暂不纳入这套学位服系列和暂不推荐使用。这套学位服既考虑了体现中国特色,符合世界惯例,利于统一规范的原则,又兼顾到学 位的分级、学科的划分、学校的特点等认同、管理因素。这套学位服,由学位帽、流苏、学位袍、垂布等四部分构成。(一)学位帽: 学位帽的造型,采用了世界大多数国家和大学普遍采用的方型造型,含有书本(代表知 识)的意义。在颜色上

15、,不分学位级别和校长、导师,一律使用黑色,显得庄重、沉稳。(二)流苏: 造型酷似中国的灯笼穗,悬挂于学位帽上。采用流苏,既为世界各国学位服所常见,合 乎世界惯例,又使得学位服在庄重大方的同时,透出活泼和飘逸之感,更与学位帽构成一个 有机整体,避免学位帽的秃呆之嫌,而且又通过流苏区分出学位的级别和标志出着装者是已 获学位还是在校生。在学位级别的划分上,博士的流苏为红色,硕士的流苏为深蓝色,校长的流苏为黄色。 这种色彩的界定,与学位袍是交相呼应的。(三)学位袍: 考虑到学位服的世界惯例,中国学位袍在本国和民族特色方面主要体现在纽扣和袖口图 案上。学位袍的前胸纽扣,采用了中国传统服装的“如意扣”,既

16、有民族特点,又将实用功 能和装饰作用巧妙地结合起来。在学位袍的袖口处,环绕绣(或印)出长城的城墙线,表现 中国特色的同时,又使宽大的袍袖富于变化感。在色彩的规定方面,博士袍选用了黑、红两色,黑色是主色调,饰边为红色;硕士袍由 蓝、深蓝两色构成,在蓝色为主色调的同时,饰边为深蓝色。这与中国统一实行的红色博士 学位证书、蓝色硕士学位证书也是相一致的。校长袍则由红、黑两种色调构成。不同的色彩, 又区分出不同的学位级别或着装人的身份。学位服是统一规范的,但又要传达出不同学校的信息。这种信息的传达,是通过允许学 校在学位袍的左前胸处绣(印或佩带)上学校的徽记来表达。在造型上,博士袍由于肩部的造型,使其整体上呈黄金比率的“国”字型 ,庄重,大 方。宽阔的袖身使着装的博士雍容而气派。后片过肩处和袖山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