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力驳余光中倡言汉语、成语是讲平仄的谬论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25388725 上传时间:2023-04-27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2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力驳余光中倡言汉语、成语是讲平仄的谬论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精品)力驳余光中倡言汉语、成语是讲平仄的谬论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精品)力驳余光中倡言汉语、成语是讲平仄的谬论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精品)力驳余光中倡言汉语、成语是讲平仄的谬论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精品)力驳余光中倡言汉语、成语是讲平仄的谬论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品)力驳余光中倡言汉语、成语是讲平仄的谬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力驳余光中倡言汉语、成语是讲平仄的谬论(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力驳余光中倡言汉语、成语是讲平仄的谬论 章邦榕余光中先生在上海东方电视台的“可凡倾听”、“世说新语”、“东方大讲台坛”等多档栏目中,再三特意宣扬其首创的所谓汉语是讲平仄之臆说;但却仅拿成语说事。历次举以“千山万水”、“千方百计”、“ 千军万马”等实例, 以其符合“ 平平仄仄”,“证明”成语是讲平仄的;并以此作为汉语是讲平仄的立论依据。余光中的意图是,据此来抨击那些写诗嗣继不讲平仄的人,并讥嘲不讲平仄的诗为“乱七八糟”,藉以取媚、邀宠于当今称霸旧体诗坛的格律帮派。鄙人正是崇奉写诗不讲平仄的践行者,本着对平仄格律尚有所研究(曾撰有五万余言的平仄格律之逻辑分析一文),故当仁不让,奋起痛击余光中的攻

2、难,对其散播那貌似有理的谬论予以彻底驳斥。 一、舛误的以偏概全成语并不限于四字,但绝大多数的成语确是由四字所组成。而四字成语中又绝大多数为两字一分顿,合成两个双音词的词组(本文所言成语即界定于此),相当于旧体七言诗句 中位于前四字的两个节奏。 每个节奏含两个音节 , 一个音节即是一个声调( 或称字调)。 现代汉语的四个声调是:阴平、阳平、上、去。在格律诗中, 阴平、 阳平列为平声,上、去定为仄声。在一个节奏中,两个音节的声调相同(平平或仄仄),名之曰“同声节奏”;而非同声的节奏(平仄或仄平),则称之为“异声节奏”。凡句内不含异声节奏且平、仄相间者,叫做“律句”。余光中所谓成语是“讲平仄”的,正

3、是以格律诗所规定的句内的节奏必须平、仄相间(简称“合平仄”或“合律”),来套论成语之谓。他所例举的以符合平仄的成语千()山()万()水()、千()方()百()计()、千()军()万()马()为“平平仄仄”,系两个同声节奏的平仄相间,比照格律诗的律句,可算作是成语中的律句,姑且称之为“成语律句”。余光中所例举的成语律句系前平后仄的句式,另一种则为前仄后平的句式仄仄平平。例如:顺()水()推()舟() 喜()笑()颜()开() 信()口()雌()黄() 在成语律句中,不乏前后两个节奏可以位置互换,变平平仄仄为仄仄平平,反之亦然。例如:金()枝()玉()叶() 玉()叶()金()枝() 铜()墙()

4、铁()壁() 铁()壁()铜()墙() 神()工()鬼()斧() 鬼()斧()神()工() 毋庸讳言,上列两种句式的成语律句,在浩瀚的成语中,确确实实大量存在。至于它们合平仄是否如余光中所主张的是“讲”之所致,这里暂且不谈。于此要问,是否两个同声节奏都能成为成语律句呢?事实是否定的。在成语中,两个同声节奏却非平仄相间而系同一声调,亦大量存在。这既有同是平声的“平平平平”句式,也有同是仄声的“仄仄仄仄”句式。为更能证明起见,不妨多举几例,分列如下:平平平平 仄仄仄仄 夸()夸()其()谈() 色()厉()内()荏() 生()吞()活()剥() 历历在目() 无()稽()之()谈() 跃()跃()

5、欲()试()空()中()楼()阁() 蠢()蠢()欲()动()随()波()逐()流() 指()手()画()脚()同()流()合()污() 本()末()倒()置() 咄咄逼人() 怒不可遏()堂而皇之() 势不两立() 陈()陈()相()因() 自()作()自()受() 呜呼哀哉() 不()可()救()药() 由上述可见,同样是由两个同声节奏合成的成语,既有合平仄的,也有不合平仄的,且各有两种句式。不合平仄的成语句式(当不止于已列那两种),有如古风句式,故可仿之称为“成语古风句”。而余光中所论成语是讲平仄的,乃属全称肯定判断。既然均是两个同声节奏的成语中,有一半句式是不合平仄的,那么对这部分成语

6、而言,平仄之讲又在哪里呢?就算另一半合平仄的句式是所谓“讲”之所致,难道就可以不讲逻辑,以偏概全,断言成语是讲平仄的吗? 其实, 即使合平仄的成语,亦决非系“讲平仄”所致;对之展开论证,正是本文的核心内容。 二、判断的混淆余光中尚以没有人(或不能)将符合平平仄仄的“千山万水、千方百计、千军万马”说成“千水万山、千计百方、千马万军”,来证明成语是讲平仄的,其言下之意,无非是认为,“千水万山、千计百方、千马万军”的表述是不合平仄的。 亦即是以否定 “ 千水万山、千计百方、千马万军”的说法,来否定这些说法是合乎平仄的。显然,余光中是将有没有(或能不能有)那些说法,与那些说法本身合不合平仄混为一谈了。

7、事实是,有没有 (或能否有 )那些说法是一回事, 而那些说法本身合不合平仄则是又一回事。那么,“千水万山、千计百方、千马万军”等合不合平仄呢?且以“千山万水()”与“千水万山()”作一比较。后者只是将前者的第二字与第四字位置对调一下,从而由两个同声节奏的平仄相间变成两个异声节奏的平仄相间,即由平平仄仄变成平仄仄平。然而余光中只将前者视为符合平仄,却否认后者合乎平仄。显然,余光中又犯了一个极其低级的错误上文业已指出,余光中所谓成语是讲平仄的立论是比附于七言律句的前两个节奏,故还须从七言律句说起。七言律句有三个同声节奏和一个单声节奏(确切的说,只能算半个节奏)。在四种七言律句句式中,严格的讲,只有

8、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才是正式的律句句式其节奏平仄相间严密准确;由于节奏的重音在后一个音节,故在平仄相间上有二、四、六分明的界定,从而定出一、三、五可不论的规则(这里附带说说律句的另两种句式,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这两种句式在声律上是有缺陷的。其共同点在于句中有三个声调相同相连; 前两个声调为同声节奏, 后一个声调为单声节奏。可见其平仄相间并不严密准确,且二、四、六的“六”在另一个同声节奏的前一个音节上,故这两种句式只能算作准律句句式)。这就是说,句中可出现异声节奏,哪怕是全部。凡含有异声节奏而二、四、六却分明,即合平仄之律。这种句式,称之为“拗句”。与此附会,凡成语中含有

9、异声节奏且能二、四分明者,即可算作符合平仄,亦可假其名曰“成语拗句”。“千水万山”虽属异声节奏平仄仄平,但二、四仍然分明,其合乎平仄,则理所当然。余光中否认千水万山符合平仄,难道其为错误还不算低级吗?余光中或许辩驳道:难道能将“千山万水”说成“千水万山”吗?对此,暂以反问作答:难道符合平平仄仄的成语中没有二、四对调换位吗? 三、必要的步骤 为了证明成语是不讲什么平仄的正确,驳斥余光中所谓合平仄的成语是由讲平仄所致的错误,有必要且必须对成语拗句的类型及与此相关的情况,作一番具体剖解。成语拗句有两种类型 一种类型是,成语的二、四为前平后仄。这有三种句式: 句式一,前一个节奏为同声、后一个节奏为异声

10、平平平仄。例如:贪得无厌() 洋洋得意() 一帆风顺() 句式二,前一个节奏为异声、后一个节奏为同声仄平仄仄。例如:有条不紊() 呕心沥血()了如指掌()句式三,前后两个节奏都是异声仄平平仄。例如:目空一切() 惨无人道() 不寒而栗()另一种类型是,成语的二、四为前仄后平。这也有三种句式:句式一,前一个节奏为同声、后一个节奏为异声仄仄仄平。例如:络绎不绝() 固步自封() 进退两难()句式二,前一个节奏为异声、后一个节奏为同声平仄平平。例如:雷厉风行() 无动于衷() 冠冕堂皇() 句式三,前后两个节奏都是异声平仄仄平。例如:唯利是图() 为所欲为() 心满意足() 上列所有成语拗句都符合平

11、仄,难道余光中不懂吗?请勿以人为据。当将谬误推向极端时, 常识是会泯失的。 那么, 余光中视含异声节奏的成语为不合平仄,是否毫无根据呢?事实是,含异声节奏的成语中,不合平仄二、四不分明的同样数众量多。归纳起来,也有两种类型一种类型是,成语中的二、四系平、平。这有三种句式:句式一,前一个节奏为同声、后一个节奏为异声平平仄平。例如:狼奔豕突() 销声匿迹() 岌岌可危() 句式二,前一个节奏为异声、后一个节奏为同声仄平平平。例如:大发雷霆() 体无完肤() 杞人忧天()句式三,前后两节奏都是异声仄平仄平。例如:抱残守缺() 聚精会神() 稳如泰山()另一种类型是,成语中的二、四系仄、仄。同样有三种句式:句式一,前一个节奏为同声、后一个节奏为异声仄仄平仄。例如:目不斜视() 洞若观火() 视若无睹() 句式二,前一个节奏为异声、后一个节奏为同声平仄仄仄。例如:得寸进尺() 承上启下() 安分守己()句式三,前后两节奏都是异声平仄平仄。例如:独树一帜() 重振旗鼓() 汹涌澎湃()上列含有异声节奏而不合平仄的句式,是成语古风句中有别于不含异声节奏的类型。可见,即使余光中将讲平仄的对象包括成语拗句在内,也仍然不能以部分算作全体,下什么成语是讲平仄的断语。何况成语的律句和拗句也绝非是什么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