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儒家思想核心

人***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7KB
约12页
文档ID:425373746
儒家思想核心_第1页
1/12

儒家思想的核心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仁 仁:爱人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仁表达在教育思想和实践上是"有教无类", 春秋时代学在官府,孔子首开私学,弟子不问出身贵贱敏钝,均可来受教仁表达在政治上是强调"德冶",德冶的根本精神实质是泛爱众和博施济众,孔子把仁引入礼中,变传统" 礼治"为"德治",他并没有否认"礼治",他的"德治"无疑是对"礼治"的继承和改造爱人既为仁的实质和根本容,而此种爱人又是推己及人,由亲亲而扩大到泛众 义 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 礼 礼: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畴在长期的历史开展中,"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开展,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它越来越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绳索,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开展 智 智:同"知",孔子的认识论和伦理学的根本畴指知道、了解、见解、知识、聪明、智慧等涵主要涉及知的性质、知的来源、知的容、知的效果等几方面关于知的性质,孔子认为,知是一个道德畴,是一种人的行为规知识。

信 信:指待人处事的老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为儒家的"五常"之一孔子将"信"作为"仁"的重要表达,是贤者必备的品德,凡在言论和行为上做到真实无妄,便能取得他人的信任,当权者讲信用,百姓也会以真情相待而不欺上 恕 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包含有宽恕、容人之意 忠 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认为忠乃表现于与人交往中的忠诚老实 孝 孝: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根底,孝不仅限于对父母的赡养,而应着重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认为如缺乏孝敬之心,赡养父母也就视同于饲养犬,乃大逆不孝孔子还认为父母可能有过失,儿女应该婉言奉劝,力求其改正,并非对父母绝对服从这些思想正是中国古代道德文明的表达然而孔子论孝,还讲"父母在,不远游",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表现了其时代的局限性孝被后世之儒定为繁琐仪式,"礼记"中规定父母死后"水浆不入口,三日不举火","哭泣无数"以至"身病体羸"变成精神和肉体的自我摧残宋明时代把孝道作为道德论中最重要的畴之一,理学家朱熹提倡父权绝对化孝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中,剔除宣扬封建主义糟粕外,也有一些合理因素,提倡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养老",将孝亲与忠于民族大义相结合,主死后薄葬节用等。

悌 悌:指对兄长的亲爱之情孔子非常重视悌的品德,其弟子有假设根据他的思想,把悌与孝并称,视之"为仁之本" 节 气节和节操1、社会指一个人在政治上、道德上的坚决性对,气节表示对一定的政治制度、政治理想和道德理想的坚决信仰对外,气节则指在国家和民族遭到外敌侵犯时,能挺身而出,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坚持斗争乃至献出个人生命"荀子.君子":"节者,死生此者也〞2、又称"贞节〞为封建时代约束妇女的道德规即要求妇女谨守闺门,不与男子接触,婚后要"从一而终〞,夫死不得再嫁,要为丈夫终身守节,甚至殉夫"二程遗书"卷二二下:"然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鲁迅"坟.我之节烈观":"我依据以上的事实和理由,要断定节烈这事是:极难,极苦,不愿身受然而不利自他,无益社会国家,于人生将来又毫无意义的行为,现在已经失了存在的生命和价值〞恕 中国古代的伦理道德观念"恕〞要求推己及人,自己不想做的事,不强加给别人在孔子的有关伦理学说中,"忠〞与"恕〞是并列的因"恕〞而得 "忠〞,为"忠〞以行"恕〞"忠恕〞是实行"仁〞的方法,是"仁〞的容同时又是孔子思想的一贯之道"论语.里仁":"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朱熹集注:"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而已矣者,竭尽而无余之辞也〞又"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勇 儒家的伦理畴指果断、勇敢孔子把"勇〞作为施"仁〞的条件之一"勇〞必须符合"仁、义、礼、智〞,而且不能"疾贫〞,才能成其为勇"论语.宪问":"仁者必有勇〞又"阳货":"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又"子罕":"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让 指谦让、礼让对人的谦让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孟子.公丑上":"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名词解释)仁 义 礼 智 信 忠 孝 悌 节 恕 勇 让[b]仁 [/b] 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构造,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容其中孝悌是仁的根底,是仁学思想体系的根本支柱之一他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

"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又"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又"卫灵公":"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庄子.在宥":"亲而不可不广者,仁也〞清谭嗣同"仁学.界说":"仁为天地万物之源,故虚心,故虚识〞[b]义 [/b] 本指公正、合理而应当做的孔子最早提出了"义〞孟子则进一步阐棕了"义〞他认为"信〞和"果〞都必须以"义〞为前提他们把"义〞他为儒家最高的道德标准之一儒家把"义〞与"仁〞、"礼〞、"智〞、"信〞合在一起,称为"五常〞其中的"仁义〞成为封建道德的核心"论语.里仁":"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又:"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离娄上":"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b]礼 [/b] 中国古代社会准则和道德规春秋时的政治家子产最先把"礼〞当作人们行为的规孔子也要求人的言行符合礼,这"礼〞既指周礼的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他对"礼〞进展了全面的论述,提出了"克己复礼〞的观点;把"礼〞当作调整统治集团部关系的手段,当作治国治民的根本荀子也很重视"礼〞,把"礼〞看作是节制人欲的最好方法战国末和汉初的儒家对"礼〞作了系统的论述,主用礼来调节人的情欲,使之符合儒家的道德规。

[b]智[/b] 智〞,即智慧、聪明,有才能,有智谋孔子认为,有智慧的人才能认识到"仁〞对他有利,才能去实行"仁〞只有统治者才是"智者〞,他们中绝大多数人都可成为"仁人〞,而"小人〞无智儒家把"智〞看成是实现其最高道德原则"仁〞的重要条件之一他们要实现"达德〞,而要实现"达德〞必须经过"知〞的五个步骤,即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汉儒则把"智〞列入"五常〞之中 [b]信 [/b] 儒家的伦理畴意为老实,讲信用,不虚伪"信〞既是儒家实现"仁〞这个道德原则的重要条件之一,又是其道德修养的容之一孔子及其弟子提出出"信〞,是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互守信用,借以调整统治阶级之间、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儒家把"信〞作为立国、治国的根本汉儒把"信〞列入"五常〞之中"论语.学而":"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信近于义,言可复也〞"左传.宣公二年":"麂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b]忠 [/b] 儒家的道德规孔子所说的"忠〞,是指和别人的一种关系,尽力帮助别人叫做"忠〞"忠〞又特指忠君对长辈能尽孝道也是"忠〞。

孔子把忠当作实行最高道德原则"仁〞的条件孟子也把"忠〞视为重要的道德规,即指把好的道理教给别人汉以后出现了"三纲〞,"君为臣纲〞规定了臣民对君主须绝对"忠〞,忠君便成为天经地义、永恒的伦理教条"论语.子路":"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b]孝[/b] 儒家的伦理畴主要指敬奉父母、善事父母儒家认为孝是各种道德中最根本的孝是维护封建宗法等级制在家庭关系中的表现,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孝〞一直视为最高的美德,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孝经.开宗明义":"夫孝,始终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又"三才":"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论语.为政":"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b]悌[/b] 儒家的伦理畴,指亲爱兄长,顺从兄长常与"孝〞并列,称为"孝悌〞儒家非常重视"孝悌〞,把它看作是实行"仁〞的根本条件"论语.学而":"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孟子.滕文公下":"于此有焉:入则孝,出则悌〞[b]节[/b] 气节和节操1、社会指一个人在政治上、道德上的坚决性。

对,气节表示对一定的政治制度、政治理想和道德理想的坚决信仰对外,气节则指在国家和民族遭到外敌侵犯时,能挺身而出,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坚持斗争乃至献出个人生命"荀子.君子":"节者,死生此者也〞2、又称"贞节〞为封建时代约束妇女的道德规即要求妇女谨守闺门,不与男子接触,婚后要"从一而终〞,夫死不得再嫁,要为丈夫终身守节,甚至殉夫"二程遗书"卷二二下:"然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鲁迅"坟.我之节烈观":"我依据以上的事实和理由,要断定节烈这事是:极难,极苦,不愿身受然而不利自他,无益社会国家,于人生将来又毫无意义的行为,现在已经失了存在的生命和价值〞[b]恕[/b] 中国古代的伦理道德观念"恕〞要求推己及人,自己不想做的事,不强加给别人在孔子的有关伦理学说中,"忠〞与"恕〞是并列的因"恕〞而得"忠〞,为"忠〞以行"恕〞"忠恕〞是实行"仁〞的方法,是"仁〞的容同时又是孔子思想的一贯之道"论语.里仁":"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朱熹集注:"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而已矣者,竭尽而无余之辞也〞又"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勇[/b] 儒家的伦理畴指果断、勇敢孔子把"勇〞作为施"仁〞的条件之一"勇〞必须符合"仁、义、礼、智〞,而且不能"疾贫〞,才能成其为勇"论语.宪问":"仁者必有勇〞又"阳货":"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又"子罕":"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b]让 [/b]指谦让、礼让对人的谦让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孟子.公丑上":"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仁者:仁爱,仁慈,仁义之师之仁义:义务,大义,义举之义礼者:礼貌,礼让,礼义之邦之礼智者:智慧,智力,睿智之智信者:诚信,信誉,公信之信也仁,不仅是最根本的、最高的德目,而且是最普遍的德性标准以仁为核心形成的古代人文情怀,经过现代改造,可以转化为现代人文精神 义,与仁并用为道德的代表:"仁至义尽〞义成为一种人生观、人生价值观,如"义不容辞〞,"义无反顾〞,"见义勇为〞,"大义凛然〞,"大义灭亲〞,"义正辞严〞等;义是人生的责任和奉献,如义诊、义演、义卖、义务等,至今仍是中国人崇高道德的表现。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