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情表》优秀教案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24767134 上传时间:2023-09-1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65.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陈情表》优秀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陈情表》优秀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陈情表》优秀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陈情表》优秀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陈情表》优秀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陈情表》优秀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陈情表》优秀教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陈情表教案【设计说明】陈情表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两“表”之一,是一篇经典篇目,让学生在阅读中正确断句,读懂文意,读出情感,读出属于自己的感悟,是设计陈情表教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表格的形式设计教案,对学生、教师各自任务、作用的明确规定。【教学目标】 1、熟读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2、学习本文结构思路的缜密、严谨和语言表达的委婉、畅达及凄切婉转的陈情技巧。 3、体会文章深挚朴实的感情色彩,理解“忠”“孝”的含义。【教学重难点】 1、在吟诵中解读作者的“情”字,体会本文悲恻动人的原因。 2、把握本文陈述的层次及语言特色,体会情之深,理之透。【课时安排】 两课时【教具准备】

2、PPT课件 音频朗读【教学方法】诵读法 自主、合作、探究 讨论点拨法【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教 师 活 动学 生 活 动设 计 意 图【情境导入】中国古代文学中有两篇“表”让人感动之极,一篇是初中时学过的出师表,另一篇是什么呢?(预设回答:陈情表)正如苏轼所说:“读出师表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可谓忠则出师孝则陈情 【见课件】1、听配乐朗读2、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谈读课文的总体感受。创设情境,激情引趣。【相关知识简介】1、陈情的含义?陈述自己的感情,陈述事情的理由。2、表:文体,属奏议类,古代臣下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见课件】3、写作背景充分预习,自主答疑。1

3、、检查了解学生预习情况。 2、引导学生熟悉相关内容。【感知课文内容】对照注释,圈点加注、译文,初步把握课文思考: 向谁“陈情”? 为什么要“陈” ?“陈”什么情? “陈情”目的是什么? 如何“陈”?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答案:A 。洗马-xin 期功-j 伪朝-wi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答案: C、“察” -考察并推荐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答案:C 项里的“郎中”是官职名【内容梳理】“陈”的原因:除臣洗马,辞不就职。“陈”的目的:愿乞终养。怎样陈情?历述自己的悲惨遭遇叙写进退两难的处境 愿乞终养提出孝之大理提出先尽孝、后尽忠

4、【见课件】(融理于情,融情于事,朴素细腻,曲折委婉以情动人。)1、学生读课文并分组朗读。要求:朗读整齐、声音洪亮、读音正确、断句清楚。2、给优秀学生掌声。3、学生完成相关提问及投影练习。学生相互讨论,教师引导、明确。1、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精神。2、了解学生的文言知识水平,巩固相关字词及文言知识。训练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并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探究第一段】哪句话是作者陈述的总提?哪些内容都属于“闵凶”? 夙遭闵凶 (父丧母嫁 多病零丁 门衰祚薄 祖母夙婴疾病 )故不能“废远”为下文伏笔 目的:博得晋武帝的同情怜悯。 【见课件】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翻译文句,并质疑难懂字句可以

5、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步骤。【小结】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内容、完成练习。背诵第一节。学生总结课文内容。背诵课文第 二 课 时教 师 活 动学 生 活 动设 计 意 图【复习上节课内容、检测】【鉴赏课文内容】1、 讨论:在陈请终养祖母这个要求时,李密碰到了什么困难? 作者处在一种忠孝两难的矛盾境地里,2、什么地方写了“孝情”?(1)臣侍汤药,未曾远离 (2)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3)刘日薄西山,奄奄一息,不能废远 (3)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赏析评价:至孝之心,情真意切、悲恻动人。3、文中对朝廷的忠(感激)表现在哪里?“猥以微贱,当待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4、

6、思考:第2段是怎样写朝廷征召之切的?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渲染了圣命难辞的紧张气氛)小结:2段提出忠孝难以两全的难题,婉言拒绝朝廷的恩遇。 【见课件】1、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学生回顾上节课内容。3、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提问。4、学生质疑,落实文言字词。5、学生谈论合作回答教师提问6、找出文中感人至深的语言进行品读。1、温故而知新2、训练学生对文章信息的筛选能力,归纳能力。3、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并质疑课文内容,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课文,培养学生阅读文

7、言文的能力。5、作者为什么要强调“以孝治天下”的治国之道?列举晋武帝的施政纲领,为终养祖母找到理论依据,为自己不辞不就职作了言之有理的开脱。6、 思考讨论:请补写出“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特为尤甚。”后面省略的一句话,并想想作者为什么要省略这句话?“故臣当终养祖母,不能废远。”表明自己的心迹:一仕伪朝“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二在圣朝“宠命优渥,岂敢盘桓”让晋武帝明白自己的忠心。小结:本段提出以孝治天下的治国理念,陈述自己的从政经历和人生态度,并强调自己的特别处境,进一步打消晋武帝的疑虑,求得体恤。 【见课件】1、学生质疑,落实文言字词。2、学生谈论合作回答教师提问1、学会给不同类型的信息归类并分

8、析2、训练学生归纳总结文章特色的能力7、李密最后提出解决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 尽忠日长,尽孝日短:先尽孝后尽忠。 以列数字作对比的方式目的:愿乞终老小结: 4段提出自己的目的,即“愿乞终老”,先尽孝, 后尽忠。学生谈论合作回答教师提问。训练学生归纳总结文章特色的能力。8、晋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1、为李密的言辞和情理所动。2、彰显孝治天下的恩德。身世孤苦悲凉小结: 身世孤苦悲凉 祖母情深似海 (孝情)孝治天下(理)尽忠日长沐清化蒙国恩(忠情)祖母病笃(情)尽孝日短 圣朝恩重如山先尽孝后尽忠学生总结本文学到的知识进一步训练学生筛选、总结信息的能力。学习知识,理

9、解知识,运用知识9、古文观止评论陈情表的语言,说它“至性之言,悲恻动人。”1、融情于事的方法。2、形象生动、自然精粹的语言。3、陈辞婉曲,屈伸适宜10你能说出哪些成语出自本文吗?11、小测试:1、下列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B)2、下列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D)3、下列“以”字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C)学生讨论、合作探究找出喜欢的语句和成语,相互交流学习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拓展、探究】谈谈孝道1、羊羔跪乳 老牛舐犊,乌鸦反哺 2、母亲节到了,请你为母亲发一条手机短信。【背诵、练习、检测】(见学案)拓展、探究培养感恩父母的意识拓展、探究教学反思:知识链接 中国的孝文化 “百善

10、孝为先”,中华民族的孝文化历史悠久,源源流长。在传统文化中,孝文化最受推崇。 孔子把孝悌作为实行“仁”的根本,提出“三年无改于父道”、“父母在,不远游”等一系列孝悌主张。孟子也把孝悌视为基本的道德规范。秦汉时的孝经则进一步提出:“孝为百行之首。” 汉代“以孝治天下”,孝悌则成为人们做人的准则和行为的规范。 孝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表现。在选官制度上,也体现出对孝的提倡。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就是“孝廉”,孝廉就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如果乡里有人以孝出了名,地方长官是有责任向上推荐的,而且还可以直接任用。 “孝”在古代具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我国古代政治制度,所谓圣朝以孝治天下,做官的人,不管文官武官,也不管官做多大,碰到父母之丧,如果不马上请假还乡,那是不对的,监察御史马上提出弹劾,可以处分到永不录用的程度,是很严重的。不过有一点例外,以武将来说,他正在前方作战,假使父母死了,仍然要向朝廷请假还乡,皇帝可以下诏书,着他移孝作忠,予以慰留,这才可以不还乡。 古代连皇帝也要守丧三年。譬如说丧期之间是不准结婚的,年轻皇帝登位前若要结婚,除非由皇太后下命令才可以。在唐代、宋代、明代、清代都有,老皇帝一死,新皇帝没有就位以前,丧事没有发布,先办婚事,第二天再发丧,否则就违犯礼制。这种古礼连皇帝都要遵守,这就是中国文化的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