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必修3 3-10《过秦论》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24761296 上传时间:2023-03-12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27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人教版必修3 3-10《过秦论》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语文人教版必修3 3-10《过秦论》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语文人教版必修3 3-10《过秦论》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语文人教版必修3 3-10《过秦论》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语文人教版必修3 3-10《过秦论》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人教版必修3 3-10《过秦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人教版必修3 3-10《过秦论》(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0课过秦论一、实词1通假字合从缔交:_约从离衡:_威振四海:_而倔起阡陌之中:_赢粮而景从:_百有余年矣:_点拨“从”通“纵”,指合纵的策略。“衡”通“横”,连横,秦国采用的一种离间六国,使六国分别跟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振”通“震”,震慑。“倔”通“崛”,突出,突起。“景”通“影”,影子。“有”通“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2一词多义制亡利固遗点拨统领、统率/控制/规模/制作。逃跑,代指逃跑的兵士/丢失/灭亡/通“无”,没有。好处/有利,代指有利的形势/锋利。险固,代指险固的地势/巩固/固执、顽固/本来。丢、丢失/遗失之物/遗留下来的/读wi, 给予。3古今异义流血漂橹古义:_

2、今义:_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古义:_今义:_九国之师。 / 古义:_今义:_以为桂林、象郡。古义:_今义:_赢粮而景从。古义:_今义:_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古义:_今义:_点拨古义:盾牌。今义:指划船工具。古义:黄河。今义:指一般河流。古义:军队。今义:指隶属于军或集团军的一个编制单位。古义:即“以之为”,其义为“把作为”。“以”后面省略宾语“之”,即“百越之地”。今义:常用义为“认为”。古义:担负,背负。今义:常用义为“胜、获得”。古义: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今义:指山东省。4词类活用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_天下云集响应:_赢粮而景之:_内立法度:_南取汉中:_尊贤

3、而重士:_且夫天下非小弱也:_外连衡而斗诸侯:_吞二周而亡诸侯:_却匈奴七百余里:_序八州而朝同列:_会盟而谋弱秦:_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_点拨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席:像席子一样。包:像包裹一样。囊:像口袋一样。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云:像云那样。响:像回声那样。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景:像影子那样。方位名词作状语,表示行为的方向。内:对内。方位名词作状语,表示行为动作的方向。南:向南。形容词作动词。重:敬重、看重。形容词作动词。小:变小。弱:变弱。动词的使动用法。斗:使相斗。动词的使动用法。亡:使亡,灭亡。动词的使动用法。却:使退却。动词的使动用法。朝:使朝

4、拜。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弱:使变弱,削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愚:使愚蠢。二、虚词1以2因点拨1.连词,来/介词,凭借/连词,表修饰,相当于“而”/介词,用。2.介词,趁着/动词,沿袭/介词,凭借,依仗/介词,由于。三、句式1铸以为金人十二:_2身死人手:_3而天下诸侯已困矣:_4为天下笑者:_5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_6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_点拨1.“以”后省略宾语“之”,代锋镝。同时也是定语后置句。2.“人手”前省略介词“于”,在。3.无标志的被动句。困,被困住,被围住。4.用“为”表示被动。5.宾语前置句。6.用“也”表判断。四、名句积累1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

5、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2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3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4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五、课文理解1梳理课文结构,概括段落大意。点拨第一段,交代秦地理优势,政治雄心;概述商鞅变法与张仪连横情况以及西河之战首告大捷情况:总写秦孝公功业,他为秦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基础。第二段,主要是写秦惠文王、秦武王与秦昭襄王功业。第三段,总写秦始皇功业,即其统一天下势如破竹和巩固天下的各种措

6、施。第四段,总写陈涉起义情况及其亡秦结果。第五段,归纳作结: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2本文题为“过秦论”,是一篇论说文,但全文却用十之七八的篇幅来叙事,你是怎么理解的?点拨文章由叙史和议论两部分组成。叙史是议论的依据,议论是叙史的升华。先叙孝公时的“兴”,继而写惠文、武、昭襄王时的“强”,接着写秦始皇时的“盛”,最后写始皇既没,陈涉发难,使秦终致败亡。作者通过叙述,概括秦朝百余年由兴而亡的全过程,即从“攻”势转为“守”势两大阶段,为最后的议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外,作者的叙述中始终包蕴着文章的中心。作者写秦气锐势盛,是为了说明这是施行仁义的结果。如第1段就带出了秦能轻取易攻的原因:“商君佐之,

7、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这种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对内对外政策,作者认为是仁义之举。这种仁义之举是“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的根本原因。这样由事见意,由史出论,虽然叙述较多,却处处为最后一段的议论蓄势,体现了事实胜于雄辩的特点,使文章的中心更加突出,论证更加有力,更能使人信服。3文章从秦孝公写起,为什么不从孝公以前的国君如秦穆公写起?从第1段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这一点?点拨材料是为中心服务的。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而秦的攻取天下正是从秦孝公开始的。关于这点,第1段已经明白论述。首句“君臣固守以窥周室”告诉我们,孝公在执政之初仍是“固守

8、”秦地,对“周室”亦只是暗中“窥伺”。后来由于“商君佐之”,才开始有了“席卷天下”的行动,尽管在此之前,他已有了“地利”和“人和”(“君臣固守”)的条件。4你怎样理解作者的结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点拨所谓“攻守之势异”,指的是秦要统一全国,自然要对山东(崤山以东)诸侯采取攻势,逐步消灭它们。而在统一全国之后要防止人民颠覆它的政权,这就转入守势了。处于攻势“高诈力”,处于劣势“贵顺权”。“顺权”,就是施行仁义以收拢民心。秦灭六国后依旧残酷地压迫人民,不施仁义,故而迅速灭亡。“仁义不施”是对第三段“于是废先王之道”那些话说的。“攻守之势异”是表明前面的成功和后面的失败是形势使然。贾谊的观点

9、,认为取天下是可以凭武力,而守天下必须靠仁义,就是说用正确的政策维系人心,一味镇压是不可能持久的。这实际上是要汉文帝记取这个历史教训,谋求长治久安之道。一、中心主旨本文通过概括从秦孝公到秦亡国这一百多年来的历史,说明秦由盛而衰的全过程和主要现象,论述了秦朝由盛到衰的变化中所犯的过失,分析总结了秦朝灭亡的原因,阐述了作者关于治国应施仁义的主张。作者的目的是希望汉文帝以秦朝为借鉴,施行仁义,对人民实行宽松的政策,以免重蹈秦朝的覆辙。二、写作特色1运用对比论述。昔年,九国之师,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进攻仅有雍州一地的秦,却遭到惨败;而今天,陈涉以数百“疲弊之卒”发难,进攻占有天下的秦,反而取得成

10、功,这就生动地说明了转入守势后的秦已经变得外强中干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形呢?孟子说:“失民心者失天下。”“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这正是仁义不施而失掉民心的结果。这样来论述,自然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2铺排渲染的语言特色例如开头写秦孝公的雄心,连用“席卷天下”,“包举宇内”等四语;中间写九国之师攻秦,四君、九国、谋臣、策士、武将,一一列名,显得很有声势;写秦始皇,则极力塑造出他那“威振四海”的形象,行文又多用骈偶,读起来铿锵有力。它的骈偶不同于后来的骈体文以“四六句”为基本形式,而是非常灵活,有时字数甚至不完全相等,如“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有些骈语是包含在散句之中如“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三、结构图解四、古今对译东西二周。履至尊:登帝位。六合:天地四方。敲扑:刑具,,短的叫“敲”,长的叫“扑”。鞭笞(ch):抽打。振:通“震”。(45分钟,90分)一、基础知识(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约从离衡追亡逐北因利乘便以德报怨B轻而易举 斩木为兵 揭杆而起 焚书坑儒C翁牖绳枢 比权量力 度长絜大 同年而语D亡矢遗族 深谋远虑 云集响映 逡巡不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