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现状发展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23884903 上传时间:2023-12-07 格式:DOC 页数:40 大小:81.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药现状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中医药现状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中医药现状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中医药现状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中医药现状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药现状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药现状发展(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 医 药 的现状及发展前言第一章 中医药的含义第二章 中医药的发展历史第三章 中医药的目前现状第四章 中西医的异同第五章 中医药衰落的原因第六章 发展中医药的意义第七章 发展中医药的建议后记 第一章 中医的定义中医(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指中国的传统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科学.它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在研究方法上,以整体观相似观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辩证论治为诊疗依据,具有朴素的系统

2、论、控制论,分形论和信息论内容。中医一般指中国以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传统医学为主的医学,所以也称汉医。中国其他传统医学,如藏医、蒙医、苗医等等则被称为民族医学。日本的汉方医学,韩国的韩医学,朝鲜称的高丽医学、越南的东医学都是以中医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在现今世界的医疗体系中,中医学被归类为替代医学中的一支。 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以辨证论治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

3、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中医治疗的积极面在于希望可以协助恢复人体的阴阳平衡,而消极面则是希望当必须使用药物来减缓疾病的恶化时,还能兼顾生命与生活的品质。此外,中医学的最终目标并不仅止于治病,更进一步是帮助人类达到如同在黄帝内经中所提出的四种典范人物,即真人、至人、圣人、贤人的境界。传统的中医学思维模式与源于欧洲的现代科学并不相容,然而,当今之科学期刊已多有论文研究之,并试图用现代医学的角度分析中医中的部分现象和治疗机理。美国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定义“完整医药体系”这个概念时提到中医学:“NCCAM(美国国家补充与另类医学中心)把完整医药体系描述为涉及完

4、整医药体系是与对抗疗法(常规)医学独立地或平行地演变的完整的理论和实践体系。这些可能反映了独特的文化体系,比如中医学和印度的阿输吠陀医学(英文)。完整医药体系都有一些共同的元素,相信机体有自愈的能力,这种自愈可能涉及到了应用情绪、身体和精神的治疗方法。”第二章 中医药的发展历史 中医药学,源远流长,宝藏丰富,象征着几千年来,我国人民和疾病斗争的睿智。 史记补三皇本纪说:“神农氏以赭鞭(一种红色的竹根)鞭(此意为采掘)草木,始尝百草,始有医药。”可见早在原始社会,我国的先民们,就已有了医药活动。随着生产的不断发展和生产工具的逐步改进,原始人类逐渐认识了可以治病的药物,摸索出一些原始的治病方法,并

5、学会制作骨针之类 可供医疗的原始工具,构成了我国医药史上的起源阶段. 医药活动离不开人.原始时期,史载神农之外,有史可稽的传说中的医药人物, 大致有伏羲、黄帝、僦季贷、歧伯、雷公、桐君、鬼臾区、俞跗、少俞、伯高等人。这些人肇开洪基,为在黑暗中摸索的原始医学,开出了一线光明。 春秋时期,巫术盛行。医巫原自不分,尚书有云:“周公祷武王之疾而廖.”其时以殷王朝的贤大夫巫彭和巫咸最为有名,以至说文解字有“古者,巫彭初作医的说法。 然而巫医治病,也并非全然 不用药物,如山海经海内西经就说:“开明者,有巫彭、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巫相皆操不死之药以距之.” 周王朝时,随着社会发展和医药知识的积累,以及巫

6、队伍本身的分化,巫、医开始分道扬镳。其显著标志是出现了专职医生和医疗分科,以及设立了医事考评制度.周礼天官冢宰记载,当时有食医中士二 人,疾医中士八人,疡医下士八人,兽医下士四人,到年尾则考查他们的医事,以核定他们的级别和俸禄。 在药物剂型上,商代已有治病用的药酒,并有所谓伊尹创制汤药的说法。伊尹为商汤时大臣,他所发明的汤药,为药物相互配合后降低毒性,提高药效,并由生药向熟药过渡,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这一时期,还为后世留下了一个“病入膏肓”的医学典故. 当年秦国名医医缓为晋景公治病,诊断结果,医缓认为:“疾不可为也,在盲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值得重视的是,中医

7、临床六气致病的学说,这时也已渐露端倪。当秦国良医医和为晋平公诊疗后,曾经这样议论说:“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征为五声,淫生六疾。六气曰:阴、 阳、风、雨、晦、明也。分为四时,序为五节,过则为灾.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同时指出晋平公的病是贪欲女色过度,而导致神志惑乱。医和提出的“六气致病说”和情欲不节致病的见解,表明当时医家已开始摆脱“鬼神致病说”的羁绊,这对医学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和中医病因学说的形成,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此外,议论中阴阳、五 味、五色、五声等概念的形成,说明在春秋时期,阴阳五行学说已向医学领域渗透。 从战国到东汉将近700年间,中医

8、药学从实践经验的积累, 进入到系统的理论总结,其标志是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和伤寒杂病论四部划时代著作的问世.医圣张仲景确立的理、法、方、药的辨证施治原则,为中医临床学奠定了基础。此外,名医扁鹊神奇的诊法,华佗在外科和针灸领域的高超医术,淳于意开病案记载的先声等等,都是这一时期医学成就的体现. 魏晋南北朝时,系统整理医学理论又上了一个台阶。王叔和整理编次伤寒论和撰写脉经,皇甫谧编著针灸甲乙经,以及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和雷敦的炮炙论等,都在中国医药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笔。这一时期,由于战乱频繁,疫疠及外伤等疾患盛行,因此,着眼于简便廉验的实用急救方书和外伤科医书便应运而生。比较著名有葛洪的肘后备

9、急方,陈延之小品方、范汪方,姚僧垣直验方和无名氏刘涓子鬼遗方等。 其中刘涓子鬼遗方还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外科学专书. 由隋迄唐大约400年间,在医学理论、方剂药物、临床各科和医学教育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隋唐间产生了一些名医和名著,如巢元方等编著的诸病源候论,分述了各科疾病的病因、病理、症状等,是我国最早的病因症候学专著。 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从基础理论、临床各科,到养生保健,均作了较为系统而又精辟的论述,在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此外,杨上善、王冰对内经的阐发,王焘外台秘要集唐以前方书之大成,都对后世医学产生了较大影响. 药物学方面,唐政府组织编写的新修本草,不但是我国第一部由

10、政府颁定的药典性本草,而且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药典。其时,外科、妇科、儿科、伤科等都已形成独立专科,并出现了较大规模的由政府开办的医药院校太医署. 宋金元时期,在解剖学、诊断学、病因学、法医学,以及临床各科和对伤寒论的研究诸方面,又有了突破性的发展。由于政府重视,宋王朝创立了校正医书局,对历代传世的重要医籍,进行了大规模的收集校正,刊行出版;为保存和传播中医典籍,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这一时期,还由官方出面组织力量,编写了开宝本草、嘉祐本草、本草图经、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等本草方剂专书。 降至金元,医学上的最大成就,就是学术流派的空前繁荣.当时,刘完素提出火热论,著述有素问

11、玄机原病式等;张从正提出攻邪论,著述有儒门事亲行于世;李杲提出脾胃论,著述有脾胃论、兰室秘藏等;朱震亨提出相火论,著述有格致余论、局方发挥等。刘、张、李、朱;医史上称之为“金元四大家,可见其时学术争鸣的一斑。 明代,李时珍著本草纲目,这是我国药学史上最为辉煌的一部巨著,后来被译成日、朝、拉丁、英、法、德等多国文字,广泛传播于世界各地。本草纲目之外,明王朝对于中医学有较大贡献的,还有吴有性著温疫论,创“戾气”致病学说。这是17世纪在传染病病因学上的卓越创见。它为清代祖国医学在温病领域里的开拓崛起,起到了先导作用。 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一些高水平的医学全书,其中享有盛名而至今仍为医家推崇的则数张介宾

12、景岳全书为最. 清朝是我国最后一个王朝.这一时期,祖国医学的最大成就,是形成了与伤寒学说相羽翼而又有相对独立性的新理论温病学说,从而丰富了祖国医学对于外感热病治疗的手段和经验。其时叶天士著温热论,薛生白著湿热条辨,吴鞠通著温病条辨,王孟英著温热经纬,洋洋洒洒,蔚为大观。 温病学说之外,王清任医林改错和吴尚先理瀹骈文,也在中医学发展中各树一帜。王清任注重实践,不仅在解剖学及研究医学的方法论方面做出了可贵的贡献,而且还创造了许多活血化瘀和益气活血的方剂,扩大并深化了祖国医学对于瘀血病症的认识和治疗。 吴尚先的创新精神在于从理论和实践上,对古代外治法进行了系统的继承和发扬,使这一简、便、廉、验的治疗

13、方法,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民国以来,随着西洋医学的源源输入,自清代形成的中西医汇通思潮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其时出现的衷中参西学派,为中西医互相取长补短,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并使中西医汇通的思想和学术内容,作为中医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逐渐渗透到中医各科临床、教学和书刊中,成为现代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先行.第三章 中医药的目前现状近年来,中医正迅速走向衰落,在许多地区,除市级中医院的业务相对稳定之外,区级医院及街道卫生院的中医业务大都十分冷落。赢利者寥寥无几,亏损或濒于亏损者为数众多,因此,许多基层医院已相继取消了中医科.有的医院虽然保留了中医科,但其目的只是为了在整体上保持科目的齐全,对于其是否

14、赢利则并不寄于多大希望。 某医院原有职工近200名,中医科人数14名。由于看中医的患者日渐稀少,中医业务难以为继,医院被迫裁减有关人员。除针灸、按摩、理疗等项目保留4名医生之外,其余的人每月领取350元生活费,皆回家自谋出路。 如果说基层医院的中医业务不容观,那么,个体中医诊所的情况又如何呢?某日,随人去走访一位中医师,进入诊室,见其正在给患者打针输液。环顾四周,竟然连中药柜也没看见,于是,问其何故?答曰:中医所获之利尚不及店面租金,又如何能养家糊口?改行久矣! 一方面,许多正值年富力强、有多年临床经验的中医从业人员正在大量流失;另一方面,国家还在大批地培养新人.相当多的学员毕业后难以就业,或

15、从事医药保健品推销、或到健身娱乐中心去做按摩,由于此类工作并不稳定,许多人最终不得不弃医从商,另谋它就。 某中医学院学生,毕业近二年尚未找到工作,于是去卫生局申办个体行医执照,卫生局告之曰:已停止审批一切个人申请。迫于生计,某生自设一诊所。开业后不久,却偏偏遇上“整顿医疗市场、打击非法行医”活动,卫生局执法队收缴了某生的毕业证书,并要罚款三千元.某生无奈之下,告之家人,其父叹道:家贫如此,供你读书多年已属不易,实指望你毕业后能为家分忧,谁知你不但难以自立,反而还要继续赔钱,既然如此,此证不要也罢!某生闻之,深感愧疚与屈辱,痛哭一场之后,将所有的中医书籍付之一炬,从今往后,誓不言医! 现在,每二十家医院中,难得有一家独立的中医医院;每二十家个体诊所中,难得有一家独立的中医诊所。中医机构萎缩、人才凋零,其衰落之状况,可谓“飞流直下三千尺、门庭冷落车马稀”。虽然中医有顽强的生命力,虽然中医在其些方面尚显局部的繁华,但是,如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