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11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23874810 上传时间:2023-09-1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11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11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11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11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1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1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运用多种方法和常见材料来“制造声音”。2、通过观察比较物体发声时的状态,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3、通过探究活动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体会到各种自然现象都是有规律的。教学重难点: 重点:从多种事实中概括出物体发声的规律。难点: 通过观察、比较,将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振动建立起联系。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实验记录表、队鼓、直尺、音叉 2、学生准备:保鲜袋、尺子、橡皮筋、铅笔盒等教学过程:课前活动,激发兴趣。1、上课之前,让我们一起唱首歌,好不好?(播放假如幸福你就拍拍手,鼓励学生跟着做动作)。2、接下来做一个抢答题,看谁说得多,说得快:从

2、走进教室到现在你都听到了那些声音?一、激情导课1、导入课题1)、同学们,在我们周围,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声音伴随着我们,轰隆隆的雷声提醒我们下雨了,叮铃铃的铃声告诉我们上课了,吵闹声使人烦躁,音乐声让人舒畅,声音向我们传递了各种信息,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2)关于声音,你最想知道什么?(我想知道:为什么会有声音?人为什么会听到声音?声音为什么有好多种?声音是怎样产生的?)问:这些问题中,你们觉得应该最先解决哪一个问题呢?这一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声音王国,去探索有关声音产生的奥秘。意图:引导学生自行提出问题是科学课的重要教学目标,在所提出的问题中引导学生进行筛选,选出最先要解决的为题

3、,同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2、明确目标1)能制造声音并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状态。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3)学会 “做”中学。3、预期效果相信大家在自己观察和小组的讨论中能完成今天的目标。二、民主导学1、任务呈现:利用材料制造声音,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1)、请你们想一想,你觉得声音产生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学生交流.)。怎样判断刚才同学们的回答对不对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实验。其实无论什么问题,只要通过实验去听,去看,去摸,去思考,答案自然就出来了。谈话:我们拿保鲜袋用不同的方法让它发出声音?(摩擦、弹拨、敲击、吹气等)(看谁的发现最多;制造声音时注意声音的大小)开始!停!谁能把你刚

4、才使用的方法展示给大家看?2)、刚才我们听了一些声音,也制造了一些声音,那么声音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呢?是不是对物体施加外力就能产生声音呢? 2、自主学习1)全班分组做实验,老师巡视指导。提出要求:下面老师给你5分钟的时间制造声音,这儿老师有三点建议:(1)看谁的发现最多;(2)制造声音时注意声音的大小!(3)注意观察:通过听一听、看一看、摸一摸等方法,感受尺子、橡皮筋、发出声音的时候,本身有什么变化?2)教师引导:观察物体在发声前后的变化,做好观察记录。 使用哪些方法实验,结果怎样?观察交流尺子或橡皮筋发声与不发声有什么不同?归纳得出这些发声物体的共同点。意图:研究物体为什么会发声并不是一件简单

5、的事情!很难说清楚,这个活动由扶到放,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记录、学会思考。通过相同现象的观察分析,自然而然地得出发声物体的共同点,即发生了振动。3、展示交流1)小组展示使尺子、橡皮筋发出声音,说明发声的原因。(小组互相帮助) 课件填实验记录表(小组订正表)师生小结:你们都是细心的孩子。发现尺子发声时在抖动,皮筋发声时会颤动这些“颤动” “抖动”在科学上,我们把它们统称为振动(物体小的来回运动的重复)。尺子发声时会振动,皮筋发声时会振动什么情况尺子和皮筋不会发出声音?弯曲挤压尺子发声了吗?弯曲拉长皮筋发声了吗?看来,要让物体产生声音,物体必须振动,这就说明:声音产生的原因其实就是-物体的振动。也就是说: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和学生一起小结)2)验证猜想,归纳结论:物体发出声音,一定是振动了吗?我们怎么样才能看得更清楚一些呢?演示鼓面上的豆子振动。说明物体振动产生声音。既然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那么停止物体的振动,声音就应该消失,是不是这样呢?演示按压鼓面反证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意图:这是一个加深理解的活动,这里围绕“发声的物体一定是振动了吗?”设计反证法实验,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而且通过实验的方法把这个过程观察得更仔细。当然学生理解起来就更简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