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实验研究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23853672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4.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实验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实验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实验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实验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实验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实验研究(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实验研究突显学校德育首要地位一、问题的提出。 21世纪已经到来,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主要体现在经济和科技领域,而经济、科技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素质的竞争,而人才素质“以德为先”。在国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逐步确立,以打破铁饭碗,引进竞争机制为主要特点的人事制度改革业已启动且进展神速,旨在全面提高国民基本素质和国家科技文化水平的素质教育战略正在全面推进。邓小平同志早就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对急剧变革的新时代,小学德育工作面临的挑战无疑是激烈的。 1突显小学生德育主体性地位是时代发展的需求。 今天

2、的小学生,是新世纪的第一代小学生,他们所面对的是一个开放的信息社会,社会道德生活环境越来越丰富、复杂: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思维方式、生活方式都在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这就要求德育工作必须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使学生在种种道德冲突面前,不会遍感到迷惘和疑惑。特别是当前的小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在社会生活中表现为具有较强的自主能动性,不轻易顺从于外来环境的束缚。这就要求德育工作要尊重学生的心理特点,突显学生主体地位。 2突显小学生德育主体性地位是传统德育工作改革的需求。 纵观我国传统德育工作,实效性不高,一直是困扰教育工作者的一个老大难问题,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

3、是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无视主体性的道德教育是其重要原因。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1、德育目标的设定虚空或低谷,对德育价值认识论的狭隘余功利,是人们更多的把“个人”作为社会的“一分子”来看待,个人不是被视做个人,而是被视为“国民”,对个人的独特性和独立性缺乏应有的尊重。德育的重要性更多地从社会稳定与和谐、理想社会的实现的角度来强调,甚至为了“虚幻的共同体”的需要,因而缺乏应有的感召力,不符合学生品德形成的规律和心理发展需要。2、把德育片面地视为对人的意志与行为的限制和防范,在德育方法上,把学生单纯地视为道德规范的接收者,普遍采用说教、灌输、强制执行。而“灌输既不是一种教授道德的方法,也不是一种道德的教

4、育方法。”单一的德育方法,忽视了学生主体的参与。3、片面强调学生对于道德义务、道德责任的认同,而无视义务与权利的对等性,忽视学生的道德生活和需要,忽视引导和提供机会与情境使学生对个体的尊严、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予以体认。导致在德育过程中,往往把“禁止”、“防堵”,甚至“管、卡、压”作为立足点和基本手段,忽视学生主体地位和主体性的发展,学生受到来自多方面的不应有的限制和束缚,个性差异、独立人格的不到应有的尊重。4、德育实践模式化,德育活动形式化,缺乏创造性,学校德育工作往往停留在任务式的工作水平上,以完成常规工作为满足,以满足于对上级领导布置的任务和检查负责,对学生的品德形成和发展的效果关心不够,工

5、作缺乏探索和创新。5、忽视家庭、社会环境在学生德育教育中的重要地位,片面强调学校教育,是的学生在学校中接受的价值引导与社会、家庭环境不相适应,甚至完全相反,导致学生对学校教育产生疑惑,对教师产生信任危机,导致学校德育实效性差。 3突显小学生德育主体性地位是现代教育思想发展的需求。 横观现代教育的走向是尊重人,重视受教育者作为根本的权利以及由此而发生出来的使人的道德臻于完善的潜能;倡导以育人为根本,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关注人的个性特长的发展;提倡对的人关怀,主张教育过程在科学化(统一要求、制度化管理、量化评估等)与非科学化(渗透情感、体现人文现念、尊重个性等)之间保持适度的张力等。为此我们的德育

6、工作要摈弃传统德育中单向灌输而遮蔽主体,推崇教条而忘却生活的弊端,而重视学生对道德选择主权的扶植、提升与珍视。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我们提出了突显小学生德育主体性地位,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实验研究:旨在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认真贯彻执行中办国办颁布的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结合素质教育对德育提出的要求,以培养提高全体小学生主体性道德素质为切入点,加大德育机制和队伍建设的力度,优化学校、社会、家庭德育环境,构建小学生德育新模式,全面提高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二、实验假说和理论依据。 (一)实验假说: 我们试图以培养提高全体小学生主体

7、性道德素质为切入点,通过加大德育机制和队伍建设的力度,增强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的育人功能,优化学校、社会、家庭教育环境,构建小学生主体性德育教育新模式,全面提高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学校德育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理论依据: 1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为本实验提供了思想指导。 马克思关于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有如下论述:“内因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外因是一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对事物的发展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内因相对于外因而言是第一位的,外因同内因相比是第二位的。”2中外教育家、领袖人物的现代教育思想,为本实验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理论依据。 纵观中

8、外教育史,苏霍姆林斯基、杜威、孔子、陶行知、叶圣涛等教育家以及邓小平、江泽民等国家领导人,均指出应尊重学生在教育中的个性,突显学生的主体性教育地位,实现教育面向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3中办国办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为本实验提供了直接的、可靠的理论依据。中办国办在2001年1月发出的关于适应新形势,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必须把学校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树立于人为本的思想,将“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的要求落实到教育工作的各个环节。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遵循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从中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提高德育工作的

9、针对性和实效性“必须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是自律与他律、内在约束与外在约束有机的结合起来。”以上论述均强调了德育工作突显学生主体性和能动性的重要性。 三、实验研究的目标及课题内容。 (一)研究目标: 1总体目标:培养具有独立实践个性的适应二十一世纪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具体目标:(1)培养学生具有现代公民基础素质;(2)培养学生具有自主判断和选择正确的道德和价值趋向的能力;(3)探索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新模式。(各年级德育目标同小学生素质发展手册) (二)课题内容: 本课题实验的主要内容是:探讨课堂教学、课外实践活动、教师素质、学校和班级环境建设、家庭教育环境、家长素质等方面在小学生德

10、育主体性地位培养、提高德育实效性中的作用。围绕这一内容,本课题选定以下研究的子课题: 1课堂教学在学生主体性道德素质培养中的地位、作用及相关研究。 2学校和班级环境建设对学生主体性道德素质形成的迁移作用研究。 3家庭教育环境对小学生主体性道德素质形成的迁移作用研究。 4教师和家长道德素质对小学生主体性道德素质培养的迁移作用研究。 5课外实践活动对小学生主体性道德素质形成的迁移作用研究。 6小学生道德教育的价值引导与自主构建的整体研究。 7突显小学生德育主体性地位的模式研究。 四、实验的方法及模式。 (一)实验的方法:以自然实验法为主,行动研究法、调查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 (二)实验的模式: 1

11、思想教育模式: (1)进行“小学生德育主体性地位重要性”等系列讲座、培训,提高全体教师、家长自身道德素质以及对主体性道德教育内涵和实质的认识。 (2)对学生进行未来社会形势、人才规格等方面的知识讲座,并利用各种伟人形象和成才过程教育学生,以启迪学生积极参与道德的自主构建。 2、实验过程模式: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通过“学科引导渗透实践和情境体认环境教育熏陶师长率先垂范同学互映”的德育模式进行实验实践,有效提高学生的公民基础素质、自主判断和选择正确的道德和价值趋向的能力。 五、实验的原则。 本实验应遵循以下主要原则: 1整体性原则。 学校德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求学校各部门之间、各学科之间、学校与

12、社会、家庭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等要结成一个有机整体,形成一个有效的组织系统,充分发挥学校在突现学生的与主体性方面的整体效应。 2全面性原则。 要突显学生德育的主体性地位,首先要求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本原则要求学校德育工作必须面向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 3自主性原则。 这是本课题的一个核心原则。即在学校德育工作中,不论是学科教学、实践活动,还是在学校、家庭环境建设方面,都要围绕一个核心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德育过程,通过自主参与、自主管理、自主实践、自主体认等,逐步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判断和选择正确道德和价值取向的能力,完成道德思想素质的自主建构。 4延迟批评原则。

13、 延迟批评,即当学生犯有过错时,作为教育者的教师或家长,不要当场或当时就对学生提出批评,而先给予学生自我反省、自我教育的时间和空间,之后再通过恰当时机或途径了解学生自我反省和自我教育情况,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做出进一步的要求和措施。 5激励性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教育者在对学生实施德育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正面教育,要坚持“少一些严厉苛刻,多一些宽容理解”,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与众不同之处,发现每个学生的亮点,多给予学生以肯定,让学生从“成功走向成功”;对于不同的学生,特别是对于一些特殊学生,要注意运用不同的教育评价尺度。 6民主性原则。 这一原则是说要突显学生德育主体性地位,就要充分尊重学生,树

14、立师生、父子民主平等的教育观念;在学校、家庭,教师和家长要努力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要“少一些师长尊严,多一些民主平等”,“少一些生硬灌输,多一些心灵对话”,让学生在自由、民主、平等的宽松和谐气氛中进行良好道德品质的自主构建。 六、实验的步骤。 本实验周期为3年,分三个阶段实施: (一)准备阶段:(2007年9月-10月) 撰写实验申请报告,向上级主管部门提请实验立项。制定实验方案,选择实验班级和对照班级;培训实验教师。 (二)实施阶段:(2007年11月2009年7月) 实施方案,制定阶段性实验计划,撰写阶段性实验总结;加强实验模式具体实施的探索研究;进行过程材料的收集整理。 (三)总

15、结阶段:(2009年8月-9月) 写出“突显小学生德育主体性地位,提高德育实效性”实验总结;对学生的整体道德素质进行检测比较;对实验效果进行评价调查;对近年来师生的德育成果进行总结。七、实验的预期目标及检测途径:经过实验,应达到以下目标: (一)实验班级学生的现代公民基本素质应明显高于对照班级(观察法和调查问卷法检测) (二)实验班级学生的自主判断和选择正确的道德和价值取向能力应明显高于对照班级。(调查法和现场命题检测) (三)实验班级教师和学生家长的学生主体性道德教育意识、自身道德素质应明显高于对照班级。(调查法检测) (四)实验班级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能力、思维敏捷性等方面应明显高于对照班级。(量表检测、观察法检测) (五)实验班级环境建设和学生家庭环境建设应明显优于对照班级。(调查法和观察法检测) 八、实验的组织领导及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