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学复习资料1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23599170 上传时间:2023-08-22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等教育学复习资料1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等教育学复习资料1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等教育学复习资料1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等教育学复习资料1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等教育学复习资料1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等教育学复习资料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等教育学复习资料1(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等教育学复习资料第一章 绪论1高等教育是建立在完全中等教育基础之上的专业教育,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活动。高等教育是教育系统的一部分,各类高等学校作为学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高等教育的主体,其本质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实践活动。2、京师同文馆是我国近代第一所高等教育学堂,它标志着我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产生。洪堡创办的柏林大学是世界上第一所具有现代意义的大学。3、高等教育是研究高等教育的特殊问题、揭示高等教育基本规律的科学。学习和研究高等教育学,有助于高校教师系统了解高等教育理论、提高教书育人水平、开展教学改革研究、促进专业化发展。(四点意义)一、简述高等教育的概念、内涵及

2、其特征1概念:高等教育是高等学校教育,主要是指全日制的大学教育,同时也包括非全日制大专层次以上各种形式的教育2内涵:高等教育是建立在完全中等教育基础上的教育;是由各类高等教育机构提供的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活动3特征:高等教育是分专业和分层次的高级教育活动。参照社会专业分工情况,以社会专门职业为参照,进行专业教育。我国的高等教育在层次上一般分为专科、本科、研究生(班)层次的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高等教育通过培养人才为社会服务,密切结合社会发展实际,不断满足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高等教育的功能不断扩展。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和社会发展领域对高等教育不断提出新的需求,高等教育的功能逐步向科学

3、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向扩展,对社会发展形成一定文化影响力,对引领和带动社会先进文化发挥着作用。二、我国近现代高等教育是怎样兴起的1、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兴起:清末以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政治经济改革为主要内容的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运动先后兴起,我国古代高等教育开始向近现代高等教育发展。1862年京师同文馆是清代最早的洋务学堂,是我国近现代第一所高等教育学堂,它标志着我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产生。戊戌变法期间我国开始出现真正的新式大学,随着天津中西学堂头等学堂、南洋公学上院和京师大学堂的先后创办,我国近现代大学诞生。2、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从1911年到1949年,中国高等教育经历了变革、调整和发展。民

4、国初年在蔡元培主持下所进行的教育改革形成的新学制壬子癸丑学制,对清末颁布的癸卯学制中有关高等教育的内容作了相应的改革。其间,教育部还陆续公布了大学组织法大学规程。抗战时期沿海和华北高校纷纷内迁。革命战争时期中共领导的高等教育别具特色。三、高等教育的特殊性具体体现有哪些高等教育的特殊性是指高等教育相对于其它教育活动所具有的特殊情形,主要体现是: 1高等教育活动的性质和任务具有特殊性。首先高等教育的性质属于培养高级人才的专业教育,在教育层次上高于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且在高等教育内部有鲜明的层次性。其次是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对高等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要考虑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如何处

5、理好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的关系,如何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等一系列问题。2高等学校的教师行为与活动具有特殊性。高校教师除具备一般教师的特点外,还具备更强的学术性和专业性特点;大学教学还具有创新性;大学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不仅靠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技能的熟练,更需要科学研究、学术探索作支撑。3高等学校学生具有特殊性。身体和心理发展接近或达到成人水平,具备高度思维水平和学习能力,男女性别差异鲜明,情感丰富,学习动机、态度、兴趣和理想表现多样化,大学生主体意识明显增强。4高等学校职能具有特殊性。高校具有教育教学职能、科学研究职能、社会服务职能、社会文化引领作用。四、学习和研究高等教育学的意义1

6、、有助于高校教师系统了解高等教育2、有助于提高高校教师的教书育人水平3、有助于高校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4、有助于高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第二章 高等教育目的1、高等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高等教育的总总目标,是高等教育对人才培养标准方面质的规定,是教育目的在高等教育阶段的具体体现,它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一个国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要求。2、高等教育目的从本质上看是一个价值追求问题,由于价值主题的多样性、复杂性以及社会矛盾的历史性和具体性,高等教育的价值取向也出现了多样性、动态性,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出现了不同的高等教育目的观,主要有:高等教育目的个人本位论、高等教育目的社会本位论、

7、高等教育目的文化本位论、高等教育无目的论和高等教育目的辩证统一论。3、实现高等教育目的的途径是能够使高等教育目的得以实现的具体实施方式,即,教学工作、科研训练和社会实践。4、我国高等教育方针:1998年8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一、简述高等教育目的的作用1导向作用:高等教育的目的不仅为受教育者指明发展方向,预定发展结果,也为教育者指明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高等教育的对象是特定的人,而高等教育目的则是对这些特定的人的素质和规格在观念形态上的规定,因而高等教育目的对高等教育所要培养的人才具有某种规范导向作用。高等教育目的能确保人们的活动不偏离目标,使人们

8、在统一的目标指引下进行活动,从而保证教育活动的整体性。2调控作用:包括宏观调控和微观调控两个方面。宏观上来说,高等教育目的对高等教育的规划、高等教育政策、高等教育改革、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等都具有支配作用。从微观上说搞的那个教育目的对高等教育实际的教育与教学过程中各要素的组合,也具有支配和调控作用。3激励作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一旦认识了高等教育的目的,并自觉接受他的指导,在高等教育活动中,必定能够激起人们更强的责任感、更饱满的工作热情、更充沛的精力、更有效的合作,从而使高等教育目的得以实现。4评价作用:高等教育目的是衡量和评价高等教育活动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高等教育实践活动的社会价值,也必须借助

9、于高等教育目的来判断。高等教育目的是检查教育活动结果的依据和标准,是高等教育实践活动的最终归宿。高等教育目的通过具体的培养目标和丰富的教育活动而得以展现,但最终结果是否达到教育的目的要求,需要作出评价,评价的依据只能是高等教育目的。二、简述高等教育目的的体系包括哪些内容1高等学校培养目标:指高等学校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并结合自身特点对接受高等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所提出的统一标准与总体要求。2、专业培养目标:指高等教育的各专业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科特点而确定的对培养人才的基本素质和业务规格的总规定。3、课程目标: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手段。有两层含义:一是为实现本专业培养目标所需要建构的课程体系;

10、二是每一门课程所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三、如何理解我国高等教育的目的1注重培养大学生德志体美全面发展。品德方面要求大学生不仅具有健全的人格,还要求有更强的责任感、团队合作精神、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在智的方面要求大学生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还要具有开阔的思维能力、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终身学习意识;在体的方面要求大学生具有健康良好的体魄和体能;在美的方面要求大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审美意识、鉴赏能力,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和情感世界。2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高等教育所培养的是高级专门人才,是社会各行各业的骨干和精英,这是由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决定的。3注重培养社会主义建设

11、者和接班人。这是我国高等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思想的体现,明确了教育培养什么人和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我们是社会主义社会,高等教育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创造上,是建设者;在社会主义信念上,是接班人,两者不是对立与分割的,要统一于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内涵之中。四、谈谈你对高等教育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目的观的认识1社会本位观是基于人的社会性提出的,主张人的教育和发展要适应社会的需要。理论盛行于19-20世纪,代表人物孔子、斯宾塞。强调认识社会的产物,高等教育的价值首先在于促进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教育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的、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进步的人,他特别关心个体社会化、公民道德和社会

12、政治。这种教育目的观十分重视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是值得肯定的。但完全否认教育目的对个体的依存,否认教育对象对教育目的的影响是不可取的。2个人本位论主要是从个人需要、个体发展出发设计教育目的的观点。代表人物老子、卢梭。由于强调个体的利益和权利、兴趣和爱好、社会参与及自我实现。这种教育目的观,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有过积极作用,但从根本上来说是不全面的。(还有文化本位论、无目的论、辩证统一论)五、试述高等教育目的的实现途径实现高等教育目的的途径就是能够使高等教育目的得以实现的具体实施方式,即教学工作、科研训练和社会实践。1教学工作是教育领域中最重要的活动。高等学校的教育是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进行的,但

13、最多最主要的就是教学活动;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专门人才,高等学校教学的目的也是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与教育目的相同。2科学研究是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能之一,也是高等学校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高等学校开展科学研究,可以直接推动学科的发展,使学科教学内容不断得以更新,教师通过授课使学生所学内容是当前最新的。高校开展科学研究可以促进教师队伍的提高。教师通过科学研究能全面把握本学科的发展趋势,更深刻了解社会对高等教育所培养人才的要求,能准确认识自己所教课程在整个学科体系中的地位,以及本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关系,从而把本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及时有效地反映到自己教学中,不断提高教

14、学水平。六、高等教育的几种价值取向1高等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2高等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3高等教育目的的文化本位论4高等教育无目的论5、高等教育目的的辩证统一论七、制定专业培养目标要考虑的因素:1、专业培养要与教育方针、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国家的学位条例相一致。2、专业培养目标要体现德智体美协调发展的要求,要充分体现德与才、身与心、知识与能力、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的协调和谐。3、专业培养目标要体现高等学校层次、规格的差异性。4、专业培养目标要使专业人才质量规格具有国际可比性。八、实现高等教育目的的途径:1、教学工作2、科研训练3、社会实践第三章 高等教育的结构和功能1、高等教育宏观上主要包括形式结

15、构、层次结构、科类结构、类型结构、区域结构等;微观上主要有高等学校内部的组织结构、课程机构、教师结构、学生结构等。2、高等学的管理体制主要是指高等学校的活动中的构成要素之间的互相关系及其组织运行方式、管理制度、管理手段及其运行机制。我国高等学校内部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3、高等教育的社会价值主要包括高等教育的经济价值、科学技术价值、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个体价值主要表现为发展个体知识能力、提高个体文明素养和实现个体的目标追求等方面。4、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主要包括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文化功能。高等学校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一、简要说明高等教育结构是如何划分的高等教育机构类

16、型,宏观上主要包括形式结构、层次结构、科类结构、类型结构、区域结构等;微观上主要有高等学校内部的组织结构、教师结构、学生结构、课程结构、科研结构等。形式结构是指高等教育系统中不同的办学方式及其比例关系。通常意义上一般分为普通高等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按照办学主体的不同,高等学校可以分为公立院校和私立院校;层次结构是指高等教育中的各级教育,一般分为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三级;科类结构是指不同学科领域的高等教育的构成状态,主要表现为校、系、科、专业的结合形式;类型结构是指高等教育系统内不同类别的高等学校的构成状态;区域结构是指高等学校的地区分布状况,或者高等学校数量、类型、层次的地区分布情况。二、什么是高等学校管理体制主要是指高等学校的活动中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组织运行方式、管理制度、管理手段极其运行机制。它既有宏观上政府、社会与高等学校的联系方式,也包括微观上高等学校的内部管理体制。有中央集权型、地方分权型、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结合型三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