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镇建设》形考册作业1答案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23595498 上传时间:2023-11-0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7.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城镇建设》形考册作业1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小城镇建设》形考册作业1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小城镇建设》形考册作业1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小城镇建设》形考册作业1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小城镇建设》形考册作业1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城镇建设》形考册作业1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城镇建设》形考册作业1答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城镇建设形考册作业1答案一、小城镇指的是一种正在从乡村性的社会向着多种产业并存的现代城市转变中的过渡性社区。广义的小城镇包括了20万人口以下的小城市、国家批准的建制镇、尚未设镇建制的乡政府所在地的集镇(乡集镇)和纯属集市贸易的集镇。它区别于大中城市和乡村,具有一定规模的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的人口聚集的居民点。狭义的小城镇包括县城以下建制镇和集镇。费孝通给出的小城镇的定义:“新型的正从乡村的社区变成多种产业并存的向着现代化城市社区转变中的过渡性社区,它基本上已脱离了乡村社区的性质,但还没有完成城市化的过程”。二、依照行政建制分类:地方驻地、县城、县以下建制镇、集镇依照形成原因分类:经济发达;

2、交通发达;自然资源利用型的小城镇;依照职能特征分类:工矿城镇、以交通运输功能为主的小城镇、旅游城镇、卫星城镇。发展小城镇是我国现阶段城市化道路的一种必然选择城市化道路的选择不仅要考虑最优,更重要的是考虑可能和可行尽管就规模效率而言,大城市比小城镇要优越得多,但现有大中城市不仅基础设施严重不足,而且国有企业尚有1000多万下岗职工等待安置,加上城市每年新增的数百万劳动力需要就业,不可能大规模地吸纳农村人口。在这种现状下,选择小城镇是必要的。四、1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蓄水池”和“节流闸”目前我国农村大约有2亿富余劳动力,有5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70多个,安排这样庞大的富余劳动力难度很大。发展小城镇,

3、让富裕起来的农民到小城镇投资办厂经商,发展第二三产业,可以增加就业空间,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突破口。2小城镇是城乡协调发展的“平衡杆”没有小城镇的充分发展,就不会出现城乡协调发展,小城镇处于城乡融合的交汇点,兼有城乡特点。具有承上启下作用,把城市的思想观念、技术信息、管理经验传播到广大农村,成为我国亿万农民接触城市文明的媒介,既加强了城乡联系,也避免了许多发展中国家大城市膨胀、农村不断衰落的“发展的陷阱”。因此,发展建设小城镇,是实现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的必然进程。3小城镇是城市化的“推进剂”促进乡镇工业的发展,加快农村工业化的进程;小城镇完善了城市化建设网络小城镇是农村现代化的重要载体4小

4、城镇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承载体”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紧密联系、互相促进。农村工业化、城市化有利于居民的素质提高。在小城镇建设具有一定水平的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信息服务设施,可对农村的文化教育、科技、卫生等各个方面具有示范和指导作用,可以有效地将城市文化和生活方式、科技知识向农村扩散,成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宝贵资源。五、小城镇建设的原则:尊重规律,循序渐进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突出重点深化改革,创新机制统筹兼顾,协调发展费孝通把发展乡镇企业与小城镇在地方经济社会体系中的影响,作为他构思乡村工业化、城市化的基本构架。1小城镇道路理论决定发展小城镇的因素:中国人口及其分布特点;避免“大城市病”,大城

5、市模式不利于广大居民安居乐业,况且这种模式与我国国情也很难适应;小城镇为主,大中城市为辅,是费孝通主张的中国城市化的道路;费孝通主张将“三大差别”和农民一起“消灭”在小城镇里。重视小城镇作为农村地区商品集散中心的地位。2关于小城镇发展动力农村工业化是小城镇发展的直接推动力;发展农村特色工业。3人口流动论人口流动的两个阶段:“离土不离乡”和“离乡不离井”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第一阶段的主要形式;“离土又离乡”和“离乡又离井”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第二阶段的主要形式。费孝通主张“做活人口这盘棋”,两个棋眼:“一是发展内地的小城镇这种人口蓄水池,一是疏散人口到地广人稀的边区开发资源。4区域经济发展模式论

6、1983年小城镇再探索一文中,提出了“经济发展模式”的概念,即从整体出发,探索每个地区发展的背景、条件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与其他地区相区别的发展特色。“苏南模式”:由乡镇工业的兴起而进入工业化。“温州模式”: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形成了家庭工业与专业市场。即“小商品,大市场”。“珠江模式”:珠江三角洲借助香港的地缘优势普遍发展“三来一补”企业,与香港形成前店后厂格局。此外,费孝通还提出了一些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如“民权模式”、“侨乡模式”等。5区域经济思想费孝通指出,经济发展具有地理上的区域基础。不同地区因不同地形、资源、交通和所处方位等自然、人文和历史因素,因而在经济发展上有不同的特点。费孝通提出港

7、珠经济一体化的观点,建议推进以香港为中心的华南经济区的整体发展。提出了关于建立长江三角洲经济开发区的建议:以上海为龙头、江浙为两翼。长江为脊梁,以南丝绸之路和西出阳关地欧亚大陆为尾闾地经济区域发展设想。七、小城镇的发展可以有不同的实现方式,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生产力的发展是促进农村城镇化的原动力。正是生产力的发展改变、推动着城乡关系的变化,不断创造城镇化的条件。1农业的基本动力城镇化发展离不开农业、农村和农民,农业是城镇化发展的基础。从城市发展历史来看,最早的城镇就是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农业对于小城镇的推动作用主要通过以下四个方面的贡献来实现:食物贡献原料贡献劳动贡献土地贡献2工业的核心

8、动力工业化的根本特征在于生产的集中性、连续性和产品的商品性,正是工业化所要求的空间集中,才导致了资本、人力、技术、资源等生产要素在有限空间上的聚集,进而促进了城镇的形成与发展。工业部门可以根据人类需求结构的变化不断创造出新的产品来满足社会需求。而农产品的需求弹性较小,生产量稍多一点,社会就会感到过剩,但人们对于工业品的需求一般是“无止境”的。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吸纳了大量农村劳动力,提高了农民收入,也促进了农村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基本动力,已被世界城市化历史所证明,中国小城镇作为一种独特的城市化模式,推动其发展的基本动力是中国农村工业化。乡镇企业对小城镇

9、发展的作用:第一,加快了人口集聚过程,吸引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镇就业。同时使进镇务工的农民接受了城市化生活方式、消费方式、享受城镇公用设施,从客观上带来了人口城镇化方面质的飞跃。第二,乡镇企业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化经营,促进了乡镇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人口向小城镇集中以及镇区规模的不断扩大。第三,乡镇企业的发展为小城市建设提供资金。乡镇企业加速了资本、技术、信息等经济要素的转移。为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来源。在小城镇的建设中,不论是乡镇企业间接提供的税源,还是乡镇企业直接参与基础设施建设,都为小城镇功能的完善和吸引力的进一步增强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3第三产业的动力城镇的形成首先是

10、商品交换的需要,商业的繁荣与发达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城镇的兴衰和发育状况。第三产业发展促进农村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从事第三产业可增加收入,改善生活,改变传统观念和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利用本地交通、通讯便利,建立贸易中心,确立本地乡镇工业品经销集散地功能,形成贸易吸引力,带动乡村人口在本地的集中和金融、信息、服务、交通、通讯、工业、文化、教育等的全面发展。4聚集经济的动力聚集经济是小城镇规模扩张的内在动力,产业聚集所推动的城镇规模扩张,反过来又会吸引产业聚集、产业聚集和人口聚集的互动机制,促成了小城镇规模不断扩张。5比较利益的动力从农村的内部推力来看,人多地少一直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11、,由此也带来了大量剩余劳动力转入非农产业,从而推动小城镇的发展。从非农产业的外部拉力来看,日益扩大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动农村地区劳动力流向非农产业和小城镇。6政策的动力政策对小城镇发展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政策一般分为三个层次:国家宏观政策,指明了小城镇发展的方向和道路,对小城镇发展最具影响力。国家专项政策,诸如土地政策、户籍政策、产业政策等。在各个不同方面影响小城镇的建设发展。地方性政策,如地方税收政策、用地政策、产业政策等。具体和直接地推动小城镇发展。7区位优势的推动力区位是指一个地区经济地理位置的优劣性和通达性,区位对小城镇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地理位置、交通、信息等要素相互作用、密切联系而发挥作

12、用的。(1)区位的便利程度决定了其与外界经济往来的可能性;(2)区位市场环境影响着其外向型经济或内向型经济的形成;(3)区位关系影响对开放经济的依赖度;(4)区位影响资源和政策。良好的区位会吸引优越的资源;优越的区位条件会得到更多的政策性考虑。1、中国小城镇建设面临的挑战包括哪些方面?答:中国小城镇建设将面临着以下挑战:1)小城镇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如何改变城镇化滞后于经济发展的局面;2)小城镇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如何绕过生态环境的破坏;3)小城镇建设与资源短缺;如何建立节能型小城镇;4)小城镇建设与贫困、住房、交通、犯罪的矛盾;5)小城镇建设与就业:如何解决就业问题。2、中国小城镇建设面临

13、的机遇是在哪些方面?答:中国小城镇建设面临的机遇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中国加入WTO将加快我国小城镇。经济全球化给小城镇注入发展的资金;加快西部地区小城镇建设。2)农产品的丰富有助于小城镇建设突破发展“瓶颈”。农产品的流通超越了国界,打破了农产品短缺的局面。3)城乡隔离壁垒的打破有助于小城镇建设取得实质性的突破。由城乡分离、城乡对立变成城乡融合、城乡一体化。3、小城镇的发展趋势如何?答:未来中国小城镇建设将显现出以下趋势:1)小城镇数量减少,质量提高和规模扩大。2)现有的小城镇将出现分化,有的将发展成为新兴的小城市或中等城市,而有的将消失。3)东西部小城镇建设的差距将缩小。4)乡镇企业在小城

14、镇建设中的地位将出现历史性的变化。总之,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完善、城乡壁垒的打破、国家政策的有利导向等等,我国小城镇建设将走向纵深发展,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完成历史赋予的神圣使命。4、简要说明我国不同地区的小城镇建设模式。答:1)东部地区的小城镇建设模式。我国东部地区的小城镇建设在全国最为成功。最为典型的有江苏省的苏南模式、浙江省的温州模式和广东省的珠江三角洲模式。2)中部地区的东部地区的小城镇建设模式。我国中部经济发达地区的某些省份,小城镇建设正处在起步阶段。具有代表性的是河南省南阳市和湖北省襄樊市的“双阳模式”。3)西部地区的小城镇建设模式。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差距甚大。西部小城镇建设

15、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农业商品化牵引型、工矿主导型、旅游开发型、商贸中心型、交通枢纽型、边境口岸型、城郊型、地域文化促导型、综合发展型、兵团屯垦型等。5、按发生机制分,我国小城镇有哪些建设模式?答:1)政府主导模式。2)城市辐射模式。3)资源开发推动模式。4)市场带动模式。5)旅游文化推动模式。6、分析当地的一个小城镇建设模式。答:瑶琳镇属于旅游文化推动模式。原瑶琳镇的前身是“至南人民公社”,其所在地是在至南大桥的南端,那是一个不上一百户人家的农村,根本谈不上小城镇。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瑶琳仙境开发初,现瑶琳镇所在地名叫“洞前村”,当时仅有十几间破破烂烂的泥墙屋,零零散散地居住着十几家农户。随着瑶琳

16、仙境的开发,游客日益增多,促进了餐饮、旅馆、交通、旅游商品等行业的发展,居住人口尤其是非农业人口迅速增多,至南人民公社改为瑶琳镇,所在地移到原“洞前村”。经过二十几年的建设和发展,逐步发展成现在这样的集镇,成为该镇政治、经济、文化等的中心。镇党委、政府按照“主攻工业、综合开发农业和旅游业”的思路,依托旅游资源优势,先后推出了全国诸洞之冠的瑶琳仙境和集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红灯笼乡村家园、红灯笼外婆家等一批享誉海内外的知名景点,年游客达100万以上。全镇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形成了印刷包装、食品饮料、针织服装、电线电缆、五金机械等块状特色经济,年甲鱼饲养超过400万只,2001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6.5亿元,财政收入1305万元,连续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