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语文卷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23584108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2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西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语文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广西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语文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广西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语文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广西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语文卷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广西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语文卷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西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语文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西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语文卷(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广西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语文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选择题 (共8题;共16分)1. (2分)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 . 耿帅对文化出版业具有深入的了解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他认为,一本畅销书不仅仅是一件经过精雕细琢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更是流通的商品。B . 全面放开贷款利率管制后,金融机构与客户协商定价的空间将进一步扩大,有利于促进金融机构采取差异化的定价策略和企业融资成本。C . 面对日本等国的鼓噪,中国国防部新闻发言人指出,中方划设防空识别区是为保障国家空防安全提供足够的预警时间,其要义在于防卫,不针对任何特定国家和目标,更不会对任何国家和地区构成威胁。D

2、. 一项要求美国国防部采购国旗必须是百分百“美国造”的法案近日正式成为法律,是“中国制造”屡屡被政治化的持续发酵,最具政治意味的国旗成了美国议员拉选票的新的发力点。2. (2分) (2016高二上潮阳期中) 下列各句加横线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寒冬里,虽然万物在混沌和阴暗中沉睡,但是在这混沌和阴暗中,却正蓄势待发着一种不可言喻的苏醒!因此,凭借围棋比赛就说“人工智能战胜人类”,显然失之偏颇 , 而断言人工智能将要取代、威胁甚至控制人类,同样为时尚早。近几年,黄河、岷江的部分河段多次出现断流现象,面对这江河日下的情况,人们开冷静地思考环保问题。对于消费能力有限的大学生来说,发现一道物

3、美价廉的创意美食,何尝不是一件大快人心的好事、美事。毫无疑问,地区的动荡与失序,欧美等西方国家在其中扮演了极不光彩的角色。西方强权干涉作为背后推手难辞其咎。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而韩非则是法家学派创始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能说会道 , 温文尔雅,有思想,有内涵。A . B . C . D . 3. (2分) 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叶子出水很高,像亭

4、亭的舞女的裙。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A . B . C . D . 4. (2分) (2017高三下江西月考)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中国古代的文人墨客,富贵贫贱,通达潦倒,欢喜哀愁,离不开酒。说魏晋南北朝的文人饮酒是隐逸中略带悲剧情调,那么唐朝文人饮酒更多的是放浪和旷达。唐代文人之醉酒,有忘记现实痛苦的因素,更多的是壮志豪情的抒发和对未来的展望。“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

5、唐。”盛唐之盛,不仅在于锦绣繁华,满目俊才,也少不了诗情勃兴,酒气恣横。有人说整个盛唐的诗歌都是由酒香酿成的。A总是既然而/但是从而B却与其所以虽然反而/C可是倘若那么既/所以D都如果/固然而且所以A . AB . BC . CD . D5. (2分) (2016高二下沁县期末) 下列句式中与其他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 . 管仲既用B . 故内惑于郑秀C . 大破楚师于丹、淅D . 吾幽囚受辱6. (2分) 下列各选项中对“要”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 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孔雀东南飞(相约,誓约)B . 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过秦论(险要)C . 张良出,要项伯鸿门宴(同邀,邀请)

6、D . 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报任安书(总括、概括)7. (2分) (2016高一上江阴期中)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叙述有误的一项是( )A . 攻打袁绍期间,曹军远道而来,又逢荒旱,粮食接济不上。管粮官询问曹操。曹操便叫粮官王垕改用小斛分发军粮。接着曹操暗暗派人探察士兵情况。当发现激起众怒时,他一刀杀了王垕,借王垕的人头来压军心,众怒始解。B . 黄巾余党包围北海城。孔融派太史慈星夜求见刘备,刘备收到信件之后同关羽张飞点精兵三千,往北海郡进发。关羽斩黄巾军余党首领管亥于马下。太史慈张飞刘备驱兵掩杀,城上孔融也驱兵出城,两下夹攻,余党溃散,解了北海之围。C . 袁绍在淮南,地广粮多,又有孙策所抵

7、押的玉玺,于是就想称帝,主簿阎象认为此事绝不可行,而袁绍则说:“吾意已决,多言者斩。”D . 董卓怀疑吕布貂蝉二人在凤仪亭幽会,便急急赶入后园,正见吕布和貂蝉在凤仪亭下共语,画戟倚在一边。董卓愤怒,大喝一声。吕布看见董卓来到,大惊,回身便跑。董卓抢了画戟,挺着赶来。吕布走得快,董卓肥胖赶不上,掷戟刺吕布。吕布打戟落地。董卓拾戟再赶,吕布已经跑远。8. (2分) (2016高一下淮安期末) 下列各项中,最接近余光中青青边愁主旨的一项是( )坚信一首诗的沉默比所有的扩音器加起来更清晰,比机枪的口才野炮的雄辩更持久。坚信文字的冰库能冷藏最烫的激情最新鲜的想象。时间,你带得走歌者带不走歌。A . 屈平

8、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B .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C .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D . 李杜诗篇万口传,而今已觉不新鲜。二、 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16分)9. (6分) (2017高二上集宁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谈审美移情所谓移情,通俗地说,就是指人面对天地万物时,把自己的情感移置到外在的天地万物身上去,似乎觉得它们也有同样的情感。当自己心花怒放时,似乎天地万物都在欢笑;苦闷悲哀时,似乎春花秋月也在悲愁。当然,天地万物不会欢笑,春花秋月也不会悲愁,是人把自己的悲欢移置到了它们身上。描绘此种移情现象的第一人是庄子。庄子秋水篇中,庄子看见鱼儿“出游从容”,于是把自己

9、在出游中体验到的快乐之情移置到鱼身上,觉得鱼在出游时也是快乐的。庄子所述,是典型的审美移情现象。然而,对移情现象作出真正的理论概括是晚近的事。最早把移情作为一种美学观念提出来的是德国学者费舍尔父子。他们认为,我们对周围世界的审美观照,是情感的自发的外射作用。也就是说,审美观照不是主体面对客体时的感受活动,而是外射活动,即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到我们的眼睛所感知到的人物和事物中去。在费舍尔父子那里,移情观念已大体上确定了,但通过形而上的论证把移情说提高到科学形态的则是德国美学家立普斯。因为移情说的影响巨大,以至于有人把立普斯誉为美学界的达尔文。审美移情作为一种审美体验,其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这

10、就是说,审美体验作为一种审美享受,所欣赏并为之感到愉快的不是客观的对象,而是自我的情感。在审美享受的瞬间,是人把自我的情感移入到一个与自我不同的对象(自然、社会、艺术中的事物)中去,并且在对象中玩味自我本身。审美移情的基本特征是主客消融、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物我互赠。移情和感受不同。在感受活动中,主体面对客体,主客体是分离的,界限是清楚的。但在移情活动中,主体移入客体,客体也似乎移入主体,主客体融合为一,已不存在界限。对主体而言,他完全地沉没到对象中去,在对象中流连忘返,进入忘我境界;对客体而言,它与生命颤动的主体融合为一,实现了无情事物的有情化,无生命事物的生命化。也就是说,在移情之际,不但

11、物我两忘、物我同一,而且物我互赠、物我回还。清代大画家石涛在描述自己创作的心理状态时所说的“山川脱胎于予,予脱胎于山川”“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就是审美移情中的物我互赠、物我回还的情境。审美移情发生的原因是同情感与类似联想。谷鲁斯等人认为引起移情的原因是人的生理活动,移情源自于人的“内模仿”。但立普斯的观点更可信。他认为,审美移情起源于人的类似联想。人都有一种自然倾向或愿望,要把类似的东西放在同一个观点下去理解,所以总是按照切身经验的类比,去看待身外发生的事件。这就是说,审美的人都具有同情心,以自己体验到的某类情感,去类比、理解周围看起来是同类的事物。这种同情,不但及于他人,也及于其他生物及无

12、生物。审美移情的功能是人的情感的自由解放。尽管移情不一定伴随美感,但美感则必定伴随移情。因为审美移情能给人以充分的自由。人的不自由常常来自人自身。自身是有限的,它是自由的牢笼。可是在审美移情的瞬间,自身的牢笼被打破了,“自我”可以与天地万物相往来,获得了自由伸张的机会。“自我”与天地万物的界限消失了,人的情感也就从有限扩大到了无限。(节选自童庆炳中国古代心理诗学与美学,有删改)(1) 下列关于移情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庄子秋水中,庄子把自己出游中体验到的快乐之情移置到鱼身上,觉得鱼在出游时也是快乐的。这实际上是庄子对自己感情的对象化享受。B . 最早把移情作为一种美学观念提出来

13、的,是德国学者费舍尔父子。但是,立普斯对移情的阐释才使得移情说具有了科学形态,他也因之深受赞誉。C . 在审美移情说看来,人的审美体验是主体在对客观对象的欣赏中,触生出千种情绪、万般感受,从而体验到审美对象所具有的独特的审美价值。D . 移情与感受不同。在感受活动中,主客二分,主体在客体面前保持自我,物我两立;而在移情时,主体与客体的界限被打破,主体客体相融合。(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 虽然对移情现象作出理论概括的主要是西方的美学家,不过庄子秋水中对“鱼之乐”的记载表明我国的哲学家早已经描绘了这种现象。B . 关于审美移情的起因,曾经出现过不同的观点。谷鲁斯

14、等人认为,引起移情的原因是人的生理活动,移情源自于人的“内模仿”,这种观点不可信。C . 审美的人以自己体验到的某类情感,去类比、理解周围看起来是同类的事物,这与人要把类似的东西放在同一个观点下去理解的自然倾向是一致的。D . 审美移情能让人的情感自由解放。美感必定伴随着移情,因为审美移情能帮人打破自身的有限性,让自我的必灵丰富化,给人带来充分的自由。(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等诗句,都体现了审美移情,是诗人把自己体验过的情感移置到景或物身上的结果。B . 郑板桥竹石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从审美移情看,诗人审美欣赏的对象不是竹石,而是移入竹石形象中的自我情感。C . 北宋画家文与可画竹时,“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身与竹化”所强调的是竹已化为画家的精神,获得了人的生命存在。这是移情中出现的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的境界。D . 在“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中,南宋词人辛弃疾以移情的方式把自己的深情移入青山,青山因此就妩媚起来。此时主题的情感是移置在青山中,只属于青山的。10. (10分) (2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