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幼儿园美术教育生活化》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23345483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幼儿园美术教育生活化》课题研究结题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农村幼儿园美术教育生活化》课题研究结题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农村幼儿园美术教育生活化》课题研究结题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农村幼儿园美术教育生活化》课题研究结题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农村幼儿园美术教育生活化》课题研究结题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村幼儿园美术教育生活化》课题研究结题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幼儿园美术教育生活化》课题研究结题报告(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农村幼儿园美术教育生活化课题研究结题报告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传统的美术教育,就是画一幅画,做一做手工制作,在这程度上脱离了幼儿的生活实际,特别是在农村,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导致课程资源严重不足,教师教学手段单一,拘泥于教材,未能把教学内容与幼儿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忽视了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压抑幼儿个性的创造力的发展。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理论,要求“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生活化也是纲要对幼儿园教育所提出的要求,让美术教育生活化是教育成功的关键。因此,美术活动应以生活为中心,让幼儿参与实践,在教中学、学中学、做中学,切实培养幼儿生活实践

2、能力,让幼儿在生活中“动”起来,感受生活,融入生活,获得美的体验,形成自然真实的审美情趣,据此,我园于2010年3月确立农村幼儿园美术教育生活化为研究课题。二、课题的理论依据1.根据纲要从各班的条件出发,结合各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并灵活地执行。2.教育活动的目标,以规程和纲要所提出各领域目标为指导,结合各班幼儿的发展水平、经验和需要来确定。3.根据陈鹤琴的教育理念,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动教材,注意环境、利用环境、创设环境,教学内容要生活化、活动化、经验化、游戏化。4.根据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根据张雪门的“生活就是教育”,让教育融入生活之中

3、。三、对课题所达目标的主要内容1.课题目标:加强美术学科与幼儿生活的联系,使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贴近幼儿生活,从而改变幼儿的学习方式,真正做到教学活动成为幼儿喜欢的一种生活,从而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促进幼儿整体素质的发展。2.主要内容:1)探索是有农村特色生活化美术教育活动的形式。2)开发贴近幼儿生活的美术教育活动内容。3)选择贴近幼儿的美术活动材料,丰富幼儿创作,表现的途径。4)如何创设生活化的美术教育活动环境。四、研究的思路和方法:1.调查研究法:通过座谈、问卷等形式分别对教师、家长对幼儿美术教育目标、价值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为课题的开展与进一步深化寻找依据与支撑。2.文献研究法:组织

4、课题组成员,学习与幼儿美术教育有关理论,并能运用理论来指导课题的研究与实施,便于更好地按照实施计划进行具体的研究。3.行动研究法:在具体的美术教育中探讨、研究、反思、总结、创新。4.个案研究法:选择审美情趣层次不同的幼儿进行跟踪分析,辅以必要的指导,使各个层次的幼儿都能在幼儿园美术教育生活化研究中得到发展,并把相应的研究成果存入幼儿档案袋。五、抓好落实,保证课题的开展1.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组长:江美珠成员:邓桂萍、林雪清、江富春、华丽芬、马洁、蒋炎兰2.健全组织,形成制度,确定每半月一次课题研讨活动。3.加强学习,培训提高,开展业务专题讲座,对课题的进展情况进行引导,组织教师学习幼儿园教育指导

5、纲要、陶行知教育思想、陈鹤琴教育理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进行参与培训和案例培训,提高教师的课题研究能力。4.群体互动,重点突破,每半个月观摩课题研讨课,进行观摩评议、研讨、反思、大家求真务实,畅所欲言,注重实际效果。5.注重过程,实践创新,鼓励课题组成员结合本园特点,资源利用,课题研究与课程改革相结合,转变学习方式,改革课程模式,营造和谐环境。6.每月写好阶段小结,期末撰写课题研究论文。7.重视材料的整理、归档。六、研究过程 绘画课题研究历程: 1.小班 小班从涂色开始,是以涂色块为主,刚开始时让幼儿任意将不同的颜色随意画在画纸上,然后过渡到将一样的颜色用线条圈起来,孩子们在进行圈色块的

6、过程中为以后的用线条绘画打下了基础。利用幼儿生活中常见的动物,在内容上设计了“网鱼”“帮章鱼添画脚”“会跳舞的曲线”等等,这样有系统地组织幼儿绘画使幼儿学会了从画短线到长线再到难度大点的曲线,技能得到了发展,经验也得到了提升。 2.中班 中班打破一张范画教师示范教,幼儿模仿学的模式。从幼儿生活中常见的几何图形入手,让幼儿在认识图形,充分感知和了解图形特征的基础上,逐步学会用画笔表现图形的特征,从而掌握一些简单的绘画技能。如在绘画圆的过程中掌握弧线的画法。在绘画三角形的过程中感知到直线与斜线的不同。在幼儿掌握几何图形画法的基础上,学会用图形来表现事物的主要特征。先从单一的图形开始逐步过渡到组合图

7、形再发展到图形的变形来表现事物的特征。 3.大班 大班的绘画活动中,先引导幼儿观察周围事物中各种颜色,如:彩虹、蝴蝶、衣服等丰富的颜色。在色彩的运用上开始尝试不同颜色进行套色,通过深浅颜色的搭配提高幼儿使用各种颜色表现事物色彩的能力。随着知识经验的丰富和绘画技能的提高,为幼儿提供贴近幼儿生活的有关材料,幼儿能用油画棒、彩色水笔、棉签、水粉独立构思画面,表现简单的情节。大胆发挥想象,提高幼儿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剪纸课题研究历程: 1.重视幼儿良好剪纸习惯的培养。 在剪纸活动中,我们非常注意教幼儿在学习活动前怎样放置各种物品,在活动中怎样有条理地使用工具材料,尤其是怎样安全的使用剪刀,怎样保持桌

8、面地面的整洁。在活动结束后,又怎样收拾整理。有意培养幼儿良好的剪纸习惯。(教师用画的形式表示出来幼儿易于接受)有的教师认为剪纸活动中的寓教于乐,就是体现轻松,幼儿说说笑笑没什么关系,而我们觉得因为在剪纸活动中说笑不但分散自己剪纸的注意力,而且还对安全不利。(因为安全要摆在头一位),还会干扰别人的思考和操作活动;而且幼儿只有专心致志的剪纸,始终如一的努力,才能体会成功的乐趣。因而,在剪纸活动中我一直要求幼儿安静专心。 2.充分利用墙饰的隐性引导价值。 班级中要开辟出专门的剪纸作品欣赏园地,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在欣赏作品的选择上应有所侧重。活动初期要投放形象鲜明、色彩鲜艳的剪纸作品,而且,内容应接

9、近幼儿生活,易被幼儿所理解和接受。我们给幼儿创造条件,去观察,运用多种感官去接触事物,丰富想象。墙饰的隐性引导价值在幼儿自主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在墙壁上我们为幼儿装饰上剪纸作品,有装饰类的民间剪纸、生活用品等。幼儿来到墙饰前会对每幅作品进行评价,同时交流中产生疑问:“这是什么?”“是怎么剪的?”在孩子的疑问引导下,他们会不断地寻找答案,了解了我们民族的剪纸。 大量的作品欣赏的呈现,还能够给幼儿渗透隐性剪纸技能的支持。孩子们通过对墙饰的观察、与墙饰的交流,会发现创作技巧。因为他们在观察的过程中会模仿作品的剪法,同时通过看墙饰能够使他们发现其中的奥妙,原来可以运用绘画的经验通过剪纸也

10、能够表现出画面的意境。幼儿发现了墙饰上的作品,自己找到了学习的途径,自己去看,并寻找到了解决的办法,并且能够使用不同的方法,大胆地进行创作。墙饰就像个小老师在无声中帮助幼儿进行创作,起到了隐性的引导作用。 3.精心选材,深思创意。 组织一节剪纸的教学活动,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不能心血来潮、随心所遇,想教什么就教什么,而应该在全面了解教学实际和幼儿实际的前提下选题,选准教材,即选择贴近幼儿生活,以唤起幼儿的情感体验,便于幼儿感悟、理解,乐于接受的实物或画面,能够表现出对生活和自然美的感受。如:可利用节日,四季、生活用品都是很好的选材。如:小小班的幼儿在练习沿线撕纸时,幼儿可以以“制作梳子”

11、的主题激发孩子对撕纸的兴趣。 4.实践活动培养幼儿剪纸基本技能和方法。 幼儿园剪纸活动光靠幼儿欣赏、自由去剪是不行的,学习一些基本剪纸技能还是非常必要的。因此。我们制定了剪纸活动目标从幼儿的身心发展出发,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如,小班刚开始实施计划的时候,从培养幼儿对剪纸的兴趣出发,让幼儿先认识剪纸工具,学习使用工具,欣赏简单的剪纸作品。激发孩子想自已去剪的欲望。然后让幼儿剪纸片、面条、沿线剪,往往选择易剪的纸、和胶泥之类的材料,到了中班,从剪纸的最基本方法人手,让幼儿多动手练习。孩子们应掌握沿轮廓剪、对边折剪、左右对称剪、对角等基本方法。在剪纸活动中。教给幼儿基本方法的同时,也把创造的余地留给

12、孩子。如:在大班幼儿剪人物时,先引导幼儿观察生活中的人们后,接着就让孩子自己剪,至于人的形态鼓励幼儿自己用掌握的技能去创造。孩子们剪出来的人物妙趣横生,极富儿童情趣。 教师在实践中觉得在活动中借助幼儿已学过的剪纸方法同时借助实物与图片的相结合,使幼儿在头脑中形成物象,幼儿能清楚明白应剪下的部分在哪里,这种方法对幼儿较为有效,并在活动中收到良好的效果。在小小班的撕纸活动中教师教了孩子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怎么把纸撕开:方法是将两个大拇指的指甲碰在一起紧紧的捏住纸,食指与拇指协作就能将纸撕开小口,这其实就是老师总结出来的撕纸的窍门。 5.在游戏中学习剪纸的方法。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

13、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在创意剪纸教学的活动中,充分考虑中班幼儿身心发展水平,选择适合他们发展的教学内容。首先注意活动的内容富于童趣性与发展性。在剪纸活动中,创设一些游戏性的情节,让幼儿去探索。如:在进行剪“我的小鱼”活动时,我提前出示剪好的小鱼。活动一开始,我便以小鱼来班里做客的方式带幼儿进入了活动。请幼儿把自己当作小鱼,(幼儿手中剪的小鱼就是孩子自己)来设计身边发生的故事,让幼儿在不断变化的形式中,体验剪纸的乐趣,从而进一步产生对剪纸的浓厚兴趣。 6.画中剪、剪中画,来激发幼儿剪纸的兴趣。 比

14、如:幼儿在做动物头饰的过程中,画好动物后用剪纸的方法,去镂空动物眼睛,剪动物身上的花纹,另外在新年的时候,孩子给老师送的贺卡给老师很大的启发(贺卡封面是镂空的,打开后是孩子在图画中剪下的图案,还画了许多装饰,非常好看)。而“画中剪,剪中画”对学习一些基础的方法时还是很有必要的。因此作为幼儿剪纸的组织者,教师必须遵循幼儿的心理特点,为幼儿创造良好的物质环境和精神鼓励他们大胆剪,大胆的画,给幼儿一个广阔的空间,让他们的绘画和剪纸才能随兴趣得以施展。 肯定与鼓励对于幼儿成长与发展的重要作用是毋庸质疑的,对于激发幼儿对剪纸的兴趣也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做到这一点需要老师站在幼儿的角度去审视幼儿的作

15、品和创作行为,同时要用幼儿的心理去感受,让幼儿通过教师的正确评价,使得今后的剪纸活动开展的更好还有一点不能忽略的是通过幼幼间的互动作用,激发幼儿对剪纸的兴趣。生态式艺术教育十分认可幼幼间的相互作用,尤其对于激发幼儿的剪纸兴趣,这种幼幼间的相互作用是不可小视的。我们后面还将做的是:更多关注幼儿的阶段性发展,根据需要为幼儿提供充足适宜的材料,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实际发展水平选择活动材料,使每一名幼儿在不断地成功后向更高层次发展。 在课题开展中我们收获了一种好的活动模式:“在玩中学会观察在情景中产生兴趣在活动中发展思维想象在鼓励、放手中创造表现”的活动模式,使创意剪纸的教学活动更具趣味性,使学习变得更轻

16、松、愉快并有吸引力。有待实践尝试。 折纸课题研究历程 折纸作为传统的民间艺术,以其准备简单、见效快捷、造型多变,备受人们青睐,更是适合幼儿参与并为之所喜爱的一种艺术活动。 在任何教育活动中,我们都应当更多关注幼儿在学习过程中付出了怎样的代价:是否越来越热爱学习、越来越提高自我学习能力、是否是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是否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体验到自尊、自信和相互尊重。但是,从教育目标看,传统的折纸教育只是单纯地专注于技能的习得,如学会折三角、会折正方、看中的是结果,而没有结合考虑孩子用什么方法主动、积极、愉快地获得,也没有更多地考虑其它如合作、交流、分享等社会性方面的发展;从教育评价看,一般成人对折纸的评价集中在折的结果,而不在于孩子的过程,注重的是孩子作品和老师范例的相似程度,而不注重孩子是否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