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c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23326128 上传时间:2023-05-14 格式:DOC 页数:44 大小:4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c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六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c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六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c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六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c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六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c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六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c(4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单元比例教材研究与教法建议单元内容三、比例计划课时12课时教学内容分析本单元教学“数与代数”领域里的比例的意义、比例的性质、解比例;还教学“空间与图形”领域里的图形放大与缩小、比例尺的意义、解决与比例尺有关的实际问题。把两个领域的知识结合起来教学,既能赋予比例丰富的现实意义,又能理解图形放大、缩小的数学含义,还能使解决比例尺的实际问题有更多的思路与方法。全单元编排12道例题、五个练习,分成四段教学。例1例3、练习六,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例1例3、练习七,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例1例6、练习八十,比例的应用;“实践活动自行车里的数学”进一步体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目标1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

2、本性质,会解比例。2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量的实例,能运用比例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认识正比例关系的图像,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出图像,会根据其中一个量在图像中找出或估计出另一个量的值。4了解比例尺,会求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5认识放大与缩小现象,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6渗透函数思想,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措施理解比例的意义,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认识正反比例的意义及图象,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及应用,用正反比例解决问题并正确解答

3、。教学设计思路含教法设计学法指导1、 体现比例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首先知识由实际问题引入,其次在练习中增加应用问题;第三,比例的应用;2、 渗透函数思想。在小学主要是通过一些知识的学习渗透函数思想。如结合乘除法的学习,通过数量关系进行渗透,通过实例,用列表的形式,让学生体会变量之间的关系,并用=k、xy=k的式子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教法学法指导:1、重视基本概念的教学; 2、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本单元教材知识结构课时教学设计课题1、比例的意义计划课时1教学内容分析比例的意义这部分知识是在学习了比的知识和除法、分数等得基础上教学的,是本套教材教学内容的第三个单元。而本节课内容主

4、要属于概念教学,是为以后解比例,讲解正、反比例做准备的。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不仅可以初步接触函数的思想,而且可以用来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具体的问题。教学目标学会理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并写出比例。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比例的意义。教学难点:找出相等的比组成比例。教具学具准备实物投影情境图教学设计思路(含教法设计、学法指导)1、教学前,先复习比的知识。例如:什么是比?什么是比值?怎样求比值?怎样化简比?2、出示场景图,根据四面过期的长宽具体数据,让学生说出它们的比。3、选取其中的两个比,让学生求出比值,说明比值相等,可以写成一个等式,从而引出比例的意义。4、哪些比可以组成比例?(一

5、般的方法是求出每个比的比值,比值相等的两个就可以组成比例。如果学生把每个比都化成最简整数比进行比较也可以。)教师要注意适度引导,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从不同角度去寻找,一加深对比例意义的认识。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与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 旧知铺垫二、探索新知三、拓展提高四、课堂总结1、 什么是比?(1)一辆汽车5小时行驶300千米,写出路程与时间的比,并化简。300:5=60:1(2)小明身高1.2米,小张身高1.4米,写出小明与小张身高的比。 1.2:1.4=12:14=6:72.求下面各比的比值。12:16 : 4.5:2.7 10:6教学例1。(1)实物投影呈现课文情境图。

6、(不出现国旗长、宽数据)说一说各幅图的情景。图中有什么相同之处?你知道这些国旗的长和宽是多少吗? 出现各图中国旗的长、宽数据。 测量教室里国旗的长、宽各是多少厘米。(3)(指教室里的国旗)这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是多少?教师板书: 60:40=(4) 操场上的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是多少?与这面国旗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长、宽比值。24:1.6= 两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相等。板书:2.4:1.6=60:40也可以写成=(5)什么是比例?在这一基础上,教师可以明确告诉学生比例的意义,并板书: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6)找比例。师:在这四面国旗的尺寸中,你还能找出哪些比可以组成比例?过程要求:

7、学生猜想另外两面国旗长、宽的比值。 求出国旗长、宽的比值,并组成比例。如:5:= 15:10=5:=15:10 5:=2.4:1.6= = (7)闭合比例的区别是什么?(根据定义来区别)做一做。完成课文“做一做”第1题。(1) 什么样的比可以组成比例?(2) 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3) 说一说你是怎么找的。(4) 同学之间互相交流,检验各自所写的比例。第2题。(1) 学生独立写比例,看谁写得多。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说一说你是怎么写的,一共可以写多少个不同的比例。巩固练习完成课文练习六第13题。(2)3课堂小结。(1)什么叫做比例?(2)一个比例式可以改写成几个不同的比例式?学生思考后回答学生根据

8、情境图回答学生回答测量计算后学生回答学生通过计算比值,找出比例。学生比较后回答学生互相交流后,回答。复习什么叫比,是为了让学生在巩固旧知识的同时,学习并区别比例与比的区别。作业设计(可附页)一、 下组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吧能组成比例的写出来:6:10和8:2 20:5和1:4 0.6:0.2和: 0.4:和1.2:1 二、我是小法官。1、两个比组成的式子叫比例。 ( )2、:和12:8可以组成比例。 ( )3、表示两个数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4、因为3x=4y,所以=。 ( )5、46=86只能组成一个比例。 ( )板书设计比例的意义两个数相除,也叫两个数的比 如: 60:40=

9、24:1.6=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如:5:= 15:10=5:=15:10 5:=2.4:1.6= = 教学反思或案例分析检查意见检查人时 间课时教学设计课题2、比例的基本性质计划课时1教学内容分析分为四个步骤进行。1)介绍组成比例的四个数的名称:项内项、外项。2)分别计算出上例的比例中的两个内项之积和两个外项之积,从而发现两个乘积的关系。3)把比例改写为分数形式,把等号两边的分子与分母交叉相乘,发现积的关系。4)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比例的基本性质。5)“做一做”要求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以进一步加深对比例基本性质的认识。其中(2)(3)题中的比可以组成比例。教学

10、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懂得比例各部分名称。2、经历探索比例基本性质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3、能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比例的基本质性。教学难点:发现并概括出比例的基本质性。教具学具准备小黑板教学设计思路(含教法设计、学法指导)结合具体的比例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计算、发现内项之积与外项之积的关系,并利用其他比例式进行验证,总结出比例的基本性质。1、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认识项、内项、外项。2、通过讨论交流得出两个外项的乘积等于两个外项的乘积,再用几个比例进行验证,归纳出比例的基本性质。3、将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找出内项和外项,验证比例

11、的基本性质。4、“做一做”签掉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学生已学习了两种判断的方法,一种是依据比例的意义;另一种是依据比例的基本性质,看两个内项和两个外项的乘积是否相等)教学环节教学内容与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旧知铺垫二、探索新知三、拓展提高四、课堂总结1 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下面的比能否组成比例。0.5:0.25和0.2:0.4 :和5:2:和: 0.2: 和1:432 用下面两个圆的有关数据可以组成多少个比例?2如(1)半径与直径的比: =(2)半径的比等于直径的比: =(3)半径的比等于周长的比: =(4)周长与直径的比: =1.比例各部分名称。(1)教师说明组成比例的四个数的名称

12、。板书: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例如:2.4:1.6 = 60:40 内项 外项(2)学生认一认,说一说比例中的外项和内项。如:=: 外 内 内 外项 项 项 项2比例的基本性质。你能发现比例的外项和内项有什么关系吗?(1) 学生独立探索其中的规律。(2) 与同学交流你的发现。(3) 汇报你的发现,全班交流。板书:两个外项的积是2.440=96两个内项的积是1.660=96外项的积等于内项的积。(4) 举例说明,检验发现。如::0.5=1.2:两个外项的积是=0.6两个内项的积是0.51.2=0.6外项的积等于内项的积。如果把比例改成分数形式呢?如:=2440=1.660等号两边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所得的积相等。(5) 归纳。在比例里,两外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1、填一填。(出示小黑板)(1)=( )( )=( )( )(2)0.8:1.2=4:6( )( )=( )( )(3)45=2104:( )=( ):( )=2、 做一做。完成中的“做一做”。 完成课文练习六第46题。3、 课堂小结(1) 说一说比例的基本性质。(2) 你可以用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