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吡氯铵含片质量控制标准的国际协调

上传人:永*** 文档编号:423296562 上传时间:2024-03-22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9.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吡氯铵含片质量控制标准的国际协调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西吡氯铵含片质量控制标准的国际协调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西吡氯铵含片质量控制标准的国际协调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西吡氯铵含片质量控制标准的国际协调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西吡氯铵含片质量控制标准的国际协调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西吡氯铵含片质量控制标准的国际协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吡氯铵含片质量控制标准的国际协调(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西吡氯铵含片质量控制标准的国际协调 第一部分 西吡氯铵含片国际质量标准对比2第二部分 分析活性成分含量和均匀度的协调4第三部分 分散体解析度和流动性的协同研究6第四部分 溶出速率与生物利用度的关联8第五部分 微生物限度和内毒素控制的协调10第六部分 杂质检验方法的一致化12第七部分 包装材料和贮藏条件的标准化15第八部分 稳定性考察的协调17第一部分 西吡氯铵含片国际质量标准对比关键词关键要点【西吡氯铵基本属性】1. 西吡氯铵是一种季铵盐类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具有广谱抗菌和抗病毒活性。2. 对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真菌和病毒均有抑制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和流感病毒的抑制作用较强

2、。3. 具有黏膜修复、润滑、保护和局部麻醉等作用。【西吡氯铵含片质量标准】西吡氯铵含片国际质量标准对比1. 溶出度* 欧洲药典 (Ph. Eur.):规定西吡氯铵含片在 15 分钟内的溶出度不低于 70%。* 美国药典 (USP):规定西吡氯铵含片在 15 分钟内的溶出度不低于 75%。* 日本药典 (JP):规定西吡氯铵含片在 15 分钟内的溶出度不低于 75%。* 中国药典 (ChP):规定西吡氯铵含片在 15 分钟内的溶出度不低于 75%。2. 崩解时间* Ph. Eur.:规定西吡氯铵含片在 15 分钟内崩解。* USP:规定西吡氯铵含片在 2 分钟内崩解。* JP:规定西吡氯铵含片在

3、 3 分钟内崩解。* ChP:规定西吡氯铵含片在 2 分钟内崩解。3. 重量变异* Ph. Eur.:规定单一片剂的重量变异不得超过平均重量的 10%。* USP:规定 20 片剂的平均重量变异不得超过平均重量的 10%,单一片剂不得超过 15%。* JP:规定 20 片剂的平均重量变异不得超过平均重量的 10%,单一片剂不得超过 15%。* ChP:规定 20 片剂的平均重量变异不得超过平均重量的 10%,单一片剂不得超过 15%。4. 硬度* Ph. Eur.:无规定。* USP:规定每片剂的硬度应在 0.8 至 2.0 kg 之间。* JP:规定每片剂的硬度应在 1.0 至 2.5 kg

4、 之间。* ChP:规定每片剂的硬度应在 0.8 至 2.0 kg 之间。5. 脆性* Ph. Eur.:无规定。* USP:规定含片咀嚼时应容易碎裂。* JP:规定含片咀嚼时应容易碎裂。* ChP:规定含片咀嚼时应容易碎裂。6. 其他要求* 质量统一性 (Ph. Eur.):规定西吡氯铵含片中每一片剂的活性成分含量应在 85% 至 115% 之间。* 相关物质 (USP):规定西吡氯铵含片中杂质的总含量不得超过西吡氯铵含量 (按无水物计算) 的 2.0%。* 微生物限度 (JP):规定西吡氯铵含片中细菌总数不得超过 100 CFU/g,大肠菌群不得检出。* 水分含量 (ChP):规定西吡氯铵

5、含片的失重干燥损失不得超过 5.0%。总结总体而言,国际上对西吡氯铵含片的质量标准总体一致,但存在一些差异,例如溶出度、崩解时间和硬度要求。这些差异可能归因于不同的药典制定原则、测试方法和当地监管要求。为了确保西吡氯铵含片的质量和疗效,遵循相应的药典标准对于制造商至关重要。第二部分 分析活性成分含量和均匀度的协调关键词关键要点西吡氯铵含片含量测定方法1. 吸光光度法:基于西吡氯铵在 292 nm 处的紫外线吸收。该方法简单、快速,适用于含量测定和均一度测试。2. 液相色谱法:采用反相色谱柱分离,紫外线检测。该方法选择性好、灵敏度高,可同时测定西吡氯铵和其他成分。3. 电化学法:利用西吡氯铵可电

6、解还原的性质,进行安培检测。该方法具有高灵敏度和抗干扰能力,适用于含量测定。西吡氯铵含片均一度测定方法1. 取样法:根据含片数量、重量或体积,随机取样进行测定。2. 含量测定法:采用以上描述的含量测定方法,对每一片含片进行分析,计算各片含量。3. 统计分析:基于各片含量的测定结果,采用统计方法(如变异系数、相对标准偏差)评估均一度。分析活性成分含量和均匀度的协调国际 harmonized 方法已针对西吡氯铵含片的活性成分含量和均匀度制定了协调的国际标准,以确保产品质量和患者安全。这些标准建立在国际药品管理局协会(PIC/S)指南和世界卫生组织(WHO)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指南的基础上。活性成分含

7、量活性成分含量的分析应符合 PIC/S 指南 PI 048 的要求。该指南概述了用于测定西吡氯铵含片中西吡氯铵含量的几种分析方法,包括:* 液相色谱法(HPLC)* 气相色谱法(GC)* 分光光度法所选方法应经过验证,以证明其特异性、准确性、精密度和线性。均匀度均匀度是指西吡氯铵含片中活性成分在各个单位之间的分布均匀性。根据 PIC/S 指南 PI 048,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评估均匀度:* 内容均匀度测试* 重量变异测试内容均匀度测试内容均匀度测试涉及从一批次中取样并分析各个单位的活性成分含量。如果任何一个单位的含量超出预设的限制,则该批次被认为不合格。限制通常设置为平均含量的 85% 至 1

8、15%。重量变异测试重量变异测试涉及称量一批次中的各个单位并比较它们的重量。如果重量变异超出预设的限制,则该批次被认为不合格。限制通常设置为平均重量的 5%。依从性对于西吡氯铵含片,已制定了特定的依从性要求。根据 PIC/S 指南 PI 048,活性成分含量应在平均含量的 90% 至 110% 之间。此外,均匀度测试应符合以下标准:* 不得超过 10% 的单位超出平均含量的 10%。* 不得有任何单位超出平均含量的 15%。实施这些协调标准应由所有制造西吡氯铵含片的制造商实施。监管机构负责执行这些标准并确保产品质量和患者安全。通过实施这些标准,可以提高产品质量、减少批次间变异性,并确保患者获得

9、安全有效的西吡氯铵含片。第三部分 分散体解析度和流动性的协同研究关键词关键要点主题名称:分散体解析度1. 分散体解析度是指药物颗粒在含片中的均匀分布程度,它影响含片的崩解和溶出速率。2. 颗粒大小、形状、表面性质和晶型等因素都能影响分散体解析度。3. 通过激光衍射技术或图像分析技术可以测定分散体解析度,从而评估含片的质量。主题名称:流动性分散体解析度和流动性的协同研究背景西吡氯铵含片是一种局部抗菌药,广泛用于口腔疾病的治疗和预防。分散体解析度和流动性是影响含片质量和疗效的关键因素。国际药品质量管理局 (ICH) 指导原则强调了分散体解析度的重要性,因为它影响药物的溶出速率和生物利用度。此外,良

10、好的流动性对于确保均匀填充和生产过程中的一致性至关重要。分散体解析度的测量分散体解析度通常使用激光衍射法测量。该技术通过分析悬浮液中颗粒散射光的模式来确定颗粒大小分布。结果以体积或数量中值粒径 (d50) 和多分散指数 (PDI) 表示。d50 表示分布中 50% 粒子体积的粒径,而 PDI 是颗粒大小分布宽度的量度。流动性的测量流动性可以通过一系列方法测量,包括 Hausner 比重和流动性指数。Hausner 比重是松散体积与轻敲体积之比,表示粉末的松散程度。流动性指数是经过一定压缩后粉末体积的减少程度,指示粉末的流动性。协同研究为了建立西吡氯铵含片的分散体解析度和流动性标准,全球监管机构

11、进行了一项协同研究。该研究涉及来自不同国家的多个实验室,旨在评估不同测量方法的比较性和再现性。结果研究结果表明,激光衍射法和库尔特计数法在测量分散体解析度方面表现出良好的比较性和再现性。Hausner 比重和流动性指数对于评估流动性提供了互补信息。研究还发现,分散体解析度和流动性之间存在相关性。粒径较小的分散体通常表现出更好的流动性。这可能是因为较小的颗粒可以更自由地移动和滑动,从而减少了粉末之间的摩擦力。建立标准基于协同研究的结果,国际药品管理局 (PIC/S) 建立了西吡氯铵含片的分散体解析度和流动性标准。这些标准规定了可接受的粒径范围和流动性指数,以确保含片的质量和疗效。结论分散体解析度

12、和流动性的协同研究对于建立西吡氯铵含片质量控制标准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该研究证实了不同测量方法的比较性和再现性,并揭示了分散体解析度和流动性之间的相关性。这些标准有助于确保西吡氯铵含片的生产和质量的一致性,从而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第四部分 溶出速率与生物利用度的关联溶出速率与生物利用度的关联溶出速率是指药物从其制剂中释放入溶解介质中的速率。它是评价药物质量控制的一个关键参数,因为它直接影响药物的生物利用度,进而影响其治疗效果。对于含片剂型,溶出速率与生物利用度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含片一般含于口腔中,药物通过口腔黏膜吸收。溶出速率决定了药物在口腔中溶出的速率,从而影响其在口腔黏膜上的停留时间和吸

13、收量。溶出速率与生物利用度之间的关联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解释:1. 溶出速率影响药物的吸收速度溶出速率越快,药物溶解入唾液中的速度就越快。这会缩短药物在口腔黏膜上的滞留时间,从而降低药物吸收量。相反,如果溶出速率较慢,药物在口腔黏膜上的滞留时间较长,则会有更多的药物被吸收。2. 溶出速率影响药物的吸收窗口腔黏膜对药物的吸收具有饱和效应。当药物浓度超过一定值时,吸收速率会减慢。因此,溶出速率过快会导致药物在短时间内释放大量药物,超过口腔黏膜的吸收能力,从而降低吸收效率。相反,溶出速率较慢可以确保药物缓慢释放,并在最佳吸收窗内维持稳定的浓度,以最大化吸收量。3. 溶出速率影响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变异

14、个体之间口腔黏膜的吸收特性存在差异。对于溶出速率快的药物,不同个体之间的吸收量差异较大。这是因为快溶的药物在口腔中停留时间短,个体间口腔黏膜吸收效率的差异会对吸收量产生显著影响。相反,溶出速率较慢的药物可以延长药物在口腔中的停留时间,从而减少个体间吸收量的差异,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稳定性。4. 溶出速率影响药物的胃肠道吸收当含片被吞服后,药物会进入胃肠道。如果溶出速率较慢,则药物会在口腔中释放的时间较长,当进入胃肠道时仍有部分药物未溶解。这会降低药物在胃肠道的吸收率,进一步影响生物利用度。因此,溶出速率是影响含片剂型药物生物利用度的关键参数。通过控制溶出速率,可以优化药物的吸收过程,最大化其治

15、疗效果。文献参考:* USP 34-NF 29, Dissolution(* EMA, Guideline on quality of oral modified release products(https:/www.ema.europa.eu/en/documents/scientific-guideline/guideline-quality-oral-modified-release-products_en.pdf)* FDA, Guidance for Industry: Dissolution Testing of Immediate Release Solid Oral Dosage Forms(https:/www.fda.gov/regulatory-information/search-fda-guidance-documents/di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信息产业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