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星月夜》赏析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23294849 上传时间:2023-04-15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7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梵高《星月夜》赏析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梵高《星月夜》赏析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梵高《星月夜》赏析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梵高《星月夜》赏析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梵高《星月夜》赏析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梵高《星月夜》赏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梵高《星月夜》赏析(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形式美 + 意境美 = 完美梵高星月夜赏析姓名: XX院系:人文学院艺术管理系 2 班学号: B080901062文森特.梵高(18531890),是继伦勃朗之后荷兰最伟大的画家。他一生短暂坎坷,历经磨难,极富悲剧意味。他24 岁才开始绘画,在短短十年间创作了大量作品,如钱与穷人 、 蒙马特的风车 、农夫与田、 精神病院的庭院及向日葵等等。但几乎从未能觅得买家, 红色田园是梵高生前唯一卖出的画。他只能长期依赖弟弟提奥在精神和经济上的支持, 最后, 这位天才式的画家用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孤独、贫困的一生。他自杀身亡前留下一句话:悲伤会永远持续下去!他的这种不安越来越多的呈现在他的作品中。在梵高的

2、画里我能清晰地看到后印象派的影子。后印象派是相对于印象派来说的, 梵高刚开始也是学习印象派的, 后来认为绘画不能仅仅去模仿客观世界,而应该更多地表现画家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感受。 这就完全抛弃了自然主义的态度, 动摇了西方绘画中以模仿为职能的根基, 将绘画引向一个更新奇、 更加渗透着强烈情感的主观世界,为 20 世纪东西方现代诸美术流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式。在梵高的画里我又能清晰地看到日本浮世绘画派的影子。浮世绘是日本江户时代以描绘市民生活为主的风俗画, 作品大都线条简练流 畅,色彩鲜艳、醒目,画面具有装饰性特色。梵高本人就偏爱于浮世 绘,深受该艺术的启迪。星月夜是梵高的油画名作,总体看来,是一幅

3、风格独特、强 烈的主观情感的作品,画家以奔放的类似火焰般的笔触,描绘了夜空 中奇特的月亮、星星和幻想的星云等共存的景象。 这显然已经脱离现 实(因为月朗星稀),但却在虚拟的世界中创造了让人为之震撼的没 的享受。所有的一切似乎都在回旋、转动、迷茫、烦闷、动摇地在夜 空中放射神秘的色彩。又像现代人燃放的烟火,漂浮在夜空中、脑海 里从油画本身的笔触、造型、色彩和线条来看,星月夜无论是在 形式上和意境上都是典型的梵高特色。在笔触上,无论是天空翻卷的漩涡状星云,还是天空下的植被、 山坡及近景的灌木丛,梵高都用一些厚重的、条状的、散涂的颜色一 笔笔的排开,笔触和笔触间不加融合。这种方法是受到了印象派的启

4、迪,但是,梵高却涤尽了印象派那种优雅轻松之感,进而加进了自己 的力度和厚度。在造型上,为了强化自己的精神,梵高加强了创作中的主观作用。 他让一切事物在他眼中都依照自己的性格和要求发生轻微而有力的 扭曲和变形。如火焰一般的灌木丛,如大海中的漩涡一样的星光和月 光,都是现实中不曾有的,这都是画家本人独特的精神世界中的物象。在色彩上,补色、纯色是梵高从印象派那里据为己有的用色方式。 但是印象派那种温柔细腻、软绵绵的色彩,在梵高这里却变成了一种 深刻有力的呐喊,一种无以言表的精神的颤动。这主要是受到浮世绘画派的启迪,尤其是受日本画家葛饰北斋的影响,色彩鲜艳、醒目, 在星月夜 里, 造型已经不是梵高的目

5、的, 其唯一的目的就是色彩,追求象征着光辉、生命和永恒的神秘色彩。线条也是梵高最经常运用的语言。同样,梵高的线条也受到浮世绘画派的启迪。画中呈现了两种线条风格,一是弯曲的长线,一是破碎的短线。二者交互运用,使得画面呈现出炫目的奇幻景观。从自身的角度来看, 星月夜是形式美和意境美的完美结合。一幅画里两个世界我看到了这些熟悉的客观世界的印象: 繁星、明月、山峦、枯树、房舍以及色彩, 这在我们的身边很容易一一识别, 任何人都能逼真地体会到它们的存在; 同样我又能清晰地看明那个抽象的主观世界。 从中我了解了梵高那个少为人知的孤苦心灵, 我读懂了那个不甘于向苦难命运低头的抗争一幅画里动静结合动: 梵高的

6、画面里一切生命都在悸动, 11 颗大小不等的星辰聚集在月亮周围翻滚着, 细长的教堂尖塔不安地伸向天空。 从天际的云到田垄的沟,从人家到篱笆,从麦穗到野花,都在互相呼唤,在招手,甚至天在转,地在摇,似乎时间也在这里被加速,这一切都缘于画家的心在燃烧。画家用动感的,连续不断的,波浪般急速流动的笔触表现星云和树木, 在他的笔下星云和柏树就像是地壳下和火山中喷射出滚烫岩溶的烟尘一样,那此起彼伏飞星云,形如流水的曲线,像是一个个音乐的音符,柔和细碎的纹理,笔触轻快,色彩有的明亮,有的暗淡, 高大的柏树又像是那海底下的海带, 在那美丽海底世界中随潮流摇曳, 仿佛它没有什么主心骨, 像是支撑不住这突如其来的

7、流动的潮水,任它摇摆,无可奈何,不,大画家用那复杂、强烈、冲动情感的笔触描绘出那星云和柏树像一团正在炽热燃烧的篝火, 正在奋发向上地燃烧着、抗争着,仿佛在告诉人们永不放弃的希望与梦想。静: 其画面所有的用笔都又有相对静止的倾向。 前景中的枯柏树,远景中的房舍、 梯田及叠嶂的山峦, 这一切相对静的物象都在与绝对动的物象中形成一种特别的不规则、不平衡的视觉冲击力。在这幅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动静结合的名画里,我不仅间接体会到了梵高所处的那个时代,而且也让我切身感悟到了梵高凄苦的人生: 那一切归于宁静的村落和忧伤孤独的柏树连同骚动彷徨的星云像是风暴就要来临。 此时的星空深处更显出了迷人的风韵, 一如人生

8、的坎坷与颠簸。 梵高的艺术中那种狂放不羁的风格, 那种充满激情的色彩,那种畅神达意的线条, 托却了自然物象的束缚,而进入了颇为自觉的艺术状态, 尽管梵高的艺术在其生前未能得到社会的承认, 但却受到了 20 世纪现在艺术家们的青睐,尤其对野兽主义绘画产生了极大影响。是啊,那无边无际、变幻莫测星月夜,曾有多少人神往,又有多少人望而却步, 想到明天即将要开始新的生活, 心中的豪情不禁而起,我浮想联翩, 记起了曾看过的普希金的一首诗: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需要冷静。相信吧,愉快的日子即将来临。心永远憧憬着未来,现在却是阴沉,一切都是瞬间,一切都会过去。而那过去的将变成亲切的怀念!我从学画时期起,就喜欢梵高的作品。他几乎每一幅作品都注入 了自己的情感世界。我想这吸引力除了来自其绘画本身的美除外, 更 多的是由于他火热的心与对象结成了不可分割的整体,能打动人的心灵。形式美与意境美在梵高的作品里得到了自然的、自由的和高度的结合,在人像中如此,在风景与静物中更是如此。我能用心灵捕捉 到。此刻的我更带着美好的憧憬,带着美好的愿望,在浩瀚无尽的苍 穹中遨游,与梵高在这绚烂的星空世界里一起度过一个不眠之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