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真题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23292495 上传时间:2023-11-04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00.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年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真题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2016年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真题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2016年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真题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2016年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真题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2016年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真题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6年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真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年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真题(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6年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真题注意:图片可根据实际需要调整大小卷面总分:100分答题时间:240分钟试卷题量:100题练习次数:0次 单选题 (共53题,共53分)1.已知某湖当年入湖总磷负荷L,出湖水量Q,平均容积V,湖体总磷平均浓度C,湖水体总磷存续总量年增量M。则总磷的一阶反应速率常数K的估算式为()。 A.KV/Q B.K(LQCM)/V C.K(LQC)/VC D.K(LQCM)/VC 正确答案: B 本题解析: 当反应器处于稳定状态时,总磷的一阶反应速率常数K的估算式为:(cE/c1)/t(LM)/QC1/(V/Q)(LQCM)/VC。 2.某项目区基岩为碳酸

2、岩,岩溶暗河系统十分发育,水文地质条件较复杂,地下水评价等级为一级,下列地下水流模拟预测方法选择中,正确的是()。 A.概化为等效多孔介质,优先采用数值法 B.概化为等效多孔介质,优先采用解析法 C.概化为地表河流系统,优先采用数值法 D.概化为地表河流系统,优先采用解析法 正确答案: D 本题解析: AB两项,该项目区的岩溶暗河系统十分发育,故不宜将其概化为等效多孔介质。C项,数值法可以解决许多复杂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开发利用条件下水资源评价问题,但不适用于管道流(如岩溶暗河系统)的模拟评价。 3.某拟建项目,主要排放4种污染物质进入河道,设计水文条件下,假定初始断面完全混合,各污染物的背景

3、浓度占标率及项目排污负荷占标率见下表。则该项目主要影响预测因子选择排序应为()。 A.COD、Cd、Cu、NH3 B.Cd、NH3、COD、Cu C.NH3、CO D.Cu、Cd 正确答案: C 本题解析: 对于河流水体,水质参数排序采用的公式为:ISEcpiQpi/(csichi)Qhi。式中,cpi为水污染物i的排放浓度,mg/L;Qpi为含水污染物i的废水排放量,m3/s;csi为水污染物i的地表水水质标准,mg/L;chi为评价河段水污染物i的浓度,mg/L;Qhi为评价河段的流量,m3/s。 对水质预测因子的排序公式进行变形,即:有上述计算结果可知,ISE值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NH

4、3、COD、Cd和Cu。而Cd属于第一类污染物,Cu属于第二类污染物,因第二类污染物的长远影响小于第一类污染物质的污染物,故Cu排在Cd之后。 4.稳定分层湖泊中,易缺氧的水层是()。 A.表层 B.温跃层上部 C.温跃层下部 D.底层 正确答案: D 本题解析: 水中溶解氧在温跃层以上比较多甚至可接近饱和,而温跃层以下,大气中溶解进水中的氧很难到达,加之有机污染物被生物降解消耗了水中的氧,因此下层(即底层)的溶解氧较低,成为缺氧区。 5.某重大危险源泄漏事故的风险评价,将该事故排放源概化为间隔1小时的等强度瞬时点源(t0,1h)排入河中。采用瞬时点源河流一维动态水质模型预测t22h时的沿程增

5、量浓度见下表,则该时刻河道污染物浓度最大增量断面距排放源的距离约为() A.6800m B.7200m C.7600m D.8000m 正确答案: B 本题解析: 采用瞬时点源河流一维动态水质模型预测时,在距离间隔1小时的等强度瞬时点源下游x处的污染物浓度峰值为t0,1h源贡献浓度的叠加值,即6400m处的叠加值4.84.39.1(mg/L),6800m处的叠加值5.04.89.8(mg/L),7200m处的叠加值4.95.210.1(mg/L),7600m处的叠加值3.35.28.5(mg/L),8000m处的叠加值2.75.17.8(mg/L)。则该时刻河道污染物浓度最大增量断面距排放源的

6、距离约为7200m。 6.不分层的非网状感潮河段,项目排污断面分配的月均浓度增量不得超过0.5mg/L,河口特征值年最枯月河段径流量Qf为3m3/s(含污水排放量),按一维稳态河口水质模型估算的该项目COD允许排放量是()。 A.64.8kg/d B.129.6kg/d C.259.2kg/d D.518.4kg/d 正确答案: C 本题解析: 因是感潮河段,有涨潮和落潮。落潮排放口下游COD增量为:0.51063103606024;涨潮时排放口处在此基础上COD增量为:0.51063103606024。所以,该项目COD允许排放量是0.510631036060242259.2(kg/d)。

7、7. 某河流上午实测干、支流流量分别为4m3/s、1m3/s,高锰酸盐指数浓度分别为8mg/L、7mg/L;下午实测干、支流流量分别为3m3/s、2m3/s,高锰酸盐指数浓度分别为8mg/L、7mg/L。干、支流汇流混合后的高锰酸盐指数日通量平均浓度为()。 A.7.4mg/L B.7.5mg/L C.7.6mg/L D.7.7mg/L 正确答案: D 本题解析: 日通量平均浓度就是整个一天的平均浓度。干、支流汇流混合后的高锰酸盐指数日通量平均浓度为: 8.某污水池下游300m处有潜水监测井。该潜水含水层渗透系数为100m/d,有效孔隙度为25%,水力坡度为0.5%。若污水池发生泄漏,污水进入

8、含水层后水平运移到达监测井处的时间约为()。 A.3d B.150d C.300d D.600d 正确答案: B 本题解析: 根据达西定律,地下水渗流速度(u)渗透系数(K)水力坡度(i)1000.5%0.5(m/d)。通过孔隙断面的水质点的实际平均流速(u)0.5/砂的孔隙度(n)0.5/25%2(m/d)。则污水进入含水层后水平运移到达监测井处的时间300/2150(d)。 9.下列关于含水层渗透系数K与含水层介质粒径d和不同水质之间关系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d越小,K越大 B.d越大,K越大 C.K与d无关,与水黏滞性相关 D.K与d相关,与水黏滞性无关 正确答案: B 本题解析:

9、 渗透系数(K)是表征含水介质透水性能的重要参数,K值的大小一方面取决于介质的性质,如粒度成分、颗粒排列等,粒径(d)越大,渗透系数K值也就越大;另一方面还与流体的物理性质(如流体的黏滞性)有关。 10.某项目建设临时占用10亩湖滨芦苇滩地,项目建成后该临时占地应恢复为()。 A.林地 B.草地 C.园地 D.湿地 正确答案: D 本题解析: 生态恢复尽可能恢复原样。即使不能恢复原样,新恢复的系统要与原生态系统具有一致性,一般要等质等量恢复。项目建成后,临时占地者必须及时清除废弃物,恢复土地原状,即湖滨芦苇滩地,属于湿地。 11.从占地类型分析,下列土地类型中,可首选作为公路建设临时渣场的是(

10、)。 A.耕地 B.林地 C.河滩地 D.荒草地 正确答案: D 本题解析: 工程方案的优化措施应选择减少资源(如土地资源、水资源)消耗的方案,即一切工程措施都需首先从减少土地占用尤其是减少永久占地进行分析,在工程用地分析中说明临时租地和永久征地的类型、数量,特别是占用基本农田、耕地和林地的数量。D项,荒草地占土地资源损失最少、社会经济影响最小。 12.某新建项目拟穿越省级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下列生态影响防护与恢复措施中,应优先考虑的是()。 A.避让 B.补偿 C.减缓 D.重建 正确答案: A 本题解析: 生态影响的防护、恢复与补偿原则包括:应按照避让、减缓、补偿和重建的次序提出生态影响防

11、护与恢复的措施;所采取措施的效果应有利修复和增强区域生态功能。凡涉及不可替代、极具价值、极敏感、被破坏后很难恢复的敏感生态保护目标(如特殊生态敏感区、珍稀濒危物种)时,必须提出可靠的避让措施或生态环境替代方案。涉及采取措施后可恢复或修复的生态目标时,也应尽可能提出避让措施;否则,应制定恢复、修复和补偿措施。各项生态保护措施应按项目实施阶段分别提出,并提出实施时限和估算经费。 13.某污水处理厂产生的污泥原始含水率为96%,欲将污泥量降为原来的10%,应将污泥的含水率降低到()。 A.40% B.50% C.60% D.70% 正确答案: C 本题解析: 设原污泥量为a,则污泥含干泥量为:a(196%);设现污泥量的含水率为b,则污泥含干泥量为:a10%(1b)。因为污泥含干泥量始终不变,则a(196%)a10%(1b)。解得:b60%。 14.某需进行打桩作业的建设项目位于越冬鸟类栖息地附近,施工期打桩作业时间不应安排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