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秦淮区高三7月月考语文试题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23023055 上传时间:2024-03-02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49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秦淮区高三7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江苏省秦淮区高三7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江苏省秦淮区高三7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江苏省秦淮区高三7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江苏省秦淮区高三7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苏省秦淮区高三7月月考语文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秦淮区高三7月月考语文试题(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江苏省秦淮区高三7月月考语文试题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6分)1. (6分) (2017高一上安阳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谈吟诵吟诵是什么?或者,今天我们所理解的吟诵是什么?吟诵是传统文化、古典诗词不可或缺的一种美的表现形式,有着独特的文化和艺术内涵。初次接触到吟诵的人们,新奇之后,往往会问:古人是这么“吟”的么?这是原汁原味的古调子么?事实上,现在所有古典诗词的吟调,包括出自那些已经八九十岁、曾经接受过私塾教育的老人之口的吟调,都非古调。理由很简单,一是数千年语音变迁,所谓的“正宗”古音并不存在。其次,古人吟诵皆口耳相授,声音实况没有记载。古调绝

2、响,无从谈起。但是,语音变迁之中,仍有不变的因素。比如“入声”被认为是一种“原生态”,华东、华南、西南以及台湾地区的方言就有入声,还保留了某些中古语音的特征,当地一些八九十岁老人还能以此为我们传递唐诗宋词微妙的声情韵味。吟诵这个词,其意既可指吟,也可指诵;或者两者兼有,泛指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诵读。吟诵合称,表明至少有两种方式,即吟和诵。从有利于传承的角度说,概念或者叫法还是统一为好。台湾统一叫吟唱,大陆统一叫吟诵。吟诵的叫法,好在把吟和诵组合在一起,提醒人们:吟是从诵之中来的。吟唱的“唱”也并非一般的歌唱,是从吟读之中自然生发出来的,且不受固定乐谱束缚的自由唱。或许,比较方便简单的分类有

3、三:诵、吟、唱。这当中,“诵”为基础,“吟”是结果,“唱”是升华。一个现代人,要想得到古人那种自由吟诵的境界,一是要吟出自己的调;二是要随“调”随出,想吟就吟;三是音情并茂,韵味十足。其实吟诵的根并不是一般说的古诗词文,而是传统蒙学经典。传统蒙学的本意在于“播种于心,求其日后自己发芽”,用“经典”打底,扎根在童心之内,故所读所诵必为精挑细选出来的好书好文好诗。中华文明,日积月累,不断生发,产生了众多的人文经典。多且文字繁难的经典,须经过“中介”的智慧,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这个转化的结果,便是各种蒙学教材的诞生。于是,中华“经典”的核心思想化作朗朗上口的韵读文字,随着熟诵、吟诵渗入人心。古人把作

4、诗称之为“吟咏情性”,诗在性情里,把诗从情性里吟咏出来,即为诗。而诗的鉴赏,则是从相反方向进行,靠吟咏作出来的诗,还须回到声音里体会。所以,“吟咏”的作用,不单是所谓“语言的艺术”问题,或艺术的审美问题,最根本的是它内涵着传统的“性情”。(选自2012329人民日报,有删改)【注】蒙学,即蒙馆,启蒙的学塾,相当于现在的幼儿园或小学。(1) 关于“吟诵”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 吟诵是传统文化、古典诗词不可或缺的一种美的表现形式,有其独特内涵。B . 吟诵,其意既可指吟,也可指诵,就是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诵读。C . 大陆“吟诵”的叫法,把吟和诵组合在一起,提醒人们吟是从

5、诵之中来的。D . 台湾“吟唱”的“唱”,是从吟读中随意生发出的不受固定乐谱约束的自由唱。(2) 对于吟诵具有“独特的文化和艺术内涵”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 语音变迁中有不变的因素,我国一些方言中还保留了某些中古语音的特征。B . 儿童吟诵精选出来的好书好文好诗,播种“经典”以“求其日后自己发芽”。C . 中华“经典”的核心思想凭借蒙学教材化作韵读文字,通过吟诵渗人人心。D . 鉴赏诗歌要反向而行,通过吟咏(诵)在声音中体会其情感美和艺术美。(3)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 我们不能吟诵出原汁原味古调的原因是数千年的语音变迁使正宗古音已不存在。B .

6、吟诵比较简便的分类为诵、唱和吟,这三类可以分别看做基础、结果和升华。C . 今人学吟诵,一要吟出自己的调,二要想吟就吟,三要有声有情,韵味十足。D . 吟咏(诵)不是语言的艺术,也不是审美的艺术,而是内涵着传统性情的艺术。二、 古代诗文阅读 (共3题;共26分)2. (11分) (2016高二上清远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刘璠字宝义,沛国沛人也。璠九岁而孤 , 居丧合礼。少好读书,兼善文笔。年十七,为上黄侯萧晔所器重。范阳张绾,梁之外戚,才高口辩,见推于世。璠年少未仕,而负才使气,不为之屈。绾尝于新渝侯坐,因酒后诟京兆杜骞曰:“寒士不逊。”璠厉色曰:“此坐谁非寒士?”璠本意在绾

7、,而晔以为属己,辞色不平。璠曰:“何王之门不可曳长裾也!”遂拂衣而去。晔辞谢之,乃止。后随晔在淮南璠母在建康遘疾璠弗之知尝忽一日举身楚痛寻而家信至云其母病璠即号泣戒道绝而又苏。当身痛之辰,即母死之日也。居丧毁瘠,遂感风气。服阕后一年,犹杖而后起,及晔终于毗陵,故吏多分散,璠独奉晔丧还都,坟成乃退。梁简文时在东宫 , 遇晔素重,诸不送者皆被劾责,唯璠独被优赏。解褐王国常侍,非其好也。璠少慷慨,好功名,志欲立事边城,不乐随牒平进。时寇难繁兴,未有所定。还至白马西,属达奚武军已至南郑,璠不得入城,遂降于武。太祖素闻其名,先诫武曰:“勿使刘璠死也。”故武先令璠赴阙。璠至,太祖见之如旧。谓仆射申徽曰:“

8、刘璠佳士,古人何以过之。”徽曰:“昔晋主灭吴,利在二陆。明公今平梁汉,得一刘璠也。”时南郑尚拒守未下,达奚武请屠之,太祖将许焉,唯令全璠一家而已。璠乃请之于朝,太祖怒而不许。璠泣而固请,移时不退。柳仲礼侍侧曰:“此烈士也。”太祖曰:“事人当如此。”遂许之。城竟获全,璠之力也。世宗初,授内史中大夫。寻封平阳县子,邑九百户。在职清白简亮,不合于时,左迁同和郡守。璠善于抚御,莅职未期年,生羌降附者五百余家。前后郡守多经营以致赀产,唯璠秋毫无所取,妻子并随羌俗,食麦衣皮,始终不改。洮阳、洪和二郡羌民,常越境诣璠讼理焉。其德化为他界所归仰如此。天和三年卒,时年五十九。(1) 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

9、一项是( )A . 后随晔在淮南璠母在建康遘疾璠弗之知尝忽一日举身楚痛寻而家信至云其母病璠即号泣戒道绝而又苏B . 后随晔在淮南璠母在建康遘疾璠弗之知尝忽一日举身楚痛寻而家信至云其母病璠即号泣戒道绝而又苏C . 后随晔在淮南璠母在建康遘疾璠弗之知尝忽一日举身楚痛寻而家信至云其母病璠即号泣戒道绝而又苏D . 后随晔在淮南璠母在建康遘疾璠弗之知尝忽一日举身楚痛寻而家信至云其母病璠即号泣戒道绝而又苏(2) 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孤,指幼年失去父亲,类似这种委婉的说法还有“失怙”指失去父亲,“失恃”指失去母亲。B . 服阙,是指古代服丧三年后除去丧服。古代,父母死

10、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官员须离职三年。C . 东宫,指封建时代太子所居住的宫殿阁。借指太子本人,太子就是封建时代君主的儿子中被预定继承君位的人。历朝历代都是以长子做太子。D . 解褐,是脱去粗布衣服,比喻入仕做官,和“出仕”同义。(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 . 刘璠在年少未任官时,富有才华有正气,不向梁朝外戚才高能辨的张绾屈服。他胸怀大志,喜好功名,立志在边城立功,不乐于按部就班地晋升。B . 刘璠仁德厚道。南郑拒守未被攻下,在达奚武请求屠城,太祖也将答应的情况下,刘璠流着泪坚决请求,终于打动了太祖,保全了南郑。C . 刘璠推行善政,管理有方。担任平阳县子,任

11、职还未到期,生羌就有五百多户人家降附。洮阳、洪和二郡羌民,常常越境来请刘璠判定案子申辩是非。D . 刘璠恪守孝道,重情重义。母亲去世极度哀伤,人形毁损,服丧期满一年后,还要借助拐杖站立。萧晔在毗陵去世,只有刘璠护送萧晔灵柩还都。(4)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寻封平阳县子,邑九百户。在职清白简亮,不合于时,左迁同和郡守。前后郡守多经营以致赀产,唯璠秋毫无所取,妻子并随羌俗,食麦衣皮,始终不改。3. (10分) (2016高二上舒城期中)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问题。水村闲望俞紫芝画桡两两枕汀沙,隔岸烟芜一望赊。翡翠闲居眠藕叶,鹭鸶别业在芦花。溪云淡淡迷渔屋,野旆翩翩露酒家。可惜一绷真水墨,无

12、人写得寄京华。【注】此诗作 于诗人去官隐居之后。桡:原指桨,这里代指船。赊:在此为语助词。(1) 诗歌前六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2) 诗歌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进行简要分析。4. (5分) (2017高三上浦东期末) 按要求补充下列句子空缺的内容。(1) _,断桥头卖鱼人散。(马致远双调_远浦帆归) (2) 鸟雀呼晴,_。(周邦彦苏幕遮) (3) 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以时空转换表现情感转折的诗句是:_,_。 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 (共1题;共13分)5. (13分) (2016高二上宜昌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刀势画王斌那洛阳在清末民初,就是全

13、国水陆交通的重要枢纽和商业中心。1920年,吴佩孚进驻洛阳,洛阳遂成河南省会,军政要员云集,人口猛增。1932年,国民政府迁都洛阳后,又刺激了商业的发展。抗战爆发开封沦陷时,大批商号来洛阳开业,更让洛阳繁华无比,民间艺术颇多。洛阳剪纸就是其一。洛阳剪纸有三种:一种叫复制剪,就是依葫芦画瓢,复制原来的花样;另一种叫规则剪,如结婚用的喜字;最后一种是创作剪,完全出自艺人的自创,随心所欲,一蹴而就,为剪纸艺术中的最高境界。“创作剪”技艺最深的,在洛阳数秦百川先生。其作品栩栩如生,涉材广泛,独门绝技更是让人惊叹。剪纸由中国传入日本,经艺术改良之后很快成为日本高雅艺术领域中的一朵奇葩,代表人物是一位叫宫

14、田雅之的人。此人通过刀势表现思想哲学和艺术美学,作品被世人称之为“刀势画”。其画作具有古典之美、刀势之美、冷峻之美、心灵之美多层美感。刀势在纸上所产生的线条配以艳丽的色彩,交相辉映之中,给人一种极大的感染力。1944年夏,宫田雅之的夫人龙愁秀带着儿女和丈夫生前得意弟子来到洛阳。当地友人问起中日剪纸艺术的话题时,宫田夫人说:“中国的剪纸艺术还缺少足够的美术素养和绘画基础,只局限于装饰作用,所以中国的剪纸只能像土特产一样批量销售,却登不上大雅之堂”秦百川先生是一个强烈的爱国主义者,当他听到那些话之后,脸红得发烫,立刻招呼弟子拜访。龙愁秀和秦先生一交谈,知道了自己言语间不慎得罪了人,立刻站起来给秦先

15、生鞠躬致歉。秦先生说:“我接受你的道歉,也想见识一下您丈夫的刀势画。虽然中日交战,但艺术无疆界。明日9时,在天门广场咱们现场交流一下,也算为两国剪纸艺术做点事吧。”宫田夫人欣然接受了秦先生的请求。第二天9时刚到,宫田夫人如约而至。一阵客套之后,比赛正式开始。那宫田弟子看起来才三十多岁,却技艺了得,四十分钟后作品已然完成,悬挂于展厅显要位置。那是宫田雅之代表作白桦湖四季的翻本。作品巧妙利用了光影元素,将七彩玻璃纸刻贴出惟妙惟肖的白桦树、月亮、山峰、氤氲、湖水、鸟儿。既有油画的细腻、中国水墨画的诗意,又兼有日本版画的冷峻内敛。既有东方的禅宗悟道,西方的哲学意味,又体现着一种特有的伤感之美。在玻璃装裱镜的反射下,画面亦真亦幻,将日本风景名胜白桦湖的美景表现得淋漓尽致。那树、那山就像伫立在众人眼前,那水就像流在众人脚下。无论从哪一个角度看,都是完美无瑕意境深远,给人一种身临其境、心旷神怡、立体感强的美妙感觉。一时人人惊呼!宫田弟子作品一完成,众人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了秦先生那里。秦先生早已进入忘我境界,挥剪如飞。时而如走蛇空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