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的生产与供给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22966491 上传时间:2024-01-17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21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的生产与供给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水的生产与供给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水的生产与供给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水的生产与供给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水的生产与供给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水的生产与供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的生产与供给(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质量管理体系专业审核作业指引书 ZJQC-TG-2701:水的生产与供应 北京中经科环质量认证有限公司 发布日期:-03-19 实行日期:-03-19目 录序 号 名 称 页 码 目录 (1) 前言 (2) 1 范畴 (3) 2 引用文献 (3) 3 定义 (3) 4 水的生产与供应专业的质量管理体系审核要点 (3)5 管理职责 (4)6 资源管理 (6)7 产品实现 (7)8 测量、分析和改善 (11) 9 国家合用的法律法规及多种原则等 (15)编制审核批准版本/修订实行日期 魏乐春陈健马福利1/0 3 19前 言本指引书针对水的生产与供应专业的特点,规定了审核的内容和要点,为公司在对水

2、的生产与供应专业实行质量管理体系符合性、有效性、充足性审核时提供参照。通过审核,证明水的生产与供应组织可以稳定地提供应顾客符合国家合用的法律法规的规定的硬件产品(合格的水)、软件产品(对顾客的良好服务)。同步验证水的生产与供应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通过持续改善和避免不合格达到顾客满意的能力。本审核作业指引书重要针对行业的特点论述审核的要点和也许的取证措施,是对我司发布的审核通用检查清单和 ISO 9001:原则新规定的审核要点的补充而不是替代。本审核作业指引书中列出的有关的法规、原则和规程是本专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审核的根据之一。本审核作业指引书的起草单位:北京中经科环质量认证有限公司。 本审核作业

3、指引书的起草人: 魏乐春1 范畴本指引书合用范畴:27 大类 水的生产与供应。2 引用原则 GB/T19001:原则;国家合用的法律法规、原则等文献。3 术语本指引书采用GB/T19001:原则中的术语。4 水的生产与供应专业的质量管理体系审核要点4.1 总规定 ISO9001原则按照过程措施描述了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规定,无论构造还是内容都具有明显的过程措施的特性,因此审核水的生产与供应(文献审核和现场审核)时应关注:a) 最高管理层对水的生产与供应管理的过程流程思路与否清晰;b) 各过程之间的顺序和接口与否协调;c) 综合判断各过程运作与否有效,过程控制措施与否得当;d) 对于资源的配备与否

4、合理合适,信息沟通与否精确及时;e) 对过程的辨认、条款的删减理由及对过程控制的影响;f) 对具体业务活动过程管理的设计(特别是重要过程)与否符合持续改善的思路;g) 应结合文献审核和现场审核,对水的生产与供应的质量管理体系的筹划和设计的合适性进行验证;h) 对总规定的符合性证据应从各过程的审核的证据中索取,并在此基本上进行综合性评价。 取证措施: 查阅质量手册、程序文献、作业指引书等体系文献;与最高管理层交谈理解;本行业的公司及主管部门的评价;有关的记录;现场观测,对质量与否合适;与有关人员面谈,正面、侧面理解,等等。4.2 文献规定4.2.1 总则a) 查质量方针和质量目的与否形成文献;b

5、) 按原则规定的六个方面的程序文献与否建立;c) 水的生产与供应的整体过程的文献化体系与否合适,现场运营与否协调有效,应关注其效果;取证措施:质量管理体系文献和现场审核的符合性证据。4.2.2 质量手册a) 质量手册的内容与否符合原则的规定,删减与否合理,覆盖面与否完整;b) 质量手册的过程描述与否符合水的生产与供应组织的特点;c) 与程序文献的接口或引用;d) 对过程和过程关系的描述与否反映了实际;4.2.3 文献控制审核时应注意查实:a) 与否制定文献化的程序,规定控制措施;b) 各类文献清单(涉及媒体)与否有漏掉、失控,受控文献内容与否明确;c) 各类文献的管理职责与否明确;d) 各类受

6、控文献与否受控,涉及:发布前评审;有授权人审批;文献修订与否重新批准后发放;文献更改的贯彻;文献修改前后的辨认;重要现场有效文献的发放和无效文献的撤出;文献修改的原审批部门的审批、签订手续与否齐全;保存作废文献的标记与否清晰;外来文献的管理及新信息的跟踪,应有专人负责(专兼职都可),等等;e) 观测质量手册的运营与现场记录等证据与否协调一致;取证措施: 索取各类受控文献清单、质量记录清单,抽查各类文献记录的控制状况。4.2.4 记录的控制a) 与否制定文献化的程序;b) 质量记录的标记与否清晰,检查与否以便,与否规定了保存期。5. 管理职责5.1 管理承诺 质量管理的八项原则和十二条基本原理都

7、强调了最高管理者在质量管理体系中的作用,此条款规定了最高管理者开展活动的内容。在审核时应注意查证:a) 对建立和改善体系的承诺,有哪些业绩;b) 如何理解“满足顾客规定和法律法规规定”的重要性,其她成员是如何理解的,采用了哪些措施向员工传达这一重要性;c) 各有关岗位在多种活动中对顾客的承诺与最高管理层的承诺与否一致;取证措施:查阅文献,同最高管理层及各部门负责人谈话,查阅有关记录等等。5.2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a) 查最高管理层是如何拟定广大顾客的需求和盼望的,拟定的方式、措施,与否有规定,与否按规定实行;b) 与否将“拟定”转化为规定,并形成文献;c) “规定”与否满足,证据与否充足、全面;

8、d) 全员对“以顾客为中心”的意识和效果。取证措施:查阅市场调研文献,与顾客的沟通方式、满意限度测量、顾客投诉问题解决等方面的记录。5.3 质量方针a) 查质量方针与否形成文献,与否满足原则的规定;b) 最高管理层与否结识到质量方针的重要性;c) 质量方针与目的的关系与否明确;d) 对质量方针持续合适性与否认期评审;e) 质量方针与否向员工传达并得到理解、执行。取证措施: 查阅文献,动员会议和培训记录,与最高管理层谈话,与员工抽查谈话等。5.4 筹划5.4.1 质量目的质量目的是质量方针的展开,是达到“顾客满意”的具体贯彻,也是评价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的重要指标。因此,质量目的应不断改善,逐级分

9、解;保证目的贯彻与实现。审核时应注意:a) 质量目的的内容与否与原则的规定相一致;b) 质量目的的指标与否与质量方针的内容协调一致;c) 在有关层次和职能上建立质量目的,并已被分解、贯彻,与否与总目的协调;d) 是如何对目的完毕状况进行评审,质量目的与否可以测量,测量措施与否明确;e) 质量目的与否涉及了持续改善的内容,涉及满足顾客规定的内容。取证措施:通过谈话和查阅记录证明质量目的的贯彻和效果。5.4.2 质量管理体系筹划a) 查最高管理层与否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了筹划,与八项基本原则与否一致,与否满足质量目的的规定,与否形成文献;b) 质量管理体系更改时与否进行了筹划并实行,保持完整性;c)

10、 质量目的的实现进度;d) 质量筹划与否体现了持续改善的规定;e) 通过审核,判断体系筹划的系统性和有效性。取证措施:查阅质量手册,与最高管理者谈话,体系筹划过程的记录及输出文献。5.5 职责、权限和沟通5.5.1 职责和权限 查从管理层到员工的书面岗位职责,特别是重要岗位、特殊过程和核心过程的岗位的责任与否得到贯彻,职责和权限及互相关系与否清晰协调,岗位职责分派与否合理。 取证措施: 抽查岗位职责文献以及相应的记录,现场抽查部门负责人、员工对职责、互相关系、协调方面的见解。5.5.2 管理者代表a) 管理者代表与否在最高管理层,文献与否明确了职责和权限;b) 管理者代表的职责和权限采用什么样

11、的措施来加以实现,效果如何。取证措施:管理者代表的任命文献,职责文献,与管理者代表谈话。5.5.3 内部沟通 内部沟通是指组织内在多种质量信息方面建立纵向、横向的联系与传递,以达到有效性的目的。可采用会议、电话、书面等方式,保证各项职责贯彻到位。a) 内部沟通渠道与否畅通,信息传递与否及时精确、有效;b) 沟通形式与否有规定,与否全面;c) 各类人员与否理解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营状况。取证措施:查阅有关质量筹划文献,抽查沟通的记录,沟通的资源与否齐备。5.6 管理评审 管理评审的目的是评审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充足性和合适性,通过定期的评审促使体系不断完善和持续改善。管理评审应重点对质量方针

12、、质量目的、顾客的意见投诉、内审的成果、公司的业绩、以及某些重大变化对公司体系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评审,做到将“失误”防患于未然。a) 与否由最高管理者组织管理评审,评审时间间隔与否符合规定的规定;b) 管理评审的输入、输出与否符合原则的规定,评审的内容与否有效、充足、合适;c) 评审报告与否传递,纠正和避免措施与否实行;d) 查管理评审的问题与否采用了纠正措施,与否对有效性进行验证,不合格项与否关闭,与否举一反三。取证措施:查阅管理评审筹划、输入输出文献,评审记录,验证记录,现场观测验证效果、管理评审报告。与最高管理者谈话,理解对重要性的结识。6. 资源管理6.1 资源的提供本条款重点是辨认资源规定,并能及时提供资源。应重点审核公司资源提供的筹划、资源规定的辨认以及有那些局限性。 取证措施: 通过对其他条款(6.2、6.3、6.4)审核的证据证明资源配备与否满足本条款规定。6.2 人力资源a) 查组织的主管部门能否提供判断人员能力符合岗位职责的鉴定准则和考核措施;b) 如何根据需求配备各级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c) 查各岗位人员的资格证明,特别是从事特殊工作的人员。d) 与否对人员胜任状况进行考核;e) 培训安排与否满足质量方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