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论语》的25个成语典故 |1.【有教无类】 [出处]子曰:“有教无类《卫灵公》) <释义>不论什么人都给以教育此教育理念为孔子所倡导,在教育对象问题上,孔子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有教无类"的意思是无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国界与华夷,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2.【诲人不倦】 [出处]子曰:“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述而》) <释义>教别人时耐心、不厌倦春秋时期,孔子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经历新郑之病,他们不得不在当地住了几月,弟子樊迟问孔子怎样干农活孔子心里不高兴,一反诲人不倦的习惯,承认不如老农樊迟只好向当地农民请教,终于种出了葫芦、扁豆等瓜菜3.【学而不厌】 [出处]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释义>学习总感到不满足形容勤奋好学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侧面这对中国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至于在今天,我们仍在宣传他的这一教育学说4.【不耻下问】 [出处]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释义>并不认为向学问不如自己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是丢脸的事清·刘鹗记的第七回也表明:真正的大学问家,在学术上都是精益求精,不断完善认知,有时甚至不耻下问,全方位的汲取营养。
5.【温故知新】 [出处]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释义>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认识和体会春秋时期,孔子在教学上有丰富的经验,常常与学生们一道研讨问题,给学生解决各种疑难问题,他鼓励学生培养很好的品德,深入钻研,提出"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生赞扬孔子教学的耐心,孔子谦逊地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6.【闻一知十】 [出处]“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公冶长》) <释义>听到一件事,便可以推知很多多用来形容聪明而善于推理有一天,孔子故意问子贡:“你和颜回相比,到底哪个强一些呢?”子贡回答说:“我怎么敢和他比呢”他闻一知十,我呢,闻一知二孔子点头说:“你不如他,我也不如他啊这段话在《论语·公冶长》中有记载7.【举一反三】 [出处]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 <释义>原指教人认识四方形的东西,举出一个角就能类推另外三个角后比喻从一件事类推而知道许多事情指善于推理,能由此知彼,触类旁通孔子曾对他的学生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说:“我举出一个方面,你们应该要能灵活的推想到另外几个方面,如果不能的话,我也不会再教你们了。
后来,大家就把孔子说的这段话变成了“举一反三”这句成语,意思是说,学一件东西,要可以灵活地思考,运用到其他相类似的东西上为政8.【名正言顺】 [出处]“名不正则言不顺《子路》) <释义>原指名分正当,说话合理后指名义正当,道理也说得通多形容(做事、说话)理由正当而充分孔子因不满鲁定公沉迷酒色,带领学生来到卫国,因卫灵公言而无信,就留下子路一人,他带领其他学生离开卫国卫出公继位后,让子路去请孔子来卫国辅政孔子说:“只有名义正当,说话合理,才能干成大事9.【祸起萧墙】 [出处]“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季氏》) <释义>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也比喻身边的人带来灾祸10.【分崩离析】 [出处]“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季氏》) <释义>四分五裂,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形容家庭、集团、组织或国家分裂瓦解11.【待价而沽】 [出处]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子贡》) <释义>等有了好价钱再卖比喻怀才待用春秋时期,孔子带领弟子到各国去游说推行他的政治主张,没有人接受并重用他,他并不灰心弟子子贡以得到美玉如何处理问孔子,孔子毫不迟疑地回答:“卖掉它,卖掉它,我正在等待识货的人出现呢。
12.【欲速不达】 [出处]“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子路》) <释义>过于性急求快,反而不能达到目的天底下那些因为急躁鲁莽给自己招来失败、弄得昏天黑地到不了目的地的人有很多,意在告诫别人稳重行事13.【一言兴邦】 [出处]“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子路》) <释义>一句话可以使国家兴盛春秋时期,鲁定公问孔子:"一句话可使国家昌盛吗?"孔子说:"君主爱护臣子,关心他们,上下一心,国家可以兴旺"鲁定公又问:"一句话可以使国家灭亡吗?"孔子说:"不全对,君主一句话下边不提反对意见,久而久之就会走向灭亡"修身14.【见贤思齐】 [出处]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释义>见到好人就想学得跟他一样这是孔子说的话,也是后世儒家修身养德的座右铭"见贤思齐"是说好的榜样对自己的震撼,驱使自己努力赶上;"见不贤而内自省"是说坏的榜样对自己的"教益",要学会吸取教训,不能跟别人堕落下去15.【择善而从】 [出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述而》) <释义>指采纳正确的建议或选择好的方法、制度加以实行春秋时期,执政大臣魏献子把祈氏的领地分为7县,把羊舌氏的领地分为3县,委派与提拔一些地方长官。
他想启用魏戊,担心人家说他偏私,问大夫成传,成传认为只要有才德,就不论亲疏,关键看能不能择善而从,能不能赏罚分明16.【三省吾身】 [出处]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释义>原指每日从多个方面检查自己,后指多次自觉地检查自己春秋时期,孔子的学生曾参勤奋好学,三省吾身,深得孔子的喜爱,同学问他为什么进步那么快曾参说:“我每天都要多次问自己: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力?与朋友交往有没有不诚实的地方?先生教的学生是否学好?如果发现做得不妥就立即改正17.【当仁不让】 [出处]子曰:“当仁不让于师《卫灵公》) <释义>原意是为了仁,不谦让现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勇敢地承担起来,决不推让孔子和儒家特别重视师生关系的和谐,强调师道尊严,学生不可违背老师这是在一般情况下但是,在仁德面前,即使是老师,也不谦让这是把实现仁德摆在了第一位,仁是衡量一切是非善恶的最高准则18.【杀身成仁】 [出处]“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 <释义>原指不惜舍弃自己的生命以成全仁德后泛指牺牲自己生命,以维护正义事业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19.【文质彬彬】 [出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释义>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举止文雅,态度从容"文质彬彬"可以从写作、艺术、审美的内容和形式、内在美与外在美、质朴与文饰等各个方面来力以理解和发挥,从而使"文"与"质"成为一对内涵丰富而外延广泛的范畴得到深入研究处事20.【成人之美】 [出处]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颜渊》)<释义>原意是勉励并帮助别人做好事后用以表示帮助别人实现其愿望,成全别人的好事的意思明朝有一人名唤谢榛,瞎了一只眼,但他善作歌词,所作的歌词在民间流唱甚广谢榛到彰德,孙穆王亲自接待他,孙穆王见两人如此投机,便在次年元旦将贾氏及一些丰厚的礼品送给谢榛世称孙穆王成人之美,有君子风度;但也反映了古时女子的卑贱,被当作礼品送来送去21.【既往不咎】 [出处]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八佾》) <释义>对以往的错误、罪行不再责备、处分22.【过犹不及】 [出处]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先进》) <释义>做过了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好的。
春秋时期,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子他的同学子张和子夏哪个更贤明一些孔子说子张常常超过周礼的要求,子夏则常常达不到周礼的要求子贡又问,子张能超过是不是好一些,孔子回答说,超过和达不到的效果是一样的23.【三思而行】 [出处]“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公冶长》) <释义>反复考虑后再做正反两面仔细考虑完以后,就必须加以比较,做出决定,立即行动如果你考虑正面,又考虑反面之后,再回头来考虑正面,又再考虑反面,那么,如此循环往复,终无宁日,最终成为考虑的巨人,行动的侏儒24.【无所用心】 [出处]“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阳货》) <释义>没有开动脑筋比喻对什么事都不关心春秋时期,孔子经常教育他的学生向颜回学习,不要追慕富贵与享受,用心读书孔子说如果一个人一天到晚吃得饱饱的没有事可干,不去用心思考问题,那就没有造就了下棋的人虽然悠闲但也要用心,比起那些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人来要强多了25.【察言观色】 [出处]“察言而观色《颜渊》) <释义>琢磨、观察别人言语、脸色来揣测其心思(以便相机行事)察言观色是一切人情往来中操纵自如的基本技术 “眼色”是“脸色”中最应关注的重点它最能不由自主地告诉我们真相,人的坐姿和服装同样有助于我们现人于微,进而识别他人整体,对其内心意图洞若观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