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朝阳区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22631660 上传时间:2022-09-21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朝阳区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北京市朝阳区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北京市朝阳区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北京市朝阳区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北京市朝阳区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京市朝阳区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朝阳区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北京市朝阳区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第一部分(27分)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撕杀浑身解数落(lo)枕井冈(gng)山B煤炭精诚所致咋(zo)舌冠(gun)心病C苟杞躬逢其盛毗(p)邻创(chung)可贴D座谈厉行节约下载(zi)上档(dng)次2在文中横线处填入下列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古人送别,也是一种雅人深致。古时交通不便,一去不知多久,再见不知何年,所以南浦唱支骊歌,灞桥折条杨柳,甚至在阳关敬一杯酒,都深有 。梁启超的研究和著述更是 广泛,经学、子学、佛学、哲学、史学、政治学、法学、经济学、社会学、民俗学、

2、教育学等等,几乎无所不包。如果我曾经或多或少地激励了一些人的努力,我们的工作,曾经或多或少地扩展了人类的理解范围, 给这个世界增添了一分欢乐,那我也就感到满足了。A意味涉及因而B意义涉猎因而C意味涉猎从而D意义涉及从而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风靡世界的“大黄鸭”落户北京园博园为家,引起了广大市民的极大关注,它的每一天活动,都被市民拍照放到网上。B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加拿大短篇小说作家爱丽丝门罗,有意思的是,获奖后,诺贝尔奖委员会和媒体都联系不上作家本人。C所谓失独家庭,是指人到中年不能再生育的时候,独生子女却意外发生伤残、死亡的,中国每年新增这样的家庭76万个。D现在,亚太经济

3、合作组织(APEC)峰会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瞩目,在诸多成果面前,中国的推动作用已经正在成为关键因素。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有人曾同我争论:中国的当务之急是建设现代物质文明,然后才谈得上疗治文明的弊病。我只能怯生生地问道:难道几代人的灵魂寻求是无足轻重的吗?我承认我不是很理直气壮,因为我能感觉到时代的两难困境: , 。 , 。 , 。文明与野蛮的决战犹未见分晓,超越与沉沦的对峙已拉开序幕。积弊时弊并存,近忧远虑交集。此时此刻,治国者固然身临千钧一发的险关,运思者何尝不是肩负着莫衷一是的难题?鉴于前者,仁人志士戮力于改革、开放和振兴之举文明的压抑接踵而至一方面,权贵贪

4、欲的膨胀使得腐败丛生面对后者,哲人贤士呼唤着性灵、爱心和净化之道野蛮的符咒尚未挣脱另一方面,金钱力量的崛起导致精神平庸ABCD5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A今天我能够站在这个舞台上唱我自己写的歌,感到万分荣幸;评委老师的点评让我受益匪浅,谢谢您们的聆听!B现在我介绍一下我们班的任课老师,他们都是从上届毕业班中直接蹲班下来的,知识渊博,经验丰富,没有一个省油的灯。C张经理,您家父今天来公司找您,您不在,我负责接待的;他叮嘱说您回公司后,一定要跟他打个电话。D“认识你自己”是一个很深奥的哲学命题,王教授理解深刻,能够用生活中常见的事例加以解释,讲得非常浅显易懂,我收获很大。二、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

5、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9题。陈靖,字道卿,兴化军莆田人。好学,颇通古今。契丹犯边,王师数不利,靖遣从子上书,求入奏机略。太宗诏问之,上五策,曰:“明赏罚;抚士众;持重示弱,待利而举;帅府许自辟士;而将帅得专制境外。”帝异之,改将作监丞,未几,为御史台推勘官。时御试进士,多擢文先就者为高等,士皆习浮华,尚敏速。靖请以文付考官第甲乙,俟唱名,或果知名士,即置上科。淳化四年,使高丽还,提点在京百司,迁太常博士。太宗务兴农事,诏有司议均田法,靖议曰:“法未易遽行也,宜先命州县检责荒地及逃民产籍之,募耕作,责州县劝课,给印纸书之。凡县管垦田,视殿最行赏罚。候数岁,尽罢官屯田,悉用赋民

6、,然后量人授田,度地均税,约井田之制,为定以法,颁行四方。”太宗谓吕端曰:“朕欲复井田,顾未能也,靖此策合朕意。”乃召见,赐食遣之。他日,帝又语端。曰:“靖说虽是,第田未必垦,课未必入,请下三司杂议。”于是诏盐铁使陈恕等各选判官二人与靖议,以靖为京西劝农使,命大理寺丞皇甫选、光禄寺丞何亮副之。选等言其功难成,帝犹谓不然。既而靖欲假缗钱二万试行之,陈恕等言:“钱一出,后不能偿,则民受害矣。”帝以群议终不同,始罢之。出靖知婺州,再迁尚书刑部员外郎。真宗即位,复列前所论劝农事,又言:“国家御戎西北,而仰食东南,东南食不足,则误国大计。请自京东、西及河北诸州大行劝农之法,以殿最州县官吏,岁可省江、淮漕

7、百余万。”复诏靖条上之,靖请刺史行春,县令劝耕,孝悌力田者赐爵,置五保以检察奸盗,籍游惰之民以供役作。又下三司议,未果,皆不行。初,靖与丁谓善,谓贬,党人皆逐去。提点刑狱、侍御史王耿言靖老疾,不宜久为乡里官,于是以秘书监致仕,卒。(取材于宋史陈靖传,有删改)注:课:赋税。殿最:泛指等级高下、优劣。第:但,只是。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多擢文先就者为高等擢:选拔B法未易遽行也遽:仓促C朕欲复井田,顾未能也顾:只,不过D籍游惰之民以供役作籍:践踏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持重示弱,待利而举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B乃召见,赐食遣之今其智乃反不能及C帝以群议终

8、不同以吾一日长乎尔D不宜久为乡里官若属皆且为所虏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靖遣从子上书,求入奏机略陈靖派侄子上书朝廷,请求入朝禀奏他的谋略B候数岁,尽罢官屯田,悉用赋民等数年以后,全部罢除官府屯田,全部分给民众收取田赋C选等言其功难成,帝犹谓不然皇甫选等说这个功劳难以取得,宋太宗犹豫了一下说不对D国家御戎西北,而仰食东南国家在西北防御戎敌,而军粮依靠于东南的供给9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契丹进犯边境,陈靖向宋太宗上奏五条策略,太宗对他另眼相看,不久让他担任了御史台推勘官。B陈靖在殿试进士时请求把考生答卷交付考官来决定甲、乙等级,此建议使知名之士能够荣登上科。C宋

9、太宗致力于兴办农事,陈靖关于推行均田法的奏策正好合乎太宗心意,于是得到了太宗的赏赐。D丁谓被贬后,王耿趁机对陈靖进行报复,奏言陈靖年老患病,使陈靖最终在秘书监任上辞官去世。第二部分(123分)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4分。10上面文言文中,陈靖的劝农之策历经太宗、真宗两朝,最终却没能施行,原因是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3分)11用斜线()给下面划线部分断句。(5分)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已也遂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为人主而恶闻其过非犹此也。(取材于吕氏春秋自知)12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限选作其中8道题)(8分)故木受绳则直

10、, 。(荀子劝学)后值倾覆, ,奉命于危难之间。(诸葛亮出师表)狗吠深巷中, 。(陶渊明归园田居)谢公宿处今尚在,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东船西舫悄无言, 。(白居易琵琶行)山水之乐, 。(欧阳修醉翁亭记)寄蜉蝣于天地, 。(苏轼前赤壁赋) ,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1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8分)望江南江南岸(北宋)王琪江南岸,云树半晴阴。帆去帆来天亦老,潮生潮落日还沉。南北别离心。兴废事,千古一沾襟。山下孤烟渔市远,柳边疏雨酒家深。行客莫登临。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

11、一句以“江南岸”起句,所写景物为江岸所见,“半晴阴”是全词的总体背景。B“帆去帆来”一句巧妙化用李贺诗句“天若有情天亦老”,别离的情感蕴含其中。C下片全部实写,先正面议论,用“兴废事”三字点出怀古之意,再转到具体写景。D全词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转换自然,用语虽然平易,却含不尽之意,情韵悠然。词的结尾写道“行客莫登临”,词人这么说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5分)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6题。香道人道天道俞天白香道、茶道、花道,被中国历代文人称为“雅事中的雅事”。但茶道与花道传承之时,香道却被冷落了。香道源于人道。环形香、线香、粉香等本就与生活十分密切。

12、奶奶念经要点佛香,父亲驱除家中秽气要点线香,我读唐宋诗文时也与香道雅韵不期而遇。像“焚香入兰台,起草多芳言”(李白),像“闲吟四句偈,静对一炉香”(白居易),还有“欲知白日飞升法,尽在焚香听雨中”(陆游)等等,都是。香是中国人生活的组成部分。中国的香文化随着祭祀祖宗、奉天敬神就开始了,并逐渐成为文人的独特爱好。如屈原的离骚,还有孔子漪兰之曲的形成传说等。至唐代,香文化更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唐代是一个逐渐重视人的时代,强调人的价值的自我实现。在初唐日渐勃兴的文学风气推动下,品香有燃、熏、置、煮、佩等多种方式,并被赋予了三种境界:得气、得神、得道。香文化也从闻香、品香而形成了由闻香、赏烟、养生、

13、悟道等组成的完整的香道体系。同时人们把对香的品味提升到了衡量人品的标准,“闻香识人”,沉香也就成了高尚德行的象征。沉香被称为“香中之王”,是中国文人香的基本原料。人们爱沉香不是因为本草纲目中所说“片值万钱”,而是从“形而下者是谓器,形而上者是谓道”的角度来重视的。沉香树并不香,香的是它的树脂,但这树脂只在刀砍斧伤、雷电摧残后,入土、入水历尽艰辛中,才由天地孕育成奇香。人们自然把它视作天地灵物。香对人的精神境界和生活质量有提升作用,这早已成为人类的共识。英国作家吉卜林说:“人的嗅觉比视觉、听觉更能挑动人们细腻的心。”作为嗅觉文化的香道,它的深度及美学价值,超越了民族、地域,最易为人理解和接受,最能引发人们共鸣。今天世界所有名贵香水,多少都加了从沉香中提取的精油。香道也是天道,是“禅意”。楞严经纪录高僧围绕沉香与佛对答,香严童子的回答是,“此气非木非空,非烟非火,去无所著,来无所从(踪)”。无独有偶,这种禅意也出现于诗人陈与义的焚香诗中:“明窗延静昼,默坐消尘缘。即将无限意,寓此一炷烟。”在这种境界里,香味不是从木中来,不是从火中来,也不是从空中来,更不是从烟中来,而是从心中来。这“心”,就是人的本真。正因如此,圣经里有沉香树是上帝亲手所栽的叙述,佛教把沉香当成敬佛圣品。中国哲学始终认为,天人合一是人类最理想的生存、发展境界,也是人类共有的一个“梦”。中国香道,为梦想成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