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宇文所安对《二十四诗品》文本歧义的处理(1)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22188906 上传时间:2023-09-30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4.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宇文所安对《二十四诗品》文本歧义的处理(1)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论宇文所安对《二十四诗品》文本歧义的处理(1)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论宇文所安对《二十四诗品》文本歧义的处理(1)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宇文所安对《二十四诗品》文本歧义的处理(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宇文所安对《二十四诗品》文本歧义的处理(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宇文所安对二十四诗品文本歧义的处理(1) 本文通过研究一个译介学的小问题宇文所安在译、注中如何处理二十四诗品的文本歧义,发现他的译文与原文,他的注解与中国传统注释之间的差异,和不同的思想传统相关。 宇文所安;二十四诗品;歧义性;译介学宇文所安(Stephan Owen)是北美著名的汉学家,致力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多年,是海外汉学界中之佼佼者。近年来,随着他的著作陆续译成汉语,如初唐诗盛唐诗迷楼:诗与欲望的迷宫追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往事重现等,他的研究也逐渐走进国内学界的视野。他与国内学界迥然不同的立论、结论、研究方法,为我们提供了思考中国文学传统的新视点。本文尝试就宇文所安研究中一个译介学的小问题

2、他在翻译二十四诗品时如何处理文本的歧义性展开讨论,审视在比较文学研究的跨文化交流之中,对自身的文学、文化传统可能有什么样的新发现。 二十四诗品(以下简称诗品)即使在中国文论中也是一部歧义丰富、难以把握的作品,近年来由于“辩伪”问题的探讨,显得越发扑朔迷离。诗品的早期注释者清人孙联奎、杨廷芝深深体会到阐释的难度,因此分别将自己的解释称为“臆说”“浅解”。宇文所安将诗品选入中国文论:英译与注释,在翻译时必然要面对文本中棘手的歧义问题。下面来看这种歧义性产生的原因以及宇文所安对它的处理。 造成诗品歧义性的一个明显的原因是,全文采用了四言诗的形式。它不仅具有诗歌的外形(四言、押韵、对偶等),而且它的语

3、言也是诗歌的,多摹神取象、比喻等描绘性语言,少分析陈述的用语,更不用说逻辑推理的论证了。它的语言这也是诗歌语言的特征之一跳跃性极强,留下巨大的意义空白,导致文本所指不可捉摸。诗歌语言常常以极其精简的字句传承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使其文本的互文性无处不在,蕴含在其中的文化符号层出不穷,喜好用典的中国古代诗歌尤甚。这一切都导致部分人认为,诗歌从根本上是不可译的,因为在翻译过程中会丢失于诗歌而言是本质上的东西。笔者认为,在诗品的翻译中,这些在翻译时失落的元素可能正是诗品最需要传递的。 所以,宇文所安在这里面对的是“一个无法完成的使命”。他显然也意识到此次翻译的艰辛。在穿插于译文之间的注释中他说:“英语

4、读者会很自然地想知道,这些品在诗歌中到底指什么。他们会想知道这些品是在什么层面上的。比如,当司空图谈到力(force)时几乎总是包含两个基本因素:一是力的积聚,一是积聚之力的现实化,读者不免要问:这是诗人在写作之前做的吗?或者它是作为一个整体内在于文本之内的一种东西还是它在描绘文本的效果这里的翻译可能具有欺骗性:英语要求我在祈使句和陈述句之间,在主语他和主语它(文本)之间,以及并列式与条件式之间做出选择。而汉语在所有这些选择中随意地游移,在古代汉语中这些差异和区别常常确实无关紧要。”他认为这些理解、翻译的困难都源于司空图的偏好:“并非所有中国美学词汇在翻译中都像它们看上去那么晦涩微妙;但有一种

5、传统美学的分支,以含混的不精确为它的最高价值,正是这种纯粹的印象派类型吸引了司空图。”他在注释中将诗品的这种美学追求归于老庄、道家传统、陶渊明等人的影响。 从上文来看,显然宇文所安意识到了诗品的歧义性,但他没有采用压韵的诗歌形式翻译诗品,也即用以诗译诗的方式来保留文本的歧义性。或许出于这本书作为教科书的目的,他在翻译中采用了“译”“释”结合的办法,尽量给出一种他认为贴近文本原义的译文,实在歧义明显之处就在随后的注释中加以说明,如“碧山人来”一语,在译文中他用了“有人来碧山(Someone comes to the emerald hills)”,又在下文注解说:“这一行也可以读作,一个来自碧山

6、的人(即一位隐士)来了(A person from the emerald hillsi.e. a reclusecomes)。”以加注的方式保留一部份翻译中不得不失去的歧义性。这样“译”“释”结合的翻译能够传递明确的含义,而“含混的不精确”则在翻译中减少了。 但传递明确的涵义显然不是二十四诗品的主旨。孙联奎在诗品臆说自序中这样评论诗品:“得其意象,可与窥天地,可与论古今;掇其词华,可以润枯肠,医俗气。图画篆象,靡所不该;人鉴文衡,罔有不具,岂第论诗而已哉。”刘沄在为孙联奎作的序中也提到,司空图是“本人品以为诗品”。结合对诗品的文本阅读,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它不是要仅仅提供对某一些诗歌风格的直陈

7、式解说,确定各种“品”的含义,而是别有所指。诗品描叙性的诗语,层出不穷的比喻,刻意营造了各类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诗歌风格意境。 诗品之所以成为中国古典文论中的名篇,一大原因就在于它用诗语营造的这些意境具有阐释不尽的丰富性。司空图虽“本人品以为诗品”,这二十四诗品却无高下之分。它既是诗品,又是“品诗”,且是“以诗品诗”,通过营造典型情境的方式来说诗。诗歌的语言在某种意义上是抗解析的、不可译的,以诗说诗正好可以维护诗歌的丰富性。宇文所安对诗品的这个目的也有所察觉,他说:“司空图喜欢鉴赏者将自己投入到对这种品质关系的欣赏中去。他设想这些品质不会立即显现。作为一个美学家,他的任务是指向它们,关注它们的

8、存在;而理解品质需要一个品味、面对这样此景象(在文本中或在世界中)的过程,并且乘之(go along with it)。对类型的确认只能在这个过程中显现。” 其实,与其说是“对类型的确认”,不如说是一种“入境”的邀请。在诗品中,“诗境”的营造是很明显的。以“纤秾”为例:“采采流水,蓬蓬远春,窈窕幽谷,时见美人。碧桃满树,风日水滨,柳荫路曲,流莺比邻。”以一系列能体现“纤秾”的景象,构成一个代表“纤秾”的“诗境”,通过使读者“进入”这个“诗境”而触类旁通,得以鉴赏各种不同的“诗境”,从而达到诗品(也即品诗)的目的。宇文所安尽管在上文所引的文字中表达了类似的意思:“司空图喜欢鉴赏者将自己投入到对这种品质关系的欣赏中去理解品质需要一个品味、面对此景象的过程”。但他总的来说还是认为诗品中表现出的歧义性是一种对“含混的不确定”的刻意追求,并将这种追求简单地归结于老庄、道家学说的影响:“司空图对任何可以被轻易把握的东西都有一种道家的不信任感,他确信每种重要的东西都必须是不可捉摸的:他的思想谱系可以上溯至庄子和他的道家前辈一样,他也常常借助比喻。任何我们可能获得的尝试性理解都被他取消,指向更遥远之处。”11共2页: 1论文出处(作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