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的解剖学特征摘要】 穴位在医学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是对于穴位的解剖特征论述较少, 本文通过对穴位的十大解剖学特征论述,为临床上更好地应用穴位诊疗提供参考 【关键词】 穴位 解剖学特征 敏感点治疗急性或慢性疼痛患者时,针刺医师总是能用指尖在病人身上探触到一定 数量的疼痛点每位患者身上疼痛点的数量,少到2-3 个,或多达上百个这些 疼痛点的位置,大多数同经典针灸学的穴位位置相一致这些点从不疼痛演变为 疼痛的过程,与这些点的解剖学结构有密切关系可是,目前教科书上论述的关 于穴位解剖特征的内容较少,故此将穴位的主要解剖特征加以总结,希望对大家 有所帮助1 解剖特征1.1 神经束的粗细 穴位大都分布于周围神经系的肌神经和皮神经的神经束附近神经束越粗, 其附近的穴位越重要,如环跳穴等当然,在疼痛发展过程中,神经束上的某一 部位是否形成穴位,这一条件,并非具有绝对重要性下列的其他解剖特征,在 某种程度上,也扮演一定的角色1.2 神经在组织中的深度 人体内最大的神经干是坐骨神经,起源于第4、5 腰椎和第1、2、3 骶椎坐 骨神经经过臀部时,由于深藏在肥大的臀肌之下,所以该部位几乎没有形成穴位 坐骨神经进入大腿后肌肉群后,升到浅层,在该部位和膝后腘部才形成穴位,如 承扶、委中等穴。
同理,来自臂神经丛的神经干在上肢的上臂部仅形成很少几个 穴位,如手五里、青灵等穴在肘部升入浅层后,分别形成前臂外侧皮神经和前 臂内侧皮神经两个重要穴位,如曲池、少海正中神经走行到前臂内侧形成内关、 大陵等穴位所以,除了神经干的粗细,神经干的深浅也是形成穴位的要素1.3 神经干穿过深筋膜处 身体内的筋膜分为浅筋膜和深筋膜浅筋膜是皮肤下疏松的结缔组织,其功 能是把皮肤的真皮同下面的深筋膜联结起来在四肢部位,深筋膜包被肌肉和其 他深部结构,是较致密的结缔组织其功能是固定肌肉的相对位置,并分隔不同 的肌群当神经从内面穿出深筋膜进入浅层时,通常形成穴位上面提到的前臂 外侧神经点,都是这样的情况1.4 神经干穿出骨孔处 周围神经穿出骨孔处,就形成穴位列如,三叉神经在面部穿出眶上孔、眶 下孔和下颌骨的颏孔,都形成了穴位,如鱼腰、四白等穴1.5 肌门 人体支配肌肉的肌神经含有传出纤维、传入纤维和交感神经节后纤维肌神 经进入肌肉的地方称为肌门,也有人把这一点叫做运动点很多穴位是由肌门所 形成大多数肌肉只有一个肌门,较长的肌肉也可能有两个肌门除少数情况外, 多数肌门都位于肌肉深部,因此,这些位于深部的肌门点变为穴位的频率并不高。
1.6 神经干和血管束相伴行 肌神经通常有动脉和静脉相伴行,形成神经血管束,在肌门处进入肌肉在 形成穴位的过程中,血管的生理功能还不清楚可是,在疼痛发展的早期阶段, 肌门附近的血管,经常能引起该部位变为疼痛点同位于浅层的皮神经相比,如 果肌神经和皮神经粗细相似,由于很多皮神经没有相伴的血管,位于深层的肌神 经穴位比位于浅层的皮神经穴位更容易变为酸痛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位于前 臂近端外侧,在肱桡肌和桡侧腕长伸肌之间称为桡神经深支点的穴位桡神经深 支有血管相伴而行,位于这两块肌肉的肌间隔膜中,位置相对较深该神经的粗 细,同没有血管束伴行的前臂外侧皮神经相似同前臂外侧皮神经所形成的穴位 相比,桡神经深支所形成的穴位,变为酸痛的频率较高如手三里等穴实际上, 在日常的就诊病人中,90%以上的人在桡神经深支穴位上有疼痛感两者变为疼 痛的频率区别,主要就在于有否相伴行的血管束1.7 神经干所含的纤维成分 前面提到,神经纤维的粗细,决定于纤维外面所包被的髓磷脂的厚度一般 来说,与皮神经相比,肌神经的大小差异较大皮神经仅含有传入纤维和交感神 经节后纤维,肌神经除含有这两种纤维外,还有通往骨骼肌的传出纤维。
如果所 有解剖学条件都一样,同皮神经所形成的穴位相比较,由肌神经在肌门附近所形 成的穴位,更容易转变为疼痛点两者的差别,就在于神经纤维的成分所以, 神经纤维的成分,也是穴位的解剖学特点之一1.8 神经分叉处 严格说来,在神经穿过深筋膜处,或神经穿出骨孔处,或神经从肌门进入所 支配的肌肉处,都是神经束或神经干形成分支的地方在这些地方,肌神经分叉 变为更细小的神经另一方面,也有神经束或者神经干在某处形成二个或更多的 分支而形成穴位,并没有穿过深筋膜、骨孔或进入肌门象这样由大神经分叉成 小神经所形成的穴位,大多位于四肢的肘、膝关节以下,特别是手和脚的背面和 掌面,如太白、阳溪1.9 韧带的敏感处 韧带的解剖学结构包括肌腱、骨支持带、厚筋膜、关节囊和副韧带这些结 构都由致密结缔组织所组成,并含有丰富的传入神经感受器,对压力、牵张和触 摸很敏感这些敏感部位,也形成很多穴位例如,肱二头肌韧带在肱骨头结节 间沟部位形成了这类穴位另一个例子,是肱骨外上髁处的前臂长伸肌群韧带所 形成的穴位有“网球肘”时,不难在该部位触摸到疼痛敏感点1.10 头骨骨缝处在头骨骨缝处,如冠状缝、矢状缝和人字缝等处,形成不少穴位。
这类穴位 大多位于前囟点、翼点、鼻根点和星点,如囟会、太阳有慢性头痛史的病人, 这些穴位都会感到疼痛2 结论和讨论 作为总结,有二大明显特征第一,每个穴位,都具有上述十大特征中的某 几项比较二个穴位,具有较多上述特征的穴位,更容易变为疼痛敏感点第二, 上述穴位的十大特征,是按特定顺序排列比较二个穴位,如果某穴位的解剖特 征排列较前,该穴位更容易变为疼痛点因此,在针刺治疗时,由于穴位解剖学 特征差异,有些穴位总是比另一些穴位先变为疼痛敏感点以上描述了形成穴位 的某些解剖学特征,由于穴位有多种解剖学特征,所以穴位随时可能出现于身体 的很多部位当然,本文所描述的穴位解剖特征并不完备,形成穴位还有其他解 剖特点不过,运用以上十大特征,已经能够预测,在急性和慢性疼痛患者身体 表面,哪些点会形成敏感点即穴位具备了这种预测在何处出现敏感点的能力, 才能正确了解和有效治疗疼痛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