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浇钢筋混凝土施工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21987706 上传时间:2022-11-11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4.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浇钢筋混凝土施工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现浇钢筋混凝土施工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现浇钢筋混凝土施工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现浇钢筋混凝土施工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现浇钢筋混凝土施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浇钢筋混凝土施工(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现浇钢筋混凝土排水管沟施工混凝土垫层f底板钢筋绑扎f底板模板安装f底板混凝土浇筑f侧墙、顶板内模安 装f侧墙、顶板钢筋绑扎f侧墙、顶板外模安装f侧墙、顶板混凝土浇筑操作工艺1。混凝土垫层(1) 模板:垫层边模可采用10#槽钢或100mmX100mm方木模板,模板背后用钢钎 或方木固定。(2) 垫层混凝土:采用平板振捣器振捣密实,根据标高控制线,进行表面刮杠找 平,木抹搓压拍实,待垫层混凝土强度达到1。2MPa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施工。2。底板钢筋绑扎(1) 钢筋的接头型式与位置:钢筋接头型式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无要求时, 混凝土结构中凡直径大于22mm的钢筋接头宜米用焊接或机械连接;其余钢筋

2、接头可米用 绑扎搭接,其搭接长度应符合设计及相应施工规范规定.底板上、下层钢筋的接头位置 应相互错开;其下层钢筋接头位置应在底板跨中 13 部位,上层钢筋接头位置应在底板 端部 13 部位。(2) 底板钢筋绑扎:底板上、下层双向受力钢筋应逐点绑扎,不得跳扣绑扎。底板 上、下层钢筋间设钢筋马凳支撑,马凳间距应根据底板厚度不同而确定,一般为600mm 1200mm.钢筋保护层应用砂浆垫块或塑料卡扣固定,使保护层厚度符合设计要求。(3) 钢筋接头要求1) 钢筋绑扎接头的位置,其搭接长度的末端至钢筋弯曲处的距离,不得小于钢筋 直径的10倍,且不宜在最大弯矩处。2) 钢筋的连接,无论焊接或绑扎,设置在同

3、一构件内的接头均应相互错开35倍钢 筋直径(绑扎接头不小于30倍钢筋直径),但不得小于500mm。(4) 钢筋加工质量要求见表132。(5) 绑扎钢筋接头的搭接长度应符合表1-33的规定。(6) 钢筋位置质量应符合表134 的规定。3。底板模板安装(1) 模板选择:基础底板模板可采用组合钢模板或胶合板模板现场拼装。对于周 转次数多或有特殊要求的部位(变形缝、后浇带等),也可采用加工专用或组合式钢模板 与钢支架,以适应特殊需要.(2) 底板吊模安装:墙体下部施工缝宜留于距底板面或梗斜以上不少于200mm 300mm的墙身上,该部位采用吊模处理,吊模底部应采用同强度等级细石混凝土垫块与 钢筋三角架

4、支顶牢固。(3) 变形缝橡胶止水带加固:当结构底板变形缝部位设计有橡胶止水带时,应特别 注意橡胶止水带的加固与就位正确,在结构内的部分通过加设钢筋支架夹紧,结构外的 部分可采用方木排架固定.4. 底板混凝土浇筑(1) 一般要求:底板混凝土应连续浇灌,不得留设施工缝;采取压茬赶浆的方法浇 筑。(2) 结构变形缝部位的浇筑:当设有结构变形缝时,应以变形缝为界跳仓施工。 变形缝浇筑过程中应先将止水带下部的混凝土振实后再浇筑上部混凝土;振捣过程中不 得触动止水带,振捣时间以混凝土表面开始泛浮浆和不冒气泡为标准.(3) 吊模部位的浇筑:吊模内混凝土需待其下部混凝土浇筑完毕且初步沉实后方 可进行,振捣后的

5、混凝土初凝前应给予二次振捣,以提高混凝土密实度。(4) 压光收面:混凝土浇筑完毕,及时用平板振捣器和刮杠将混凝土表面刮平,排 除表面泌水。待混凝土收水后用木抹子搓压平实,铁抹子收光,初凝后立即覆盖养生。(5) 混凝土试块的留置1) 抗压强度标准养护试块:每工作班不应少于1组,每组3块;每浇筑100m3或每 段长不大于 100m 时,不应少于 1 组,每组 3 块.2) 与结构同条件养护试块应根据需要数量留置。3) 抗渗试块:每浇500m3混凝土不得少于1组,每组6块。4) 抗冻试块留置组数按抗冻标号规定留置,每浇500m3或不足500m3混凝土留置1 组;当配合比和施工条件发生变化时,应增加留

6、置组数。(6) 混凝土养护:混凝土的养护应避免混凝土早期脱水和养护过程中缺水。常温 下,混凝土采用覆盖浇水养护,每天浇水次数应能保证混凝土表面始终处于湿润状态, 养护时间对于普通混凝土不得少于7d,其他有抗渗要求的混凝土不得少于14d.(7) 底板施工缝处理1) 抗渗混凝土墙体一般只允许留设水平施工缝,其位置不应留在剪力与弯距最大 处,下部施工缝宜留在高出底板面或梗斜以上不小于 200mm 的部位,墙体有孔洞时,施 工缝距孔洞底边缘不宜小于 300mm。2) 墙体施工缝可做成企口缝、高低缝和止水钢板三种形式;当墙厚在300mm以上时, 宜采用企口缝,当墙厚小于300mm时,可采用外低内高的高低

7、缝或止水钢板。施工缝留 置形式见图 110.3) 在施工缝上继续浇筑混凝土前,已浇筑混凝土的强度不得小于2。5N/m2;先将 混凝土表面凿毛,清除浮浆和杂物,用水冲洗干净,并保持湿润,再铺一层20mm25mm 厚与所浇混凝土材料和灰砂比相同的水泥砂浆后设专人细致振实,确保新、旧混凝土紧 密结合。(8) 变形缝部位混凝土施工:变形缝止水带应在混凝土浇灌前固定牢固;变形缝两 侧混凝土应间隔施工,不得同时浇筑;在一侧混凝土浇筑完毕,止水带经检查无损伤和 位移现象后方可进行另一侧混凝土浇筑;混凝土浇筑时,应仔细振捣,使混凝土紧密包 裹止水带,并避免止水带周边骨料集中。5。侧墙、顶板内模安装(1) 模板

8、支架安装:模板与支架宜采用碗扣式脚手架或钢管扣件脚手架,支架方案 经设计计算确定。(2) 内模安装1) 内模安装时水平和垂直支撑采用可调支撑,控制侧墙、顶板标高。2) 侧墙模板宜采用胶合板或钢模板,钢带或木带间距经计算确定。3) 模板接缝处用细海绵胶条填实,防止漏浆。4) 矩形管沟的直墙侧模,应用两侧带橡胶锥垫且带有套管的定型穿墙螺栓固定,安 装螺栓的数量与布局应经过计算确定。拆模后剔除橡胶锥垫,抽出螺栓用微膨胀水泥砂 浆塞孔压平,或将螺栓留在混凝土中只将橡胶锥垫内的螺栓切除,用微膨胀水泥砂浆补 孔压平。5) 矩形管沟的直墙侧模不采用螺栓固定时,其两侧模板间应加设临时支撑杆,浇 筑应随混凝土面

9、接近撑杆时,将撑杆拆除.6) 模板表面应涂刷脱模剂。7) 模板接缝处应紧密吻合,可以用胶条嵌缝,如果缝隙过大应重新加工或修改模 板尺寸。8) 固定模板的支撑不得与脚手架发生联系,侧墙模板与顶板模板的支设应自成体 系,不得因拆除侧模影响顶板支撑。9) 矩形管沟的模板可一次或分次支设。10) 管沟顶板的底模,当跨度等于或大于4m时,其底模应预设适当的拱度,其起拱 宜为全跨长2%。3%。,当设计有要求时按设计执行。11) 变形缝 止水带应与端部支撑同步完成。 架立止水带的钢筋应预先制作成型。 止水带接头宜用热接,并由经过培训的熟练技工完成。 止水带宜用专用卡具固定不得用铁钉、铁丝穿透止水带进行固定。

10、 现浇混凝土管沟变形缝的止水带应符合设计要求,安装应牢固、与变形缝垂直、 与墙体中心对正.12) 模板安装质量允许偏差应符合表135 的规定。6。侧墙、顶板钢筋绑扎(1) 墙体钢筋绑扎前,应将预留插筋表面灰浆清理干净,并将插筋校正到位,如 有位移时应按1:6坡度进行纠偏。钢筋绑扎应严格执行设计与施工规范的要求.(2) 墙体双排钢筋的固定:墙体双排钢筋净距通过定位架立筋控制,架立筋的间 距不宜超过1000mm,并成梅花状摆放,架立筋端头不得直接接触模板面。(3) 钢筋保护层的控制:墙体钢筋保护层厚度符合设计要求。钢筋垫块绑扎时,每 1m2中不得少于一块,并呈梅花形布置;对于结构拐角及腋角等边角部

11、位应适当增加数(4)顶板钢筋铺放前,应将模板面所有杂物彻底清除,并在模板表面弹好钢筋轴 线,依线绑扎。当顶板为双层筋时,两层筋之间须加设钢筋马凳.7. 侧墙、顶板外模安装参照 5 款规定施工。8。侧墙顶板混凝土浇筑(1) 一般要求1)墙体混凝土浇筑前,应在底板接茬处均匀浇筑一层 30mm50mm 厚与墙体混凝土 同强度等级的水泥砂浆或减石子混凝土。2)墙体混凝土应分层连续浇筑,采用插入式振捣棒振捣密实,每层浇筑厚度不大 于 500mm.3)混凝土自由下落高度不得超过2m,否则应用串筒或溜槽的方法浇筑,防止混凝 土浇筑过程中产生离析现象。4)墙体分层浇筑时,上一层混凝土应在下一层混凝土初凝之前完

12、成,两侧墙体应 同步对称浇筑,高差不应大于 300mm。(2)顶板混凝土浇筑采用“赶浆法”施工.混凝土浇筑时呈阶梯形逐层连续浇筑, 随浇筑随用平板振捣器振捣密实,平板振捣器的移动间距,应保证振捣器的平板覆盖已 振实部分的边缘100mm200mm。混凝土浇筑完毕先用木刮杠满刮一遍,再用木抹子搓毛, 然后用铁抹子分三遍收光压实,最后一遍收光应在混凝土初凝前完成。(3)混凝土从搅拌机卸出到次层混凝土浇筑压茬的时间不应超过表136的规定, 当超过时,应设置施工缝。施工缝的留置见本条4款(7)项的要求。侧墙与顶板应一次 浇筑,但是在浇至墙顶后,应间歇11。5h,再继续浇筑顶板。(4)养护:墙体混凝土的养护同本条4 款(6)项的规定。(5)混凝土试块的留置参照本条4 款(5)项的规定执行。(6)模板拆除1)不承重模板应在混凝土强度能保证其表面及棱角不因拆除而受损时才能拆除侧 墙模板。2)现浇混凝土拱和矩形管顶板底模应在与结构同条件养护的混凝土试块达到表 1-37 规定的强度时,方可拆除。3)现浇钢筋混凝土管沟的内模应待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标准值的75%以后方可拆 除,预留孔洞的内模,在混凝土强度能保证过梁和孔洞表面不发生坍塌和裂纹时,即可拆 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