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2024届高三模拟调研语文试题(四)【含答案】

上传人:精品****大师 文档编号:421976538 上传时间:2024-03-2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0.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市2024届高三模拟调研语文试题(四)【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重庆市2024届高三模拟调研语文试题(四)【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重庆市2024届高三模拟调研语文试题(四)【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重庆市2024届高三模拟调研语文试题(四)【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重庆市2024届高三模拟调研语文试题(四)【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重庆市2024届高三模拟调研语文试题(四)【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市2024届高三模拟调研语文试题(四)【含答案】(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4届重庆市普通高中高考模拟调研卷(四)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民为邦本”源出于尚书五子之歌:“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其中“民惟邦本”一般习惯引作“民为邦本”。这篇文字根据书序的介绍是大禹的孙子夏王太康因为无德而失国之后,其昆弟五人在被放逐途中回忆皇祖训诚、抒发怨愤之情,作歌以讽喻的文章。虽说这一训示不一定都是夏禹的原话,但这的确反映了中国最早的民本思想.殷商时期,中国人处于原始的自然崇拜逐步向多神崇拜转变的时期,人们祭天地、星辰、日月,祭鬼神,此时在人们心目中地位最高的是太阳神。到了西周,周人把“

2、天”奉为有意志的人格化的至上神,并且将其与祖先崇拜结合在一起。因此周王称“天子”,是受了“天命”来统治天下的。另一方面,周人又从商的覆灭中认识到“天命靡常”,看到了人民的武装倒戈,才使西周打败了商王朝,体会到尚书中所讲的“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从而对“天”与人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既而提出“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随着周王室日益衰败,礼乐崩坏,原来维系着周王朝统治的封建制、宗法制纷纷崩溃,对于“天”的崇拜也随之产生动摇。另外,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对人本身能力和地位的肯定使得民本思想进一步变化,更加强调人在天人关系中的作用.因此,有了荀子提出的“制天命而用之”的观点,突出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3、进一步消解了“天”的神圣性。与此同时,各国并立,群雄争霸的局面,也让一部分君主和大臣在政治实践中对“民”的认识发生转变,感到“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子牧民),在统治过程中加强了对民生的关注。在春秋战国历史发展和思想争鸣过程中,从孔子提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的爱民思想,发展到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贵君轻思想,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至此真正形成了。超然客公众号民本思想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出现,消解了“天”“天命”的神圣性,使得中华文明走向了不同于西方传统“君权神授”的另一种发展道路,也使得关注民生、注重人民的作用在中国传统治国理政当中居于显著的地位,构成了中国文

4、化特色之一。(摘编自赵璐璐民为邦本:中国的民本思想及其恒久价值)材料二:杜甫民本思想有着不同于孟子的特珠角度,孟子谈民本,是站在谋臣的位置上,从帝王治国方略的角度谈民的重要作用。在孟子的论述中我们可以发现,论及民的重要性和申说仁政的各个具体方面时,他经常对君王重复的一句话:“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就是告诉君王,你只有这样做才可以达到无敌于天下的目的。这样看来,孟子的民本思想有着明确的政治目的,即“无敌于天下”,他的民本思想只不过是谋臣为了让君王达到这一政治目的而献上的良策,有很明显的功利性,所谓民本亦可以视为一种“牧民”之道。杜甫固然也以臣的身份谈民对于国、对于君的重要性,但长期困苦生活的特

5、殊境遇更使他对民间的疾苦有着切身的感受,所以杜诗更多的是从民的角度为民请命,呼唤民本。杜甫将“请为父老歌”作为自己的创作目的,希望在诗作中表达黎民的心声,像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三吏三别”等诗就是为民而歌的代表作。在杜甫表达民生疾苦的诗歌中,他全然没有孟子那种儒家士大夫不动于心的雍容姿态,而是怀着强烈的焦虑为百姓呼号呐喊。“安得壮士提天纲,再平水土犀奔茫。”“安得务农息战斗,普天无吏横索钱。”“谁能叫帝阍,胡行速如鬼。”“谁能扣君门,下令减征赋。”这句句“安得”,声声“谁能”,是身处社会现实之中,欲救民于水火而不得的杜甫的无助但又焦虑的血泪之声。 孟子认为儒家理想的人生态度是:“得

6、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实际上,他的民本思想也仅仅要求统治者在“达”的境遇下能想到施恩于民。然而,杜甫一生不论穷达,都执着固守着“兼善”之志,将济世安民作为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可以说孟子做到的仅仅是“达”时推己及人,而杜甫却做到了“穷”时舍己为人。在爱子夭折的极端伤痛中,他想到的是“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在风雨交加、寒瑟难眠的长夜中,他高呼的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正是这种自我牺牲精神使杜甫的民本思想达到了一般儒士难以超越的高度,也使杜诗在千载之后仍有一种强烈的感人力量。儒家传统观念要求“臣为君讳”,虽然承认诗可以“怨”,但也指出应

7、当“怨而不怒,哀而不伤”。杜甫在诗作中常常打破这些训条,面对昏庸无道、一意孤行、置民生死于不顾的君王,他总是毫不留情地揭露、批判。要为民请命,他做的远比孟子更大胆、更无畏。杜甫称自己是“嫉恶怀刚肠”“疾恶信如仇”。他敢对朝廷大胆责难:“眼枯即见骨,天地总无情”;“贵人岂不仁?视汝如莠蒿”;“天子多恩泽,苍生转寂寥”;“不过行俭德,盗贼本王臣”。其为民请命的勇气和胆量,表现出一种超越生死的无畏。(摘编自冯建国论杜甫的民本思想)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民为邦本”源自尚书,原是大禹对其孙子太康训诫的话,反映了中国最早的民本思想。B中国传统民本思想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8、,统治者在政治实践中对“民”的认识加深而形成的。C君王与杜甫民本思想的出发点不同,前者是看到了人民的力量,而后者是看到了人民的疾苦。D中国传统治国理政当中加强对民生的关注,和孟子民贵君轻的思想,都是出于功利性政治目的。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民本思想虽然产生于夏朝,但是到周王朝打败商王朝,人们才有更深刻的认识。B随着对“天”与人关系认识的深入,周王室对于“天”的崇拜也随之产生动摇。C周王受“天命”统治天下,与西方传统“君权神授”,都是为了强调王权的神圣。D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发展漫长,至孟子真正形成,至杜甫才达到难以超越的高度。3下列选项,不能体现传统民本思想的一项是(3分)

9、A汉代董仲舒说:“盖闻五帝三王之道,改制作乐而天下洽和,百王同之。”B唐太宗说:“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C宋代朱熹说:“丘民,田野之民,至微贱也。然得其心,则天下归之。”D清代黄宗羲说:“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超然客公众号4孟子与杜甫的民本思想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二简要作答。(4分)5毛泽东提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请结合材料中有关民本思想的表述,找出支撑这一论断的理由。(6分)(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文本一:白采朱自清盛暑中写白采的诗一文,刚满一页,便因病搁下。这时候薰宇来了一封信

10、,说白采死了,死在香港到上海的船中。他只有一个人,他的遗物暂存在立达学园里。有文稿,旧体诗词稿,笔记稿,有朋友和女人的通信,还有四包女人的头发!我将薰宇的信念了好几遍,茫然若失了一会,觉得白采虽于生死无所容心,但这样的死在将到吴淞口了的船中,也未免太惨酷了些这是我们后死者所难堪的。 白采是一个不可捉摸的人。他的历史,他的性格,现在虽从遗物中略知梗概,但在他生前,是绝少人知道的。他也绝口不向人说,你问他他只支吾而已。他赋性既这样遗世绝俗,自然是落落寡合了;但我们却能够看出他是一个好朋友,他是一个有真心的人。不打不成相识,我是这样的知道了白采的。这是为学生李芳诗集的事。李芳将他的诗集交我删改,并嘱

11、我作序。那时我在温州,他在上海.我因事忙,一搁就是半年;而李芳已因不知名的急病死在上海。我很懊悔我的需缓,赶紧抽了空给他工作。正在这时,平伯转来白采的信,短短的两行,催我设法将李芳的诗出版;又附了登在觉悟上的小说作诗的儿子,让我看看里面颇有讥讽我的话。我当时觉得不应得这种讥讽,便写了一封近两千字的长信,详述事件首尾,向他辩解。信去了便等回信,但是杳无消息。等到我已不希望了,他才来了一张明信片,在我看来,只是几句半冷半热的话而已。我只能以“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自解,听之而已。但平伯因转信的关系,却和他常通函札。平伯来信,屡屡说起他,说是一个有趣的人。有一回平伯到白马湖看我。我和他同往宁波

12、的时候,他在火车中将白采的诗稿赢疾者的爱给我看。我在车身不住的动摇中,读了一遍。觉得大有意思。我于是承认平伯的话,他是一个有趣的人。我又和平伯说,他这篇诗似乎是受了尼采的影响。后来平伯来信,说已将此语函告白采,他颇以为然。我当时还和平伯说,关于这篇诗,我想写一篇评论;平伯大约也告诉了他。有一回他突然来信说起此事;他盼望早些见着我的文字,让他知道在我眼中的他的诗究竟是怎样的.我回信答应他,就要做的。以后我们常常通信,他常常提及此事。但现在是三年以后了,我才算将此文完篇;他却已经死了,看不见了!他暑假前最后给我的信还说起他的盼望。天啊!我怎样对得起这样一个朋友,我怎样挽回我的过错呢?平伯和我都不曾

13、见过白采,大家觉得是一件缺憾,有一回我到上海,和平伯到西门林荫路新正兴里五号去访他:这是按着他给我们的通信地址去的。但不幸得很,他已经搬到附近什么地方去了;我们只好嗒然而归。新正兴里五号是朋友延陵君住过的:有一次谈起白采,他说他姓童,在美术专门学校念书;他的夫人和延陵夫人是朋友,延陵夫妇曾借住他们所赁的一间亭子间。那是我看延陵时去过的,床和桌椅都是白漆的;是一间虽小而极洁净的房子,几乎使我忘记了是在上海的西门地方。现在他存着的摄影里,据我看,有好几张是在那间房里照的。又从他的遗札里,推想他那时还未离婚;他离开新正兴里五号,或是正为离婚的缘故,也未可知。这却使我们事后追想,多少感着些悲剧味了。但

14、平伯终于未见着白采,我竟得和他见了一面。那是在立达学园我预备上火车去上海前的五分钟。这一天,学园的朋友说白采要搬来了;我从早上等了好久,还没有音信。正预备上车站,白采从门口进来了。他说着江西话,似乎很老成了,是饱经世变的样子。我因上海还有约会,只匆匆一谈,便握手作别。他后来有信给平伯说我短小精悍,却是一句有趣的话。这是我们最初的一面,但谁知也就是最后的一面呢!超然客公众号去年年底,我在北京时,他要去集美作教;他听说我有南归之意,因不能等我一面,便寄了一张小影给我。这是他立在露台上远望的背影,他说是聊寄仁盼之意。我得此小影,反复把玩而不忍释,觉得他真是一个好朋友。这回来到立达学因,偶然翻阅白采的

15、小说,作诗的儿子一篇中讥讽我的话,已经删改;而薰宇告我,我最初给他的那封长信,他还留在箱子里。这使我惭愧从前的猜想,我真是小器的人哪!但是他现在死了,我又能怎样呢?我只相信,如爱墨生的话,他在许多朋友的心里是不死的!(有删节)文本二:近代散文早已撕破了昂然道貌的假面具,摘去了假发,卸下了皂袍;它与一切问题短兵相接,与人生日常生活相厮混,共游戏。一句话,它不再装腔作势,转为传道者与说理者作工具,而只是每个人宣情达意的语言符号。 现代散文就是这个样子。它可以写身边琐事,也可以讨论国家大事;它可以说理,也可以抒情;它可以诙谐,也可以庄重。它只是把一切问题,那怕是哲学的与科学的,说得更自然,更亲切,“

16、能近取譬”罢了。上面所说的两种特质,朱先生的散文都做到了。不但做到,而又做得好。所以他的散文,在新文学运动初期,便已在领导着文坛。最后,我觉得朱先生的性情造成他散文的风格。你同他谈话处事或读他的文章,印象都是那么诚恳、谦虚、温厚、朴素而并不缺乏风趣,他文如其人,风华是从朴素出来,幽默是从忠厚出来,腴厚是从平淡出来。他的散文,确实给我们开出一条平坦大道,这条道将永久领导我们自迩以至远,自卑以升高。(摘自杨振声朱自清先生与现代散文,有删节)6下列对两个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本一第段中“这是我们后死者所难堪的”表达了对白采惨死于船中的震惊和痛心,也表达了作者因杂事而未能完成对其诗歌评价的歉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