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55096607信息技术与sts的整合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21948566 上传时间:2022-10-0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3555096607信息技术与sts的整合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3555096607信息技术与sts的整合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3555096607信息技术与sts的整合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3555096607信息技术与sts的整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555096607信息技术与sts的整合(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信息技术与STS的整合 【摘要】本文根据普通高中技术领域课程标准中的信息技术内容特点及STS课程的特点,就信息技术与的STS的问题作了积极的探讨,先介绍了信息技术及STS课程的基本情况,再抓住信息技术与STS整合的关键,把信息技术当作学生获取信息、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和构建知识的认知工具,找准整合的切入点,就信息技术与STS的整合主题内容展开了论述。【关键词】信息技术STS整合 信息技术与STS 根据普通高中技术领域课程标准,技术学习领域设有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两个科目。在普通高中设立技术学习领域,既是加强和改进基础教育中的技术教育、深入推进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贯

2、彻落实“科教兴国”的战略决策、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信息技术是目前发展迅捷、应用广泛、体现时代发展特征的技术。STS是Siene Tehnlgy Siety的缩写,即科学、技术、社会的含义。STS是近年来世界各国科学教育改革运动中形成的一股思潮,它主张在科学教育中应该强调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应用。STS是一门研究科学、技术、社会三者相互作用关系的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学科。开设了STS课程,其目的在于使学生深刻理解技术本身及其对人类和社会的影响。本文就信息技术与STS的整合的问题作了积极的探讨。一、基本情况介绍信息技术课程由计算机课程发展而来,但发生了

3、质的飞跃,已经由单纯的技能训练上升为全面的信息素养的培养。从当前来看,信息技术发展速度快、知识更新周期短,光靠学校的有限学习是远远不够的;从未来来看,信息技术不仅是学习的对象,更是信息时代公民进行终身学习不可或缺的工具和环境。因此,培养高中学生对不断发展、变化的信息技术的适应能力,既是当前教学的需要,也是培养信息时代公民的需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与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

4、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目前中小学教学中STS教育的内容涉及却很少,因此设置有关课程进行STS教育或在已有的相关课程中增加STS内容是非常必要的。二、信息技术与STS的整合信息技术教科书要展现信息技术发展、信息技术创新和信息技术应用中蕴藏的人文精神,要始终渗透有关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并有意识地设计相关的人文、社会教育主题,引导学生在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不断内化与信息技术应用相关的伦理道德观念与法律法规意识,逐步养成负责、健康、安全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因此,信息技术是和自然现象、科学技术、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紧密相联系的,将“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的内容融入到基础科学教育之中,这也是在科学教

5、育中关注人文因素表现。由于STS教育的教学内容涉及科学、技术、社会等多个方面,这就决定了STS教育组织形式必须多样化,必须冲破传统的封闭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时间和空间这两个方面都必须实行开放式的教学。信息技术与STS整合的关键是把信息技术当作学生获取信息、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和构建知识的认知工具,信息技术与STS的整合要结合所讲内容从以下几个方向进行:1依据课程标准,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的新发展、新成果、新成就,鼓励学生参与重大社会问题的研究,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尝试解决这些实际问题,使信息技术课具有时代的气息。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能熟练地使用常用信息技术工具,初步形成自主

6、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能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在这一部分中,一定要结合我国在信息技术的方方面面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世界的地位的相关内容结合起来,如我国近年来在巨型计算机、计算机芯片的研制、操作系统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这些内容与STS教育紧密结合,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自豪感。2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技术与STS的整合多媒体技术指能够对文字、声音以及视频影像等信息形式进行综合处理,并能在计算机系统上输入、输出的软件和硬件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在改善人机交互效果、提高信息交流效率、促进合作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应该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认识多媒体技术对人类生活、社会发

7、展的影响;学会对不同的媒体素材进行甄别和选择;初步了解多媒体信息采集、加工原理,掌握应用多媒体技术促进交流并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与方法;初步具备根据主题表达的要求,规划、设计与制作多媒体作品的能力。多媒体技术应用领域十分广泛。比如,美国IB公司将一部动物百科全书制作到一张光盘上,盘中存有229种动物的资料,含700张全屏幕彩色图片,150张动物习性图,45个视频剪辑动画片,高保真的动物声音,交互式游戏,弹出式窗口,学生很容易运行该软件,轻松愉快地学到动物知识。多媒体技术发展很快,是继P机推出后的第二个行将爆炸的技术,现有的能力和发展已令人振奋不已。它将对书籍杂志的出版发行、电信、电视广播、教育培

8、训、乃至对人类日常生活文化的各个领域产生巨大的影响。在这一部分中,可以制定一些专题让学生自主地学习相关内容,并在STS教育领域上进行拓展,如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多媒体技术在现代战争的应用等与社会相关的问题。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可从以下几处方面进行探讨:1.教学演示采用多媒体的表现方式,将教学的主要内容、材料、数据、示例等呈现在显示设备上,以辅助教师讲解。多媒体计算机提多样的外部刺激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2.模拟教学是利用多媒体技术模拟、仿真或再现一些在实际中不存在或难以实际体验的事物,使学习者身临其境,增加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水平。“虚拟现实”是多媒体模拟技术发展的方向。3.交互式学

9、习所谓交互式学习,是指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各网络技术,借助多媒体或网上资源,由学习者自主进行的一种双向交流式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学习主体作用的体现。另外,多媒体系统具有超文本特性,可实现对教学信息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超文本是按照人脑的联想思维方式,用网状结构非线性地组织管理信息的一种先进技术。4.远程教学所谓远程教学,是指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开放式式教学系统。在远程教学和网络教学的环境下,课堂将实现对外开放,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广泛的交流渠道,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学习,教师则可通过网络广播方式授课和利用计算机网络与其他教师相互联系、相互讨论。同时教学双方可以从网络中获取所需的资料

10、。1.多媒体技术在现代战争的应用可从以下几处方面进行探讨(可结合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等进行探讨):多媒体技术为空袭行动建构了模拟演示平台,提供了“夜视仪”和“瞄准镜”。如在科索沃战争中,在空袭前,北约就利用多媒体技术建构了全三维实时“南斯拉夫及科索沃虚拟战场”。在这个“战场”上,北约飞行员可以看到整个战场的真实场景,并可以真实角色在各种复杂的条件下进行全天候、多视角、多批次的空袭,“空袭”的激烈并有引人入胜的三维效果。在作战过程中,也使用了大量的高技术兵器和多媒体图形、图像技术。2.作战双方把多媒体作为政治斗争的“利器”和“杀手锏”。首先,北约为了使这场侵略战争“合法化、正义化”,

11、凭借他们在多媒体领域中的垄断地位,使用最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和手段,运用多种媒体,全方位、层次、多维向的连续不断妖化南联盟,美化美国及北约。多媒体网络技术开辟了战争中的第二战场。以因特网为主的第四媒体,逐渐改变了人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表达自己的方式,并已成为“战场”的重要组成部分。3.信息技术中的网络技术与STS的整合“网络技术应用”模块介绍网络的基本功能和因特网的主要应用,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应掌握网络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应用技能;掌握网站设计、制作的基本技术与评价方法;体验网络给人们的生活、学习带来的变化。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对网络技术和参与创造性活动的兴趣;要结合实际条件,把网络技术

12、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整合到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去,避免技术与应用、理论与实践相脱节;要充分展示网络技术发展的指导思想,展示网络技术与现代社会生活的相互作用。主题的选择: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网络浏览,了解不同类型网站(如政府网站、商业网站、教育网站、新闻网站、娱乐网站等)在内容、呈现方式以及所发挥作用等方面的差别。进一步就某一类因特网服务的一个专题进行网络调查研究,如浏览商业网站,就因特网在商务活动中的应用价值、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前景开展调查和讨论。选择校园网或当地的计算机网络系统,画出网络拓扑图,对该网络应用情况进行调查,并就如何进一步提高网络使用效率展开讨论。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让学生分组合作搭建简单的局域网,安装代理服务器软件,使多台计算机同时联入因特网。对于给定的主题,以小组合作方式制订网站开发计划、设计网页结构、确定制作方案,并通过比较与评价,选出最佳方案,根据方案完成网站建设。例如,围绕“家乡旅游资源”或者其他科目学习的主题进行网站设计。计算机病毒与防治。随着计算机及计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