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西宁市六校联考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

上传人:卷**** 文档编号:421947555 上传时间:2024-03-2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19.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海省西宁市六校联考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青海省西宁市六校联考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青海省西宁市六校联考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青海省西宁市六校联考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青海省西宁市六校联考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青海省西宁市六校联考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海省西宁市六校联考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青海省西宁市六校联考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卷学校:_姓名:_班级:_考号: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国文学史略稿高屋建瓴,大处着眼,从世界文学的界域,从中国文学的发展大势上体察叙述文学现象。长之先生说:“我个人不成熟的看法,觉得现在的分期还多少为朝代所拘。而事实上,两汉前后、中唐前后在中国文学发展上都是分水岭。因而,我心目中的分法是:第一期上古到西汉(古代);第二期东汉到盛唐(中世纪);第三期中唐到鸦片战争(近古);第四期鸦片战争到五四(近代)。”“这样的分法,大体上符合一般历史的发展。”长之先生把这个大视野贯彻于全书的各个重要节点。比如,讲到屈原

2、,他说:“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个伟大诗人。他不但是古代的一个伟大诗人,而且是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站第一流地位的伟大诗人,他的名字是只有司马迁、李白、杜甫、关汉卿、施耐庵、曹雪芹等才可以比拟的。原因是他像这些伟大的诗人一样,忠实地并深刻地反映了他们的时代。他也不但是中国伟大的诗人,他并应该和俄国的普希金、英国的莎士比亚、德国的歌德、意大利的但丁比肩。理由是他也像这些伟大的作家一样表现了当时的进步思想,并优异地表现了祖国人民的真正优长。”在叙说中国文学史时,长之先生随手拈世界文学加以比照,水乳交融,毫不牵强。这既源于他对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全面而透彻的把握,也源于中国文学史略稿成自于长之先生一人

3、之手,全书贯穿,一气呵成。中国文学史略稿体现了一个时代的学术成果。其精深处,发人所未见,成一家之言。比如长之先生对于中国文学史的分期是主张“体例多样化”的,认为“客观事物是可以从各个角度来认识的,问题在所认识的是否符合客观实际以及深度如何,而不在只可以选择某一角度而不是其他。”他批评当日的文学史著作“分期还多少为朝代所拘”。因他是强调文学史重在研究“文学的演进”的,故中国文学史略稿在体例上也便沿此思路,如第六章讲“汉代的散文和辞赋”,第七章就讲“魏晋南北朝的诗歌和文学批评”,第八章讲“唐代的诗歌”,第九章讲“唐代的传奇文学”,第十章讲“宋词的发展”。在叙述上并不怎么“为朝代所拘”。长之先生之所

4、以突出唐代的传奇文学,是因为他认为“传奇文学的特点是:一则接近了后代的小说,二则密切地影响着后代的戏曲。我们现代人所谓文学作品,其主要部分(除了抒情诗之外)是只有到这时才看见了端倪的。”具体叙述作家和作品的时候,中国文学史略稿也突出文学演进的脉络和线索,依此标准权衡其大小详略,轻重显晦。不能说中国文学史略稿在这方面的选择无可非议,绝对正确。因为体例是多样的,“横切”或“竖切”互有利弊。因为是探索,中国文学史略稿也存在疏漏不完美之处,但这种探索的本身特色突出,非常难得。长之先生是诗人、散文家,他的中国文学史略稿不仅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而且文笔明晰简洁、优美准确,不因笔锋带感情便失去评价的分寸;也

5、不因凝练和概括,而显得枯涩难读。虽然是教材,却引人入胜,这是当日它受到广大读者欢迎的原因。(摘编自于天池、李书一部具有学术品格而未尽其才的中国文学史教材谈李长之的中国文学史略稿)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世界文学的界域,从中国文学发展大势体察叙述文学现象,是中国文学史略稿的一大特点。B.作者认为,两汉前后、中唐前后是中国文学发展的分水岭,批评当时文学史的分期多少为朝代所拘。C.李长之主张“体例多样化”,他认为如果事物符合客观实际且有深度,是可以进行多角度认识的。D.中国文学史略稿文笔明晰简洁、优美准确,既不失评价的分寸,又不至于隐晦而难懂。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

6、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即介绍了中国文学史略稿的突出特点,并列举书中相关观点加以论证。B.文章引用李长之对屈原的评价,来论证中国文学史略稿一书具有高屋建瓴的大视野。C.文章一分为二地评价中国文学史略稿“体例多样化”的特点,体现了思辨性色彩。D.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对中国文学史略稿一书进行评述,条理清晰,逻辑严密。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之所以说屈原是世界的伟大诗人,是因为屈原能够忠实而深刻地反映所处的时代,表现当时的进步思想。B.在叙说中国文学史时,李长之对世界文学信手拈来,主要源于他对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全面透彻的把握。C.唐代传奇接近后代的小说,密切影响

7、着后代的戏曲,是现代文学作品的开端,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D.中国文学史略稿在体例上注重文学演进的脉络和线索,在具体叙述作家作品时,依此标准权衡详略。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植物明显具有储存和提取生理信息的能力。然而,这并不是说植物要记住所有东西。事实上,植物忘掉的东西比它们记住的东西多得多,特别是在记忆胁迫的时候更是如此。记忆可以引发固定模式的反应;在反复出现可预测的变化的环境中,记忆是很有益处的。然而,在稳定或难以预测的环境中,对植物来说,完全返回到胁迫前的状态也就是“忘记”胁迫曾经发生过反而是更好的策略。我们可以通过下面的问题从个人经验出发理解这一点:如果记忆不能帮助我们在未来采

8、取不同的行动,那它还有什么好处呢?一些前不久完成的研究指出,记忆遗忘的平衡会受到胁迫的复现周期影响,也就是说,会受到前一次胁迫发生后所经历的时间长度影响。从具体机制上来说,这个平衡是由细胞中某些mRNA【注】分子的稳定性所控制的。我们会本能地觉得这种能力和我们每天唤起的详细而充斥情绪的记忆相当不同。但是在一个基本层面上,本文描述的各种植物的行为的确就是记忆的原始类型。卷须的缠卷、捕蝇草的闭合和拟南芥记住环境胁迫的行为全都包括三个过程:形成事件记忆、把记忆保留一定时间、在一个较晚的时间点为了专门做出某种发育反应而提取记忆。植物记忆涉及的很多机制包括表观遗传和电化学梯度在人类记忆中也有涉及。大多数

9、人都知道脑是记忆器官,而电化学梯度正是人脑神经连接不可或缺的条件。最近几年中,植物科学家发现,不仅植物细胞会凭借电流来传递信息,植物本身也含有在人类和其他动物体内作为神经受体的蛋白质。谷氨酸受体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人脑中的谷氨酸受体对于神经通讯、记忆形成和学习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很多有神经活性的药物都以谷氨酸受体为作用靶点。所以,对纽约大学的科学家来说,发现植物也有谷氨酸受体,拟南芥竟也对能改变谷氨酸受体活性的神经活性药物敏感,实在是个极大的意外。植物要利用谷氨酸受体之类的神经受体蛋白质干什么呢?特别是考虑到它们没有神经元,这个问题就更令人好奇。由葡萄牙的若泽费若及其团队所做的后续工作表明,植物

10、中这些受体能在细胞间的信号转导中发挥作用,其方式非常类似人类神经元彼此之间的通信方式。这让我们不禁为在植物演化中扮演“脑受体”角色的受体啧啧称奇。也许人脑的运作和植物生理之间的相似性要比我们想象的还大。植物记忆就像人类的免疫记忆一样,不是托尔文所定义的语义记忆或情景记忆,而是程序记忆,也就是对如何行动的记忆。这些记忆依赖于感知外部刺激的能力。托尔文进一步提出,这三个层次的记忆的每一层次都与意识从低到高的某个层次相联系。程序记忆与感知意识相关,语义记忆与理智意识相关,而情景记忆与自知意识相关。按照定义,植物显然不具备与语义记忆或情景记忆相关的意识。但就像最近的一篇评论文章所说的:“以程序记忆为特

11、征的最低层次的意识失知意识是生物体感知外部和内部刺激并做出反应的能力,所有植物和简单的动物都具备这种能力。”这把我们带到了所有问题中那个最引人入胜的问题面前:如果植物能展现出多种类型的记忆,还有某种形式的意识,那么是否应该认为它们具有智力?(摘编自植物知道生命的答案,【美】丹尼尔查莫维茨著,刘夙译)【注】【mRNA】即信使RNA(messengerRNA),是把DNA上的活动基因携带的信息转录出来用于指导蛋白质合成的物质。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B.C.D.5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个人经验出发来理解植物的遗忘功能,认为记忆的作

12、用是能够对在未来采取不同的行动有所帮助,化深奥为浅显。B.为让读者了解植物记忆涉及的很多机制在人类记忆中也有涉及,作者解释谷氨酸受体在人类和植物记忆中的相似作用。C.作者提及托尔文对程序记忆、语义记忆和情景记忆这三种层次记忆的阐释,意在说明植物记忆属于最低层次的程序记忆。D.文章论证了植物具有记忆能力,在结尾提出问题“是否应该认为它们具有智力”,以引起读者思考,增加科普文的趣味性。6植物记忆和人类记忆有哪些相似之处?请根据文章简要说明。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人的高歌冯至大家游西山回来,坐在滇池的船上,回望西山的峭壁,总不免要把那峭壁上凿出来的龙门作为谈话的资料。有人在赞叹宗教的

13、力量,它使人类在大地上创造些足以与雄壮的山川相抗衡的事物。回想南北朝,佛教全盛的时代,尤其是在北朝,有多少人,无论是僧或俗,发了愿心,在山西,在河南,在甘肃,从没有树林的枯山里凿出多少伟大的石窟,使我们在那里行旅的人除却放眼所见到的混浊的河水,无边的黄土外,偶然还能遇到宁静的庄严的石像。我们的身体虽然浴在黄土里,但是我们的心情对着那些石像,或者会感到天空般晴朗。“这峭壁上一段小小的工程,比起云冈、敦煌等地的石窟来,真是小巫见大巫了。”M君这样说。C君,略微知道一些昆明的掌故,听了这话,不以为然,他说道:“不能这样比。你要知道,像云冈,像敦煌,以及河南的龙门,多半是从南北朝开端,经过隋、唐,一直

14、到宋时,还在那儿开凿,那是几世纪内,千万只手的成绩。而这里的龙门规模虽然小,却是一个人左手持凿,右手持锤,只是两只手一点一点地凿成的”M君不回答,C君回转头来,望着山腰上的三清阁继续说:“这是一个人用坚强的意志凿成的。在乾隆年间有一个石匠,不知那时就是一个道教徒呢,还是后来才成为道士。他姓吴,他在没有正式工作的时候,也离不开他的凿和锤,他在昆明城内或四郊到处走着,看见路上或桥上有什么残败的地方,就施展开他手里的工具加以修补。一天他正在西郊修补一座小石桥,对面来了一个人用手指着那峭壁向他说,你看那巉岩,那上边有一座石室,从三清阁到石室是没有道路的,人们只在岩石边架上一条铁索。人在铁索上走着,稍一

15、不慎,便会跌落到湖里。况且铁索如今也朽败不堪了,你为什么不一劳永逸,因山就势,开凿出一条石路呢?”“那石匠听了,望着西山的峭壁,心中就从岩石里盘算出一条宛宛转转、高下不平的小路。不久他开始了他的工作:左手持凿,右手持锤,不顾寒暑,不管风天或雨天,日日和那顽固的岩石搏斗。他不受任何人的帮助,十多年如一日,终于完成了我们方才登临过的那条石路。这十多年的工夫,是单调的,没有什么事迹可说,除却一凿一锤从早到晚的声音外,恐怕这人连话都没有说的机会。”“现在逛西山的人,没有一个不到那里去玩一玩,眺望湖景。就艺术来看,它当然抵不住云冈的任何一个石窟,但它的开凿人的意志是值得我们钦佩的。尤其是因为他在刚凿成的那一年便死去了。”最后,C君说出他的感想:“方才我说完那段石工的故事,或许,这类的故事恐怕当时在云冈,在敦煌也少不了吧。我这时也觉得,在深山,在大海,在许多穷乡僻壤,也总少不了类似的故事。人间实在有些无名的人,躲开一切的热闹,独自做出来一些足以与自然抗衡的事业。”1942年,写于昆明(有删改)文本二:昆明附近的山水是那样朴素,坦白,少有历史的负担和人工的点缀,它们没有修饰,无处不呈露出它们本来的面目:这时我认识了自然,自然也教育了我。在抗战期中最苦闷的岁月里,多赖那朴质的原野供给我无限的精神食粮,当社会里一般的现象一天一天地趋向腐烂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