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 (2)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21679573 上传时间:2022-12-2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6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 (2)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 (2)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 (2)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 (2)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 (2)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 (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 (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四川省泸州市泸化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 第卷(选择题,12个小题,共计48分)1以下言论对应的学派依次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A 法家、儒家、道家、墨家 B儒家、道家、法家、墨家 C墨家、法家、道家、儒家 D道家、法家、墨家、儒家2“儒学的三次话语转向,即儒学在汉代经学中完成的政治转向、在宋明理学中所完成的形而上学转向”材料中的“政治转向”是指A意在规劝皇帝实行仁政 B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C认为天理是万物的本原 D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3下图是儒家

2、思想在古代中国发展示意图,下列对a、b、c、d四处出现起伏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是A.a处:秦朝“焚书坑儒” B.b处: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c处:魏晋南北朝隋唐“三教合一” D.d处:明朝思想批判的推动4. 环球时报报道: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全球新增100多所孔子学院,覆盖了50多个国家和地区。孔子学院在全球的广泛开设对中国和世界的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是有利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有利于中国国际影响的进一步提高 有利于世界人民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的了解、认识 有利于构建和谐世界A. B. C. D.5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提倡经世致用,反对君主专制,这主要是基于他们 A对宋明理学的批判

3、与继承 B对先秦诸子学说的阐释 C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启发 D对现实政治与社会的叛逆6 在中国古代相当长的时期内,人们的普遍观念是:一个人,如果被认为是“逆子”,他在道德上就站不住脚;如果被认为是“乱臣”,他在政治上就直不起腰;如果被认为是“卖国”,那他根本就不能称作人。材料主要说明 A程朱理学的系统化 B儒学观念的世俗化 C儒家思想的法制化 D外儒内法的社会化7明清时期,人们普遍认为文学教育是妨害女子道德人格的罪魁祸首。“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俗谚在明后期以降广为传播,但亦有不少学者从张扬女子“才德不相仿”的角度着眼,主张对女子进行教育。这一时期主张女子教育的核心内容是 A诗词欣赏创作 B八股作文写

4、作 C道德伦理精神 D.戏剧表演启蒙8 科学家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因与功名进取无关而长期失传;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献给朝廷后,明神宗只批了“书留览,礼部知道”数字,就把它束之高阁。这反映了A传统科技轻视科技理论探讨 B明代科技重视实际经验总结C重政轻技观念束缚科技传播 D科技传播没有形成市场机制9唐诗及以前的诸文体大多属于精英文学,深沉庄重,简洁精练;宋词及以后的诸文体更倾向于平民文学,寄兴遣情,娓娓道来。出现这种变化的历史原因不包括A社会生活去纲常化带来的大众情感愉悦B商品经济趋向繁荣促使市民阶层的壮大C印刷术等技术创新利于彰显平民的审美诉求D古代文明发展和文明交流等因素的综合结果10林则徐曾上奏皇

5、帝,认为:英国以船坚炮利而称强,至口内则运棹不灵,一遇水浅沙胶,万难转动,若至岸上,更无能为,其强可以制,其富不足夸。这折射出 A先进中国人对战争形势的清醒认识 B国人对世界的认识要有渐进的过程 C英国政府尚未做好发动战争的准备 D中国人民不畏强敌敢于斗争的精神11日本福泽谕吉的文明论概略就社会转型的问题说:“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倘若次序颠倒,看似容易,实则不通。”按此推理,近代中国近代化进程应走的道路是A政治革命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 B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政治革命C

6、新文化运动洋务运动政治革命 D新文化运动政治革命洋务运动1219世纪晚期一西方报纸称“甲午以后,中国有三党:守旧党意在保现存之局面;中立党意在保国以变法;维新党意以作乱为自振之机”。文中的守旧党、中立党和维新党分别是指 A顽固派、抵抗派和洋务派 B抵抗派、洋务派和维新派 C顽固派、维新派和革命派 D抵抗派、维新派和革命派 第卷(非选择题,共3个小题,总计52分)13(21分)儒家思想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下表为早期儒学思想家的主张 材料二其实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两汉400余年,它渐渐由孔孟时期的原始儒学衍化为掺杂了诸子思想和古代迷信的庞杂思想

7、体系,与其说儒家思想征服了汉代学者,不如说是汉代学者改造了儒家思想。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三: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之说。天理是公道与良知。朱熹说:“须知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欲是正常的,饥而欲食,渴而欲饮,这是正常的欲。朱熹要灭的是“人欲”,又叫“物欲”。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

8、得知识。” 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 材料四 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顾炎武提出要因地制宜,振兴商业;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并身体力行。摘自朱文公文集答张敬夫 (1)材料一中三位思想家的共同思想是什么?(2分) (2)如何理解材料二中“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汉代学者是怎样改造儒家思想的? (6分) (3)据材料三,概括理学思想的进步之处。(4分) (4)明清时期,儒家思想发展到新的阶段,其最突出的思想主张是什么?(2分)结合材料四概括指出这种思想主张在政

9、治、经济和学术方面的具体表现。(3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主张出现的主要原因。(4分)14(19分)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致力于科学传播,促进中国社会发展。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尽管师夷长技的主张遭到强烈反对,但统治者面对着接踵而来、一次比一次严重的内忧外患,为生存计还是不得不实践这一主张。首先从军事利器的引进仿制逐渐推广深入到全面学习西方机器大工业所需的科学技术学理的层次和阶段。为了对抗顽固派在基本理论问题上的挑战,终于结晶成“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高度概括的理论模式。 雷颐取静集 材料二 泰西之强,不在军兵炮械之末,而在其士人之学,新法之书。其开智学而穷物理也,穷物理而知化也。今穷物理之

10、本,制电、制雨、制冰、制水、制火,皆可以人代天工,是操造化之权也。操造化之权者,宜其无于敌也。 夫中国今日不变法日新不可,稍变而不尽变不可,尽变而不兴农、工、商、矿之学不可,欲开农、工、商、矿之学,非令士人通物理不可。 摘编自康有为日本书目志 材料三 以人文思想为主的科学传播者,系统展示了科学精神对文化的巨大作用和影响。通过彰显科学怀疑和批判的精神, 新文化运动对传统采取了激进的批判态度,“打倒孔家店”一度成为激进的知识分子进行文化革新的口号。通过推崇理性和实证的精神 ,新文化运动扫除了大量玄学迷信的鬼话 ,有力推进了民众心智的启蒙。而科学推崇说服而非压服的精神, 又为国人解决政治中的分歧提供

11、了一个范例 ,对中国民主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张焱、郝苑科学精神的启蒙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科学传播 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洋务派学习西方科技有何变化?直接目的是什么?(4分) (2)据材料二,指出康有为对科技与变法关系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持这种观点的原因。(6分) (3)据材料三,指出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科学精神的内涵及其影响。(7分) (4)综合以上材料,概括指出先进的中国人科学传播所起到的共同历史作用。(2分)15(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相对封闭的内陆地理环境,使中国文化在一种与外界基本隔离的状态下自发地产生与发展起来。较少借鉴和吸收别国的文化,并且没有因外来文化的冲

12、击而使自己的文化出现断层、转型或湮灭,表现出稳定连贯的文化特征和别具一格的文化特色。由于相对封闭的内陆地理环境使中国与别国文化交流较为困难,即使在接触外界文化之后,中国人仍然以“天朝上国”自居,表现了一种自我中心的文化观。 祝西莹 徐淑霞中西文化概论 材料二 明清之际文化,横亘在传统与近代的交界处。近年来,学术界关于明清之际文化的性质,有多种意见。在这些意见中,存在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明清之际是“中国哲学的启蒙”,其性质与西方的文艺复兴相类似,是近代文化的曙光;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明清之际是以儒学为主体的传统文化的自我调整”,绝不是“启蒙文化”,只是日落西山时天空中的“一抹晚霞

13、”。 第一页与胚胎一一明清之际中西文化比较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6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种观点加以论证。(6分) 2016年秋期高2015级10月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1-12 BDDAA BCCAB DC13. (1)共同思想:民本(爱民)思想(2分)(2)胜利: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改造:董仲舒融合阴阳家、道家、法家思想改造儒学,提出“大一统”“天人感应”“三纲五常”。(6分)(3)进步之处:重视道德建设;强调忧患意识,关注国家政治;主张身体力行,具有务实倾向。(任答两点4分)(4)主张:经世致用。2分)表现: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经济上,主张“工商皆本”;学术上,学以致用。(每点1分,共3分)原因:明清君主专制强化,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矛盾尖锐;。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思想观念发生变化。 (任答两点4分)14.【答案】(1)变化:从引进仿制军事技术到全面学习科技知识;(2分) 目的:解决内忧外患。(2分) (2)认识:要实行全面变法必须要学习西方科技。(2分) 原因:民族危机加深,挽救民族危亡;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西方国家走向强盛的成功经验。(4分) (3)内涵:怀疑批判的精神;推崇理性实证精神;推崇说服而非压服的精神。(3分) 影响:冲击了儒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