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1、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是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并在社会实践中到检验和发展 2、技术:泛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与技能,除操作技能外,广义的还包括相应的生产工具和其他物质设备,以及生产的工艺过程或作业程序、方法3、科学教育:是培养科学技术人才和提高民族科学素质的教育具体地说,科学教育是系统传授数学、自然科学知识,实现人的科学化的教育活动4、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指学前儿童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的活动,对周围的自然界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以及提出问题、寻找答案的探索过程5、科学性原则:是指选择的内容必须符合科学原理,应从自然界的整体出发,根据客观规律,正确解释学前儿童周围生活中的有关的自然现象和自然物6、启蒙性原则:是指选编的内容必须符合学前儿童的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使学前儿童在教师的帮助下,通过一定的努力能够达到教育目标7、系统性原则:是指选编的科学教育内容是按照由近及远、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由已知到未知的认知规律编排8、时代性原则:是指要根据时代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来选编科学教育内容,使选编的内容跟上时代与科学技术的发展,面向现代化。
9、地方性原则:是指应联系当地的自然环境和文化背景,来选编科学教育的内容10、季节性原则:是指应联系季节变化来选编科学教育的内容遵循季节性的原则来选编科学教育的内容,既能丰富、加深学前儿童对季节的整体理解,又能帮助学前儿童理解事物变化与季节之间的关系11、观察: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和启发学前儿童运用多种感官,去感知客观世界的事物与现象,使之获得具体的印象,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概念的一种方法12、小实验: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实验的方法是在人为控制条件下,教师或学前儿童利用一些材料、仪器或设备,通过简单演示或操作,对周围常见的科学现象加以验证的一种方法13、分类:亦称“归类”,是根据事物的异同,把事物集合成类的过程,即把一组物体按照特定的标准加以区分,抽取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进行概括的过程14、文学艺术的方法:是指在科学教育过程中运用低幼文学作品、低幼艺术作品等作为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内容和手段,来进行科学教育,以达到提高学前儿童科学素养目的一种方法15、信息交流是指学前儿童将所获得的有关周围环境的信息,以语言的或非语言的形式来进行表达和交换16、科学小制作:就是学前儿童在教师的指导下,用纸、布、泥或其他自然材料和无毒无害的废旧材料制作各种简单的玩具或陈列品,使儿童在这种动手动脑的活动中积累简单的科学经验,掌握一些粗浅的科技知识和操作技能。
17、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环境:是指为了促进学前儿童的科学素养的发展,由教育者创设、规划的一种具有科学教育价值的环境18、自然角:是指在幼儿园的室内、廊沿或活动室的一角,供饲养小动物、栽培植物、陈列儿童收集的无生物及实验用品等的场所,是学前儿童开展选择性科学活动的地方19、园地:是指幼儿园房舍以外的场地,包括环境的绿化、美化,以及草地、花坛、小菜地、动物饲养角、水池、沙箱等20、科学活动室(科学桌):科学活动室是指在幼儿园建立的,专供学前儿童进行选择性科学活动的场所21.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材料:是指辅助科学教育进行的,用来帮助儿童进行科学学习的各种工具22、科学教育中的“社会资源”:是指学前儿童所在地区或邻近地区中,可以利用于科学教育内容的一切人力、物力、自然环境和社会组织等23、专门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是教师按计划安排专门时间组织全体幼儿参加的活动按教师指导程度,以及组织方式的不同,又可以将专门的科学教育活动分为集体教学活动、区角活动和偶发性活动等24、整合性要求:是指在科学教育活动设计中,将科学领域不同的内容、目标、活动形式进行有机的整合25、集体教学活动:是教师根据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有计划、有目的地选择课题,决定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方法和技能,并创设相应的环境,提供合适的材料,面向全体学前儿童开展的科学教育活动。
简单的说,是在教师指导下开展的集体性的科学教育活动26偶发性科学活动:是指学前儿童由外界情景诱发引起,并围绕着偶然发生的科学现象展开的一种科学探索活动,是科学教育中特有的一种活动27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评价:是以科学教育为对象,根据一定的目标,采用一切可行的评价技术和方法,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现象及其效果进行测定,分析目标实现程度,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28观察法:就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被评价者行为进行现场观察或测量,并对观测结果做出评定的一种方法观察法包括自然观察、情境观察、行为核对等三种类型29自然观察:是评价者对学前儿童在日常生活中、自然状态下的行为进行观察及评价的方式自然观察法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评价中运用时,往往在观察前就明确好所需观察行为和事件的类型,观察时只需等候行为或事件的发生,并作详细的记录30情境观察:是事先创设一种情境,以此引发评价者想要观察到的学前儿童的行为,从而来测试评价学前儿童发展水平的一种方式31行为核对:是在观察前依据所需观察的目标,确定观察内容,并制定一个观察核对表评价者根据观察到的事件或行为,对照观察核对表中的各个项目逐条检核,在符合的条目上做记号,并进行评定的一种方式。
32访谈法:是通过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当面问答,来获取信息的一种评价方式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评价中的访谈法有问题测试和情境问题测试两种具体的类型33问题测试:是围绕一个或几个问题直接进行回答,即由评价者提出问题,被评价者回答的方式进行34情境问题测试:是指先由评价者设计一个需要思考的情境,然后要求学前儿童根据他们已熟悉的科学经验、事实,或科学概念来解释这个情境中出现的新现象35作品分析法:是根据学前儿童的各种作品(图画、泥塑、所编故事、儿歌等)分析学前儿童科学素养发展水平的一种方法36幼儿园的“探究性教学”:是指教师有目的组织的一系列教育活动,在活动中儿童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37.学前儿童教育活动: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引导儿童活动的,多种形式的教育过程38.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实验的方法:是在人为控制条件下,教师或学前儿童利用一些材料、仪器或设备,通过简单演示或操作,对周围常见的科学现象加以验证的一种方法39内容选编的科学性原则:是指选择的内容必须符合科学原理,应从自然界的整体出发,根据客观规律,正确解释学前儿童周围生活中的有关的自然现象和自然物40.时代性要求:是指要根据时代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来选编科学教育内容,使选编的内容跟上时代与科学技术的发展,面向现代化。
二、填空题1、科学是关于 自然 、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是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并在社会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科学技术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功能,第一是 认识功能 ,第二是生产力功能 2、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内容选择与编排的具体方法主要有三种,(1)是以季节为主线选编内容;(2)是采用单元式选编内容;(3)是 根据科学教育的各个领域先编内容 3、“学前儿童的科学”是不同于成人的科学的,前者是以动作逻辑为基础,后者以 形式逻辑 为基础4、学前儿童 科学教育材料 就是指辅助科学教育进行的,用来帮助儿童进行科学学习的各种工具5、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容突出体现了以下三个方面的观点:第一是强调以探究为中心的科学观;第二是强调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作用观;第三是强调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观 1999年,由中国科协提出了一项为期50年的国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即“ 2049 ”6、选择科学教育材料的原则包括材料的生活性、材料的探索性 、 材料的可操作性 、材料的丰富性层次性等7、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环境包括物理学习环境,也包括 心理学习环境 8.幼儿园内房舍以外的场地,包括环境的绿化、美化,以及草地、花坛、小菜地、动物饲养角、水池、沙箱等,这些统称为幼儿园的 园地 。
9、正式量具测量是指以通用的 标准量具 对物体进行测量10、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年龄阶段目标,是指根据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总目标确立的、按学前儿童年龄阶段划分的 中、短期发展目标 11、为了鼓励学前儿童的探索活动,家庭成员可以采取以下方式鼓励学前儿童的探索活动:(1) 关心学前儿童的探索活动;(2) 为探索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 ;(3)父母参与学前儿童的探索活动 12、测量的类型包括观察测量、非正式测量和 正式测量 13、教师在指导与实施散步活动时,制定的活动计划,要 粗而灵活 14、在“不同衣料的服装”的活动设计中,有科学教育、美术教育和语言教育,这是根据科学教育活动设计的 整合性 要求而设计的15、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评价的意义是:(1)评价是控制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质量的手段;(2)评价是 积累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经验的重要途径 ;(3)评价是改进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依据16、依据反映层次的系统性,知识可以分为 经验知识 和理论知识 17、 文学艺术 的方法是指在科学教育过程中,运用低幼文学作品等作为科学教育活动的内容和手段,以达到提高学前儿童科学素养目的的一种方法18、科学教育中的“ 社会资源 ”是指学前儿童所在地区或邻近地区中,可以利用于科学教育内容的一切人力、物力、自然环境和社会组织等。
19、教师在指导学前儿童观察事物的同时,应根据观察对象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教给他们一些最基本的观察方法在学前阶段,主要是学习 顺序观察 法、比较观察法和典型特征观察法 20、在古代,虽然儿童科学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一般的劳动人民子女仍然在 家庭中 接受科学教育 21、区角活动中材料和设备的设计是关键,在设计材料和设备时,除了在性能上安全可靠等要求外,还应考虑以下几点:材料的层次性、材料的新颖程度、材料的易理解性、材料的 丰富性 、材料的探索性22、科学教育选编的内容必须符合学前儿童的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使他们在教师的支持下,通过一定的努力能够达到教育目标这是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内容选择的 启蒙性 的要求23、 访谈法 是通过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当面问答,来获取信息的一种评价方式 24、在选择饲养的内容时,应选择一些比较温顺,对饲料要求不高,不宜死亡的小动物,其根据是 学前儿童年龄小,操作技能差 25、在设计科学教育活动目标时,其内容和要求在方向上应与 阶段目标和终期目标 相一致26、古代的儿童科学教育,往往和 识字教育 紧密结合27、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新进展中, 科学教育内容是基于学前儿童的 生活背景 来建构的。
28、注意内容必须符合科学原理,不能违背科学事实,这是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内容选择 科学性 的要求 29、组织开展幼儿园生命教育活动时应遵循体验性原则、人文性原则和 整合性 原则30、1935年,由雷震清副教授编写的《 幼稚园的自然 》一书出版,这是我国第一本供教师用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理论书籍它全面地阐述了向学前儿童介绍自然的目的、教材内容、教学原则、方法和设备等内容 31、科学区角活动的内容一般可分为下列几类:观察阅读类、 科学玩具类 、操作实验类、制作创造类32、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按其纵向结构,一般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即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总目标、年龄阶段目标、 单元目标 和活动目标等四个层次 33、以认识冬季为主线,将科学教育中与之有关的内容集中编排,这是采用 以季节为主线选编内容 的方式选编幼儿科学教育内容34、早期科学阅读作品,应该围绕 一个科学现象或概念 展开其情节,使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