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医-中医内科学-自汗、盗汗、内伤发热

壹****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9.31KB
约6页
文档ID:421401645
中医-中医内科学-自汗、盗汗、内伤发热_第1页
1/6

自汗、盗汗、内伤发热自汗、盗汗(一)自汗 自汗是指不因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白昼时时汗出,动辄益甚者,称为自汗二)盗汗 寐中汗出,醒来自止者,称为盗汗,亦称为寝汗要点一概述自汗:早在《内经》即对汗的生理及病理有了一定的认识,明确指出汗液为人体津液的一种,并与血液有密 切关系,所谓血汗同源故血液耗伤的人,不可再发其汗并明确指出生理性的出汗与气温高低及衣着厚 薄有密切关系如《灵枢•五癃津液别》说:“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 水下留于膀胱,则为尿与气在出汗异常的病证方面,谈到了多汗、寝汗、绝汗等自汗、盗汗作为症 状,既可单独出现,也常伴见于其他疾病过程中本节着重讨论单独出现的自汗盗汗至于由其他疾病引 起者,在治疗原发疾病的基础上,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盗汗: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首先记载了盗汗的名称,并认为由虚劳所致者较多宋•陈 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自汗论治》对自汗、盗汗作了鉴别:“无论昏醒,浸浸自出者,名曰自汗;或 睡着汗出,即名盗汗,或云寝汗若其饮食劳役,负重涉远,登顿疾走,因动汗出,非自汗也并指出 其他疾病中表现的自汗,应着重针对病源治疗,谓:“历节、肠痈、脚气、产褥等病,皆有自汗,治之当 推其所因为病源,无使混滥”。

朱丹溪对自汗、盗汗的病理属性作了概括,认为自汗属气虚、血虚、湿、 阳虚、痰;盗汗属血虚、阴虚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汗证》对汗证作了系统的整理,认为一般情况下自汗属阳虚,盗汗属阴虚 但“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也”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汗》 谓:“阳虚自汗,治宜补气以卫外;阴虚盗汗,治当补阴以营内王清任在《医林改错•血府逐瘀汤所 治之症目》中补充了针对血瘀所致自汗、盗汗的治疗方药现代医学中的甲状腺功能亢进、自主神经功能紊乱、风湿热、结核病等所致的自汗、盗汗可参考本节 辨证论治要点二病因病机(一) 自汗、盗汗的病因1. 病后体虚2. 情志不调3. 嗜食辛辣(二) 自汗、盗汗的基本病机及转化汗由津液化生而成上述几方面的病因,归纳言之,主要是通过以下两方面的原因而形成汗证:一是 肺气不足或营卫不和,以致卫外失司而津液外泄;二是由于阴虚火旺或邪热郁蒸,逼津外泄病机总属阴 阳失调,腠理不固,营卫失和,汗液外泄失常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但虚多实少,一般自汗多为气虚,盗汗多为阴虚属实证者,多由肝火或湿热 郁蒸所致虚实之间每可兼见或相互转化,如邪热郁蒸,久则伤阴耗气,转为虚证;虚证亦可兼有火旺或 湿热。

虚证之间自汗日久可伤阴,盗汗久延则伤阳,以致出现气阴两虚或阴阳两虚之候汗为心之液,由精气所化,不可过泄若汗证持续时间较长,常发生精气耗伤的病变,以致出现神情 倦怠,肢软乏力,不思饮食等症要点三 诊断和类证鉴别(一)自汗、盗汗的诊断要点1. 自汗(1)不因外界环境影响,在头面、颈胸,或四肢、全身出汗者,昼日汗出溱溱,动则益甚为自汗2)除外其他疾病引起的自汗作为其他疾病过程中出现的自汗,因疾病不同,各具有该疾病的症状 及体征,且出汗大多不居于突出地位3)有引起自汗的常见病因存在2. 盗汗(1)睡眠中汗出溱溱,醒后汗止为盗汗2)除外其他疾病引起的盗汗作为其他疾病过程中出现的盗汗,因疾病不同,各具有该疾病的症状 及体征,且出汗大多不居于突出地位3)有引起盗汗的常见病因存在二)类证鉴别1. 自汗与脱汗 脱汗表现为大汗淋漓,汗出如珠,常同时出现声低息微,精神疲惫,四肢厥冷,脉微欲绝或散大无力 多在疾病危重时出现,为病势危急的征象,故脱汗又称为绝汗其汗出的情况及病情的程度均较自汗、盗 汗为重2. 自汗与战汗 主要出现于急性热病过程中,表现为突然恶寒战栗,全身汗出,发热,口渴,烦躁不安,为邪正交争 的征象。

若汗出之后,热退脉静,气息调畅,为正气拒邪,病趋好转与阴阳失调、营卫不和之自汗、盗 汗迥然有别要点四 辨证论治(一)自汗1. 自汗的辨证要点 应着重辨明阴阳虚实一般来说,汗证属虚者多自汗多属气虚不固但因肝火、湿热等邪热郁蒸所 致者,则属实证病程较久或病重者,会出现阴阳虚实错杂的情况自汗久则可以伤阴,盗汗久则可以伤 阳,出现气阴两虚或阴阳两虚之证2. 自汗的治疗原则 虚证当根据证候的不同而治以益气、养阴、补血、调和营卫;实证当清肝泄热,化湿和营;虚实夹杂 者,则根据虚实的主次而适当兼顾此外,由于自汗、盗汗均以腠理不固、津液外泄为共同病变,故可酌 加麻黄根、浮小麦、糯稻根、五味子、瘪桃干、牡蛎等固涩敛汗之品,以增强止汗的功能二)盗汗1. 盗汗的辨证要点 应着重辨明阴阳虚实一般来说,盗汗属阴虚内热,但因肝火、湿热等邪热郁蒸所致者,则属实证 病程较久或病重者,会出现阴阳虚实错杂的情况自汗久则可以伤阴,盗汗久则可以伤阳,出现气阴两虚 或阴阳两虚之证2. 盗汗的治疗原则 虚证当根据证候的不同而治以益气、养阴、补血、调和营卫;实证当清肝泄热,化湿和营;虚实夹杂 者,则根据虚实的主次而适当兼顾此外,由于自汗、盗汗均以腠理不固、津液外泄为共同病变,故可酌 加麻黄根、浮小麦、糯稻根、五味子、瘪桃干、牡蛎等固涩敛汗之品,以增强止汗的功能。

三)自汗、盗汗的分证论治1. 肺卫不固证汗出恶风,稍劳汗出尤甚,或表现半身、某一局部出汗,易于感冒,体倦乏力,周身酸楚,面色£白 少华,舌苔薄白,脉细弱治法:益气固表代表方:桂枝加黄芪汤或玉屏风散加减 常用药:黄芪、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甘草、白术、防风等2. 心血不足证自汗或盗汗,心悸少寐,神疲气短,面色不华,舌质淡,脉细治法:养血补心 代表方:归脾汤加减 常用药:人参、黄芪、白术、茯苓、当归、龙眼肉、酸枣仁、远志、五味子、牡蛎、浮小麦等3. 阴虚火旺证夜寐盗汗,或有自汗,五心烦热,或兼午后潮热,两颧色红,口渴,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代表方:当归六黄汤加减 常用药:当归、生地黄、熟地黄、黄连、黄芩、黄柏、五味子、乌梅等 加减:以阴虚为主,而火热不甚,潮热、脉数等不显著者,可改用麦味地黄丸补益肺肾,滋阴清热4. 邪热郁蒸证蒸蒸汗出,汗黏,汗液易使衣服黄染,面赤烘热,烦躁,口苦,小便色黄,舌苔薄黄,脉象弦数 治法:清肝泄热,化湿和营代表方:龙胆泻肝汤加减 常用药:龙胆草、黄芩、栀子、柴胡、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生地、糯稻根等临证备要】1•自汗、盗汗,其临床特征是:①自汗表现为白昼时时汗出,动则益甚,常伴有气虚不固的症状;盗 汗表现为寐中汗出,醒后即止,常伴者阴虚内热的症状。

②无其它疾病的症状及体征2. 自汗、盗汗是临床杂病中较为常见的一个病证,多与心悸、失眠、眩晕、耳鸣等病症同时并见,也 是虚劳,痨瘵、失血,妇人产后血虚等病证中的一个常见症状中医对其有比较系统、完整的认识,若辨 证用药恰当,一般均有良好的疗效3. 一般情况下,自汗多属气虚,盗汗多属阴虚,但也有阳虚盗汗,阴虚自汗,因而必须四诊合参,才 能辨证准确而且临床上还有由瘀血引起自汗盗汗的情况如《医林改错•血府逐瘀汤所治之症目》说: “竟有用补气,固表,滋阴、降火,服之不效,而反加重者,不知血瘀亦令人自汗、盗汗,用血府逐瘀汤 现在,活血化瘀法在汗证的治疗中渐受重视预防调摄】1. 加强体育锻炼,注意劳逸结合,避免思虑烦劳过度,保持精神愉快,少食辛辣厚味,是预防自汗、 盗汗的重要措施2. 汗出之时,腠理空虚,易于感受外邪,故当避风寒,以防感冒汗出之后,应及时用干毛巾将汗擦 干3. 出汗多者,需经常更换内衣,并注意保持衣服、卧具干燥清洁结语】 不因天暑、衣厚、劳作及其它疾病,而白昼时时汗出者,称为自汗;寐中汗出,醒来自止者,称为盗 汗自汗多由气虚不固,营卫不和;盗汗多因阴虚内热由邪热郁蒸所致者,则属实证益气固表、养血 补心、滋阴降火,清化湿热,是治疗自汗、盗汗的主要治法,可在辨证方药的基础上酌加固涩敛汗之品, 以提高疗效。

内伤发热内伤发热是指以内伤为病因,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失衡为基本病机,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 现的病证一般起病较缓,病程较长,临床上多表现为低热,但有时可以是高热此外,有的患者仅自觉 发热或五心烦热,而体温并不升高者,亦属内伤发热的范围要点一概述早在《内经》即有关于内伤发热的记载,其中对阴虚发热的论述较详《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 并治》以小建中汤治疗手足烦热,可谓是后世甘温除热治法的先声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在《内经》 五脏热病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五脏热证的用方,钱氏并将肾气丸化裁为六味地黄丸,为阴虚内热的治疗 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方剂李东垣对气虚发热的辨证及治疗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以其所拟定的补中益气汤作 为治疗的主要方剂,使甘温除热的治法具体化李氏在《内外伤辨惑论》里,对内伤发热与外感发热的鉴 别作了详细的论述朱丹溪对阴虚发热有较多的论述,强调保养阴精的重要性《景岳全书•寒热》对内伤发热的病因作了比较详细的论述,张景岳对阳虚发热的认识,足以补前人 之所未及明•秦景明《症因脉治•内伤发热》最先明确提出“内伤发热”这一病证名称清•李用粹《证 治汇补•发热》将外感发热以外的发热11种类型进行了详细的归纳。

《医林改错》、《血证论》二书对瘀 血发热的辨证及治疗作出了重要贡献现代医学所称的功能性低热、肿瘤、血液病、结缔组织疾病、内分泌疾病和部分慢性感染性疾病所引 起的发热以及某些原因不明的发热,在有内伤发热的临床表现时,均可参照本病辨证论治要点二病因病机(一) 内伤发热的病因1. 久病体虚2. 饮食劳倦3. 情志失调4. 外伤出血(二) 内伤发热的基本病机及转化 内伤发热的共同病机是气血阴阳亏虚,脏腑功能失调以气郁、血瘀所致的发热属实,气虚、血虚、阴虚所致者属虚部分患者,可由两种病机同时引起发热,如气郁血瘀、气阴两虚、气血两虚等本病病机复杂,可由一种也可由多种病因同时引起发热,初期实证居多,久病往往由实转虚,由轻转 重,其中以瘀血病久,损及气、血、阴、阳,分别兼见气、血、阴、阳虚,而成为虚实夹杂之证的情况多 见要点三诊断和类证鉴别(一)内伤发热的诊断要点1. 内伤发热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多为低热或自觉发热,而体温并不升高,表现为高热者较少不恶 寒或虽有怯冷,但得衣被则温,常兼见头晕、神疲、自汗、盗汗、脉弱等2. 一般有气、血、阴、阳亏虚或气郁、血瘀、湿阻的病史,或有反复发热史3. 无感受外邪所致的头身疼痛、鼻塞、流涕、脉浮等。

二)类证鉴别内伤发热与外感发热 内伤发热由内因引起,起病徐缓,一般病程较长或有反复发作的病史而外感发热由感受外邪所致, 起病较急,病程较短内伤发热表现为低热者较多,或仅自觉发热其热时作时止,或发无定时,且多感 手足心热,大多发热而不恶寒,或虽感怯冷,但得衣被则减,通常伴有头晕、神倦、自汗盗汗、脉弱无力 等症而外感发热则多表现为高热,外邪不除则发热不退发热初期常伴恶寒,其寒虽得衣被而不减,常 兼见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咳嗽、脉浮等表证要点四辨证论治(一) 内伤发热的辨证要点应依据病史、症状、脉象等辨明证候的虚实,这对治疗原则的确定具有重要意义由气郁、血瘀、痰 湿所致的内伤发热属实;由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所致的内伤发热属虚若邪实伤正及因虚致实,表现 虚实夹杂证候者,应分析其主次病程长久,热势亢盛,持续发热或反复发作,经治不愈,胃气衰败,正气虚甚,兼夹证多,均为病情 较重的表现反之则病情较轻,若内脏无实质性病变,仅属一般体虚所致者,病情亦轻。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