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书对艺术之美本质的揭示始于对艺术作品本源的追问总的来说,在朱光潜先生看来, 审美直觉是境界的起点,并且贯穿在存在者真理显现过程始终,审美直觉既是创造亦是欣赏 审美直觉作为欣赏,是蕴涵有丰富的有机构成的整体经验的,直觉不是单纯的表象、想象 “灵感”,而是有理性参与的包含情趣、性格在内的综合的心理机制审美直觉作为创造 在诗的境界中,它是表现与传达意象的统一活动关键词:审美 、美感、表现意象、创造意象美是真理的显现(《美学十五讲》读后感)很少有学术著作能给人一种馨香典雅的阅读记忆,《美学十五讲》就做到了拿到这本 湛蓝底色的图书,翻看渗透着美之操练的目录:美从何处寻,人物的品藻,目送归鸿、手挥 五弦,美乡的醉梦者,《奥德赛》和“退潮的沧海”,从西南联大的校歌谈起……不觉中陶 醉于书中洋溢着的纯净而深刻的美学气息美是什么,艺术是什么,这是一个难解的斯芬克斯之谜古希腊不区别创造艺术和手工 技艺,柏拉图认为艺术是对现实事物的低劣摹仿,而现实事物又是对理念的摹仿,艺术之美 只是灵魂依附肉体之前在天上所见到的真美的影子在近代,鲍姆嘉通将美定义为感性认识 的完善,康德则认为审美判断是连接纯粹理性判断和实践理性判断的拱顶,于是,美又与真 和善三分人类精神世界。
当然,真正有价值的美学理论都应当要积极回应时代课题和关注当 代人的精神文化困境,《美学十五讲》亦不例外对此,书中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美学观念, 即艺术之美既不是对真的摹仿,也不是与真比肩而立的东西,而是存在者“真理”的显现 存在者“真理”在日常生活中是被遮蔽和隐匿的,而在艺术中却被敞亮和开启出来本书对艺术之美本质的揭示始于对艺术作品本源的追问在通常的理解中,作品源于艺 术家的创造活动但是,反过来看,却是作品成就了艺术家的声誉,似乎艺术家又源于作品 从艺术家到作品,再从作品到艺术家,两者互为本源,彼此不可或缺,但其中的任何一方都 不能完全包含另外根据马克思把人的本质定义为人的社会性,与此相应,美感的本质就是 美感的社会性,美感的根源在于社会实践,即对像是存在者因此,艺术,或者说艺术之美, 是存在者“真理”的显现存在者真理究竟是如何显现的?表现意象,主要凭借理智、情感、 灵感于一体的创造的想象,理智的基本功能在于存在者的选择与综合;情感的主要功能在于 驱动想象去选择与创造意象,发现真理灵感属于潜意识,是一种缺乏理智支配而受情感和 外界环境指使的自由联想,它的基本作用在于蕴蓄、酝酿、涌现真理,它“来不可遏,去不 可止”。
美借助理智、情感、灵感以营构一个完整的真理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超乎利害关系而独立在创造或是欣赏艺术时,人都是从 由利害关系的实用世界搬家到觉悟利害关系的理想世界去艺术的活动是“无怕为而为”的 艺术作品开启一个领域,作品在这种开启中成其本质,并且仅在这种开启中成其本质,作品 之为作品,惟属于作品所开启出来的领域,因此,作品无疑是自立的尽管如此,作品一词 本身已经暗示了作品是一种制成品,作品对于“此在”来说具有切近而显明的物因素,作品 的这种现实性是无法回避的作品是一种制成品,显然只有根据制造过程才能得到把握,这 个制造过程就是艺术家的活动作品有一个本质之源,那就是艺术,同时,作品无可置疑地 具有物因素,是艺术家的创作活动的结果,不深入领会艺术家的活动,纯粹根据作品本身来 规定作品的作品存在,不可能完全切中艺术作品的本源所以艺术是“真理”进入“存在” 的突出方式,艺术是艺术作品的本源,也是历史性“此在”的本源那么,美在何处?绝对的理性中很难产生美的想像;事实上,情感在更多的时候主宰着 我们的感官但可不可以说纯粹就是不美的呢?显然不能因为价值取向的不同,就象朱光 潜先生所举的那个有关松树的例子,我们对于美的观念事实上是模糊的,所谓的条条框框都 是主观臆断之结果。
思维的局限性决定了对艺术的欣赏能力甚至创造能力不错的,这就是 生活像一条静静的河,映照着天光,闪烁着人格,而艺术--也就是朱先生所谓的美,乃 是其源泉所在无声地流淌,慢慢地行走于是,我们的精神,才得以汇合与传承为一条更 大的河流,通向那个永不触及的远方很少有学术著作能给人一种馨香典雅的阅读记忆,《美学十五讲》就做到了拿到这本 湛蓝底色的图书,翻看渗透着美之操练的目录:美从何处寻,人物的品藻,目送归鸿、手挥 五弦,美乡的醉梦者,《奥德赛》和“退潮的沧海”,从西南联大的校歌谈起……不觉中陶 醉于书中洋溢着的纯净而深刻的美学气息美是什么,艺术是什么,这是一个难解的斯芬克斯之谜古希腊不区别创造艺术和手工 技艺,柏拉图认为艺术是对现实事物的低劣摹仿,而现实事物又是对理念的摹仿,艺术之美 只是灵魂依附肉体之前在天上所见到的真美的影子在近代,鲍姆嘉通将美定义为感性认识 的完善,康德则认为审美判断是连接纯粹理性判断和实践理性判断的拱顶,于是,美又与真 和善三分人类精神世界当然,真正有价值的美学理论都应当要积极回应时代课题和关注当 代人的精神文化困境,《美学十五讲》亦不例外对此,书中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美学观念, 即艺术之美既不是对真的摹仿,也不是与真比肩而立的东西,而是存在者“真理”的显现。
存在者“真理”在日常生活中是被遮蔽和隐匿的,而在艺术中却被敞亮和开启出来本书对艺术之美本质的揭示始于对艺术作品本源的追问在通常的理解中,作品源于艺 术家的创造活动但是,反过来看,却是作品成就了艺术家的声誉,似乎艺术家又源于作品 从艺术家到作品,再从作品到艺术家,两者互为本源,彼此不可或缺,但其中的任何一方都 不能完全包含另外根据马克思把人的本质定义为人的社会性,与此相应,美感的本质就是 美感的社会性,美感的根源在于社会实践,即对像是存在者因此,艺术,或者说艺术之美, 是存在者“真理”的显现存在者真理究竟是如何显现的?总的来说,在朱光潜先生看来, 审美直觉是境界的起点,并且贯穿在存在者真理显现过程始终,审美直觉既是创造亦是欣赏 审美直觉作为欣赏,是蕴涵有丰富的有机构成的整体经验的,直觉不是单纯的表象、想象、 “灵感”,而是有理性参与的包含情趣、性格在内的综合的心理机制审美直觉作为创造, 在诗的境界中,它是表现与传达意象的统一活动表现意象,主要凭借理智、情感、灵感于 一体的创造的想象,理智的基本功能在于存在者的选择与综合;情感的主要功能在于驱动想 象去选择与创造意象,发现真理灵感属于潜意识,是一种缺乏理智支配而受情感和外界环 境指使的自由联想,它的基本作用在于蕴蓄、酝酿、涌现真理,它“来不可遏,去不可止”。
美借助理智、情感、灵感以营构一个完整的真理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超乎利害关系而独立在创造或是欣赏艺术时,人都是从 由利害关系的实用世界搬家到觉悟利害关系的理想世界去艺术的活动是“无怕为而为”的 艺术作品开启一个领域,作品在这种开启中成其本质,并且仅在这种开启中成其本质,作品 之为作品,惟属于作品所开启出来的领域,因此,作品无疑是自立的尽管如此,作品一词 本身已经暗示了作品是一种制成品,作品对于“此在”来说具有切近而显明的物因素,作品 的这种现实性是无法回避的作品是一种制成品,显然只有根据制造过程才能得到把握,这 个制造过程就是艺术家的活动作品有一个本质之源,那就是艺术,同时,作品无可置疑地 具有物因素,是艺术家的创作活动的结果,不深入领会艺术家的活动,纯粹根据作品本身来 规定作品的作品存在,不可能完全切中艺术作品的本源所以艺术是“真理”进入“存在” 的突出方式,艺术是艺术作品的本源,也是历史性“此在”的本源那么,美在何处?绝对的理性中很难产生美的想像;事实上,情感在更多的时候主宰着 我们的感官但可不可以说纯粹就是不美的呢?显然不能因为价值取向的不同,就象朱光 潜先生所举的那个有关松树的例子,我们对于美的观念事实上是模糊的,所谓的条条框框都 是主观臆断之结果。
思维的局限性决定了对艺术的欣赏能力甚至创造能力不错的,这就是 生活像一条静静的河,映照着天光,闪烁着人格,而艺术--也就是朱先生所谓的美,乃 是其源泉所在无声地流淌,慢慢地行走于是,我们的精神,才得以汇合与传承为一条更 大的河流,通向那个永不触及的远方.参考文献《美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4-1 作者:凌继尧荷马《奥赛的》(0dusseia,0dyssey, 又译《奥修德记》)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