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唐诗风貌复习参考唐诗风貌笔记第一章唐诗对时代的反映及其所表现的生活美与精神美1、唐诗反映了唐人重 视事功、富有理想、胸怀开阔、热情豪迈的总体风貌2、时事、政治、边疆、 市井、民间的欢乐与痛苦、征夫思妇的哀怨与忧伤是唐诗最可见的题材3、自 然景物与生活感受的诗意结合,是唐代山水诗的突出特点4、最能表现唐人生 活浪漫和传奇色彩的,要算边塞诗5、把冰冷的悲感与生活中的温暖的成分融 合在一起描写,构成丰富的色调,几乎是中唐以后一些优秀的古体长篇的共同倾 向6、唐诗以情韵胜,宋诗以理意胜7、唐诗一个方面的重要风貌特征—— 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广与唐人在将丰富的生活体验化为精神产品时超胜于其它时 代的诗类8、唐代文人中庶族地主阶层的思想观念的新特征? (1)出处方 面: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关怀现实,参与政治的热情2)在获取功名的途径上: 耻于因人成事,以荫授官也不被人过分羡慕,而是重视进士科的拼搏,甚至于乐 于到边疆和战场上去寻求出路3)在知和行的关系方面,唐人重视实际知 识,重视经世致用4)在伦理观、君臣观、门第观、尊卑观、妇女观、民族 观、宗教观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或较其它时代开放9、唐诗对时代的反 映及其所表现的生活美与精神美。
一)唐诗对时代反映的广度与深度(1) 唐诗反映了唐人丰富的精神生活(2)唐诗反映了唐人重视事功、富有理想、胸 怀开阔、热情豪迈的总体风貌3)唐诗具体地、细致地反映了唐代各种类型 人物精神生活的各个侧面4)唐诗在有关题材中不自觉地反映出观念变革, 使后进诗者从唐诗中突出地感到唐从的思想空前活跃5)唐诗把唐人精神领 域里的正与反、是与非、利与害、廉与贪、进与退、出世与入世、勇敢与怯懦、 庄严与滑稽、崇尚与卑下一一展示出来6)唐诗反映了唐代丰富的社会生 活7)唐诗反映时代生活所以特别深广,与诗人们积极地干预时社会生活有 关8)唐诗反映社会生活面之广与反映时代主旋律是统一在一起的二) 唐诗所表现的生活美与精神美1)唐代那样式个兴旺发达的社会,生活本身 就易激起人们的诗情因而即使是在平常的、习见的生活中也发现了丰富多彩 的美2)许多讲坛人把自然美作为生活中一种美好因素加以表现的3) 唐诗对日常可见的种种生活内容的描写,富有诗意甚至是带有浪漫色彩4) 唐诗所表现的生活美,偏于客观生活感受5)即使描述范围和对象比较狭小 的作品或咏物之作,也往往能反映唐人的襟怀气质6)唐人对待生活有着特 别执着的精神。
地域、第二章地域、民族和唐诗刚健的特质1、唐诗刚健的特质2、唐诗气 象非凡、具有壮阔的面貌3、唐诗又一突出之点,是它强劲的骨力4、唐代 边塞诗最具刚健特色5、唐诗的骨力,在盛唐作品中表现得最为突出6、唐诗富有阳刚之美,在气 象、内质、情态等几个方面,都有突出的表现7、唐诗突出地给人以刚健感, 不少地方又是与它解放的气质相联系8、殷璠《河岳英灵集》选诗,标举风骨 9、唐诗壮阔的面貌、强劲的骨力、解放的气质通过作品,给人的总体感受,无 疑具有较多的阳刚之美10、中国文学南北地域的差异,从《诗经》《楚辞》 的时代,就已显露11、魏征是从隋和唐初大一统的形势出发,展望南北文 学能够在融合中取长补短,实现文与质的统一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 朔词义贞刚,重于气质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若能掇彼清音, 科兹累句,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则文质斌斌,尽善尽美第三章初唐诗坛的建设与期待1、从宋代起,开始给唐诗划分阶段,影响最大 的是把唐诗分为;初、盛、中、晚的四分法2、四分法的建立有一个过程(1) 北宋杨时:盛唐、中唐、晚唐2)南宋严羽:唐初体、盛唐体、大历体、元 和体、晚唐体3)元代杨士弘:始音、正音、遗音。
4)明代高棅《唐诗 品汇》:将时代先后、艺术风格、诗体三者结合加以排列,可算标志着四分法 的正式形成3、四分法的优点(1)能揭示唐诗从端正方向到繁荣、发展、 消歇的过程2)能适当照顾到作家群的自然出现和消失,反映唐诗各阶段 发展风貌的不同3)与二分法和八分法比较不嫌过简或过繁4、宫廷诗 在初唐诗坛的地位1)初唐诗歌的演进是在宫廷内外相互影响带动中完成的 初唐宫廷诗所具有的诗歌演进性质,一个明显的标示是表现了新的时代气息2)李世民周围的唐初第一代宫廷诗人大部分经历了陈、隋末年的动乱,对荒 淫腐朽带给社会的危害有着切身的体会因此不能认为这些人入唐之后,就自 然把梁陈宫体诗带进初唐诗坛以宏大整肃代替六朝琐碎柔弱,以和乐代替颓靡, 显示了帝同初兴的时代气息和诗歌面貌的演变3)宫廷诗发展的第二阶段是 高宗朝前期以上官仪为代表的“龙朔变体”所谓变,是颂体式的铺排减弱了4)宫廷诗第三阶段的代表“四友”“沈宋”等人,继上官仪之后,取得了三 方面的显著进展:一是律体定型;二是把、追求词藻之美引向自然流丽的方向; 三是在篇章结构上由平板滞重稍趋灵动自如5、初唐宫廷以外诗人最有影响的是四杰和陈子 昂6、宫廷内外诗歌在发展中的互补。
1)就诗歌追随时代,表现时代面 貌而言,宫廷诗和四杰及陈子昂的诗歌都曾透露了时代气息,而方式、途径的不 同则具有互补意味宫廷诗对大唐鸿业的种种直接颂美,多承袭齐梁声色大开 之后所形成的描写性模式,四杰及陈子昂所表现的则是时代背景中的人物情绪 虽然在写法上一偏于描写,一偏于表现,却经常免不了互相吸收2)在语 言方面按时代进程将双方的作品加以对照,亦能发现其交互影响王、杨一方面 抨击龙朔变体,一方面又吸收了当时宫廷诗歌创作的某些成果3)四杰和 陈子昂在诗史演进中对宫廷诗的补救,最重要的方面是他们所强调的风骨7、 风骨离不开性情(1)盛唐之姗姗来迟,依旧吸能是风骨问题,风骨从根本上 离不开性情2)初唐宫廷诗的性情无疑是贫乏的,并因性情贫乏而风骨不 扬3)诗中得见性情的,在初唐主要是宫廷以外的诗人,以及沈佺期、宋 之问、杜审言等在贬逐失意中的作品但性情 是有不同的类型和等差的王绩 的情调与时代主潮分离,陈子昂高倡风骨,作品亦以此为突出特色,但陈诗感染 力不强,沈佺期、宋之问的后期诗歌,特别是其贬谪诗,在性情和声色方面, 较四杰及陈子昂前进一步,但沈、宋等人缺失气节,又不幸遇上初唐宫廷中斗 争最为激烈的时期。
8、伴随盛唐的各种社会条件对性情的催发(1)由初唐到盛唐,对诗人性情起制约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由诗人门第出身, 在朝在野等因素所标志的身份地位的变化2)从初唐到盛唐,对诗人性情 发展起重大推动作用的又一重要因素是思想解放进程9、儒、道、佛对思想 进程的影响1)儒学孔颖达等奉诏撰定的《五经正义》结束了东汉以来经 学各派的矛盾争执,促进了儒学的统一但《五经正义》拘泥训诂,墨守经文, 不免死板这种倾向,到唐玄宗时代屡屡受到冲击从开元时代起,儒学渐渐由 拘泥训诂旧说,转向自由说经,以致中晚唐而最后走向穷理尽性的宋儒之学 盛唐人处在风气初开的背景下,习儒书而不过分为章句所拘2)道教道 教富于幻想,强调对于世俗的超越,有助于破除世俗对性情发展的某些羁束初 盛唐之交的道教学派注意尊重个人价值,甚至把众生性和神圣的道性加以沟通3)佛教肯定人的自我,把心性和佛性统一起来,从佛性的角度强调人的本 质就是自我发现和个性发展,并在行为作风上追求解放禅宗的产生,是在性 情走向自由发展的时代环境中酝酿起来的;禅宗的传播则更助长了一个时代个体 意识的张扬10、众多诗人的性情表现孟浩然之清雅风流,洁身自好;王维 之禅心睿智,泉石膏肓;贺知章之纵诞恢谐;王之涣之慷慨倜傥;常建之性僻意 远;储光羲之乐在畋渔;王翰之豪迈不羁,自比王侯;岑参之意气风发,契心 玄理;高适之务功名,尚节义,好言王霸大略;李白之意兴飘逸,合儒仙侠以 为气;崔颢少时之轻薄与入塞后之刚肠侠气;杜甫生活上之放旷不检与政治上忠 君爱国。
第四章盛唐气象1、盛唐之“盛”主要是表现在诗歌的质量与诗歌的韵度风貌上2、严羽用 “笔力雄壮,气象浑厚”八个字能概括盛唐诗歌风貌,缩简为“雄壮浑厚”3、 “笔力雄壮”离不开作品的语言因素,“气象浑厚”则更主要地指向作品 的内涵与精神面貌4、殷璠以“风骨声律兼备”作为盛唐诗歌高度成熟的标 志亦可视为对盛唐诗歌风貌的一种概括5、具有“盛唐气象”的诗可分两类: 一类是感动激发,希望趁时而起,建立功业;一类是理想与现实矛盾,针对自身 所受到的不公平待遇和社会上的不平现象发出怨怼之词6、唐诗学上“盛唐 气象”的概念来自严羽中唐韩白诗风的差异与进士集团的思想分野 第五章中唐韩白诗风的差异与进 士集团的思想分野1、中唐是五言、七言诗歌发展史上最关键性的转折时期2、变化急遽、流 派纷繁的中唐诗歌,共同性的风貌特征(1)相对盛唐而言,诗歌往往以意取 胜,而元气不及盛唐自然充沛2)除韦应物等少数几家,其他一些诗人之 作,一般都比较直接发露3)贴近日常生活,贴近世俗3、韩诗奇险, 白诗平易4、最能代表白诗特点的是抒情诗5、儒学政教类型思想上的突 出特点:(1)尊奉儒学,排斥被其视为异端的佛道诸教;(2)强调君权, 干预政治的强烈愿望;(3)思想作风严肃。
6、 “不平则鸣”是韩愈关于 作家生平遭际与创作关系的一个著名命题韩诗深层的另一突出之点,是“利欲 斗进……勃 然不释”充满着亢进奋发,躁郁不平韩愈把强烈的躁动情绪公然 带进诗歌之中中国诗歌传统崇尚宁静淡泊和温柔敦厚,韩愈把强烈的躁动情 绪公然带进诗歌之中,是一种变奏8、矛盾冲突,躁郁斗进,精神总是处在履 险犯难之中,是韩诗在意象、结构、语言、声韵等方面,与传统诗美显出区别 的根本原因1)韩诗的意象峥嵘奇特、壮伟瑰怪,意象之间往往突起突结、 撑柱突兀2)韩愈要表达身心承受各种矛盾冲突的错综复杂感受,而本人又 恰好是散文大师,“言之长短,气之高下”皆能得心应手,遂促成诗歌结构语 言方面的散文化3)韩诗的结构,一种是起落转换拗折矫变的韩愈另有不 少诗顺起顺接4)“情激则调变",韩诗在语言上常有不能吐为舒缓泰贴、 珠圆玉润的情况5)韩诗“工于用韵” 8、世俗才子型进士主要表现为:(1)不为儒教所囿,习儒而兼奉佛道2)自我意识增强,传统的朝士对君 主的依附性下降3)开放浪漫,思想作风接近世俗潮流9、白居易诗特点(1) 基于世俗才子型进士的思想作风,白居易抒情诗常常体现对身心内外矛盾 的化解,有韩诗所缺乏的舂容暇豫之态。
2)外部矛盾固然尽量摆脱,即使 是事关自身的升沉进退,白居易也追求精神上的超脱诗歌创作本身不是情感 的郁结,而是宽解和排遣这种心境与诗之和谐优美,平易流畅,成对应关系3)白居易《新乐为佳》《秦中吟》等诗,主体精神与诗中民开的具体社会矛 盾也是有间距的4)白诗在情感表现上的另一特征,是通达识体,省分 知足有一种不忮不求,逶运任化的态度5)讽人之嗜欲害性,不能省分知 足,为白居易早年讽喻诗的重要内容诗人深慨世俗“贪荣不能止”,愈到中 后后期,破除尘妄,自我解剖、以省分知足、自劝自勉的诗愈多6)白居 易以委顺行之于仕途,集中体现在从吏隐到中隐过程以通达自在,委运任化的 方式生活,亦以此道治郡,心 情放佚,诗境畅快7)精神委顿任化,接近 世俗,在诗歌语言、意象、声韵、结构等方面也就自然相应需要一种由艰难高古 向平易浅俗的化解8)白诗善于叙述,曲尽情态,也由于他如常人之话家 常,免掉了客套,而贴近于生活;当其话及身心内外矛盾时,即以常人世俗的 情理对待,客观通达,平静从容,因而不烦躁、不委靡,能井井有条,委婉详尽, 以平易而最近乎人情的方式叙述出来10、通脱才俊,接近世俗,不为儒学所 囿是元白结为亲密诗友的思想基础,韩派诸家则以儒学复古精神声气相通。
第六章晚唐绮艳诗歌与穷士诗歌1、以《南溪始泛》等闲适之作为标志,诗风 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