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沈阳市城市空间结构分析

re****.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5KB
约6页
文档ID:420831712
沈阳市城市空间结构分析_第1页
1/6

沈阳市都市空间构造分析 作者 XXX 单位 xxxx摘要:都市空间构造影响都市的现实生活,并且影响着都市自身的功能和在区域中的作用,都市形态是研究多种都市活动(涉及政治、经济、社会)作用力下的都市物质环境的演变,涉及都市的内部构造(都市内部的水平构造和垂直构造)和外部形态(都市的外部轮廓)及其互相关系本文简介了沈阳市概况,论述了沈阳市都市空间构造的特点,分析了现状与动力机制,最后提出此后发展的建议,以供有关部门参照核心字:沈阳 ;都市空间构造;动力机制;演变引言都市空间构造始终是地理学者研究都市的热点,它不仅反映了都市的现实生活,并且影响着都市自身的功能和在区域中的作用,同步都市所留下的有形物体反映了都市的历史,反映了人的意识和行为都市形态是研究多种都市活动(涉及政治、经济、社会)作用力下的都市物质环境的演变,涉及都市的内部构造(都市内部的水平构造和垂直构造)和外部形态(都市的外部轮廓)及其互相关系都市内部的水平构造重要指都市的用地构造与功能布局,都市内部的垂直构造重要指都市的三维空间,都市的外部轮廓重要指建设区边界所构成的都市形状[1]。

1 沈阳市概况沈阳位于祖国东北,辽宁省中部,全市东西宽l05公里,南北长85公里,总面积为8.515平方公里;其中,城建区东西宽18公里,南北长15公里,面积为164平方公里沈阳市,东临抚顺市和抚顺县,南与本溪、辽阳两市相连,西与台安县、黑山县接壤,北与彰武、法库两县及铁岭市毗邻,周边地区有丰富的钢铁和能源资源,对发展重工业十分有利沈阳东部为辽东丘陵,西部是辽河、浑河冲积平原,地势由东北向西南缓缓倾斜,最高处是新城子区马刚乡老石沟的石人山,海拔441公尺;最低处为辽中县于家房的上顶子村,海拔仅5.3公尺沈阳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平均海拔50公尺左右,占总面积的76.2%山地丘陵集中在东北、东南部,属辽东丘陵的延伸部分,占总面积的9.1%;风景秀丽的辉山、天柱山都在这一地区另有洼地,占总面积的14.7%沈阳市城区的地势,起伏很小,平均海拔45公尺左右大东区较高,最高处海拔65公尺;铁西区较低,最低处海拔36公尺市内最大高差为29公尺皇姑区、和平区和沈河区的地势,略有起伏高度在41—45公尺之间这种地势,对市区交通及基本建设都很有利2沈阳市都市空间构造现状特性2.1 沈阳市都市定位沈阳经济区是辽宁甚至东北的核心都市,沈阳要增强对东北地区的引领、辐射和集散能力,建设具有全国性重要影响的国家中心都市,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宜居之都、带动示范作用明显的国家创新型都市、老式和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文化名城,加快向经济开放、文化包容的东北亚国际性都市迈进。

2.2沈阳都市性质辽宁省省会及沈阳经济区核心都市、国家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中心都市2.3沈阳的都市规模沈阳人口规模:规划:市域常住人口1060万,城乡人口920万,城乡化水平达到87% 中心城区都市人口680万用地规模:规划:市域城乡建设用地100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建设用地710平方公里2.4沈阳市域城乡发展与都市空间构造依托城乡发展带,强化交通和基本设施走廊的支撑和拉动作用,引导产业、人口的合理布局,构建 “多中心、网络化的市域城乡发展新格局构建“一城、六轴、四带”的布局构造一城:指中心城区六轴:指依托复合交通走廊形成沈大、沈山、沈本、沈铁、沈抚和沈阜六条城乡发展轴四带:指辽河生态景观带,浑河生态都市带,蒲河生态城乡带和沙河生态城乡带规划形成中心城区、新城、重点镇、一般镇四个级别的城乡体系构造规划形成沈抚、辽中、新民、法库、康平、新城子、空港、胡台和永安等9个新城2.5沈阳中心城区规划布局中心城区用地构造的调节是国家中心都市职能提高的保障,本轮总体规划明确了实现都市由单中心集聚增长向多中心的可持续增长的空间发展模式转变的发展目的在将来的都市空间拓展中将以发达的都市公共交通为导向、以多中心的网络化公共中心体系为支撑,以大浑南建设为先导构建大都市空间发展构造。

都市总体规划是政府调控都市空间资源、指引城乡发展建设、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公共安全和公众利益的重要公共政策之一在加强规划管理、协调城乡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增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2.6沈阳交通和都市组团规划布局沈阳新一轮都市总体规划在借鉴国外大都市发展形态成功的经验基本上,拟定沈阳以“中心组团”式的松散布局构造拓展新的建设空间,沿三环高速公路向沈山、沈大、沈哈、沈抚、沈丹、沈盘等交通干线放射方向发展,按照中心城区、卫星城、建制镇三个层次设立即以中心都市建成区为核心城区,在其周边设立东部辉山、西部经济技术开发区、北部虎石台、南部苏家屯四个副城区和道义、汪家两个边沿组团[3]非中心城区部分重要涉及挑仙国际航空港副城、新城子副城、新民卫星城、康平卫星城、法库卫星城[5][6]浑南新区、铁西新区、辉山农业高新区、北部新的大学园区相继建成城区总体形态浮现南北延伸的趋势,浑河南岸的浑南新区、苏家屯副城、大学城以及长白地区的开发,使得城区向浑河南岸浮现明显的空间跨越,城区南北伸展的速度和空间跨度远超过浑河北岸主城区东西向的扩展速度和空间跨度,沈阳开始形成轴向拓展多中心发展的开放式空间扩张新格局。

2.7沈阳绿化景观带规划沈阳市政府对全市的绿化规划和实行筹划进行调节,根据沈阳的自然地理条件,并结合都市将来发展形态,进一步对都市绿化建设做了如下总体规划:确立沈阳市中心城区“一山、一带、两环、五楔”的绿化框架体系一山”即东部棋盘山风景区;“一带”即浑河水系及两岸形成的800—1000米的带状绿化水系空间;“两环”即三环防护林带及环城水系景观绿带在框架体系的控制下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绿色生态网络现今沈阳战略地位和复兴的重要时期,是基本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的核心时期,也是建设东北地区中心都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加速期为保障沈阳社会经济发展目的的全面实现,完善都市功能,拓展都市发展空间,沈阳新规划了沈阳西部工业走廊、大浑南地区、沈北地区、棋盘山风景区四大都市发展空间的规划此后拟在这四个方面进行进一步发展3沈阳都市空间构造的形成因素与现状分析3.1沈阳都市空间构造现状功能演替与都市空间形态演变都市空间形态可以当作是都市功能分化和多种活动所导致的土地运用的内在差别而构成的一种地区构造都市经济功能是都市空间演化的重要动力,其演替过程也是空间形态随之动态变化的过程[5]-[6] 沈阳都市功能的演替开始于都市的建立初期,1840年此前的都市,都市单一的政治功能使都市形成城方廓圆的形态。

随着都市的经济功能由封闭发展期筹划体制下的工业生产到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主导的都市功能外向化的增强, 都市内部空间已经不能完全满足产业空间的需求都市产业构造的持续升级不仅增进都市发展能力的增强,并且是现代都市化的重要推动力,产业构造的升级增进都市化模式、都市地区形态的有序变化另一方面,产业构造的升级变化离不开都市空间扩展、都市新区开发、都市职能体系变化等都市化诸多方面的空间支撑和需求拉动[7]一方面在都市内部,通过大规模的旧城改造和“退二进三” 完毕了都市土地功能置换;另一方面,随着着都市经济功能的外向化,都市产业也向着都市外部、都市群体间谋求发展空间[8]随之而来,沈阳中心都市形成都市区中心都市的多中心形态3.2沈阳都市空间扩展与都市人口增长都市人口的增长是都市空间扩展的重要驱动力之一,人口数量的增长,推动了都市住宅、商业、工业和交通运送等产业的发展,从而推动了都市建设用地的扩展.沈阳市市区人口由1979年的371.3万增长到的499.9万,净增128.6万,而同期的建设用地面积由199.45 km2增长到596.11 km2,两者的有关系数为0.85611979--,沈阳市市区人口增长与建设用地扩展之间基本保持同步的发展态势;以来,由于经济的迅速增长、开发区的不断建立,导致人口增长对沈阳市都市建设用地扩展的作用逐渐削弱。

沈阳都市空间扩展速度满了下来4 此后沈阳都市空间构造调控方向整合产业资源,调节都市空间构造是打造“经济中心都市”重中之重充足运用沈阳都市工业基本和技术力量,调节产业发展方向、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依此来整合都市空间,调节都市发展姿态,特别要突破行政区划的局限,形成更具发展优势的产业发展格局和都市空间布局加强基本设施建设,加快都市服务业的发展,是适应建设区域性中心都市的必然规定建立成熟的区域性中心都市服务体系,以建设区域性商贸物流和金融中心为目的,大力发呈现代服务业,改造提高老式服务业,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提高都市综合服务水平通过高原则、高起点的规划,建设一批可以适应都市职能提高规定的基本设施,增强沈阳对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承载力,迅速提高沈阳的都市品位和区域影响力5 参照文献[1]熊国平.90年代以来中国都市形态演变研究[D].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2[2]张鹏.建国以来沈阳市社会变迁对都市空间构造演变的影响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 35-41[3]刘威.沈阳市迅速轨道交通与用地关系研究[D].同济大学工程研究生学位论文,:23-27[4]郐艳丽.东北地区都市空间形态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5]钟辉.沈阳市公共交通发展模式研究[D].同济大学工程研究生学位论文,: 32-35[6]辽宁省人民政府.土地运用总体规划重要内容[EB/OL]. (沈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局).1999-11-03[7]卢松.都市发展模式的选择与确立—沈阳都市空间拓展与浑南新区开发建设研究(之二)[J] [8]黑月.沈阳战略规划组图[EB/OL]. (都市规划网).-06-25[9]王晓琦.东北四大中心都市空间构造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 34-39[10]周一星,孟延春.沈阳的郊区化—兼论中西方郊区化的比较[J].地理学报,1997,52(4):289-299[11]刘泉.近代东北都市规划之空间形态研究,以沈阳、长春、哈尔滨、大连为例[D].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33-37[12]王厚军1,2李小玉2张祖陆1何兴元2**陈玮2陈延斌1胡建波2.1979-沈阳市都市空间扩展过程分析.应用生态学报[J].,19(12) [13]吴晓青1,2胡远满1**贺红士1,3布仁仓1郗凤明1,2.沈阳市城乡扩展时空格局及其驱动力.应用生态学报[J].,18(10)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