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物角进课堂为抓手 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劳动与技术》种植、养殖活动课教学例谈一、主题内涵生物角建设的目的是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自参加观察和实践活动,从而获得知识和锻炼的机会同时弥补新教材出现教学资源和学生缺少必要的实践场地的不足学校的根本任务,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合格的劳动者教师应该指导青少年学生从小参加适合其年龄特点的多种形式的劳技活动,从而使学生学形成正确的劳动观点马克思曾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看成是“造就全面发展的新人的唯一的方法”和“变革全部生产方式”必不可少的手段小学的《劳动与技术》课,课程内容涉及较广,包括手工劳动、劳技制作、种植、养殖课等等教室建设生物角正符合劳技课程的教学内容,形式也可以多种多样,通过学生的美化,又较好地融合了手工和劳技制作其中,种植、养殖课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应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小学的《劳动与技术》课中,种植、养殖课的内容,三年级上册有《栽盆葱》、《吊兰的养护》、《养金鱼》,四年级上册有《金盏菊的播种》、《种蚕豆》、《金盏菊的养护》毋庸质疑,种植、养殖课能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种植、养殖技能,而这也正是当代小学生所缺少的。
二、案例的描述与评析反思案例一:四年级学生《种蚕豆》课前布置学生利用生物角完成“蚕豆种子的萌发”的探究活动:种子萌发需要水分种子萌发必须有水分,选取饱满、无病虫害的蚕豆18粒,将其中12粒洗净浸泡一昼夜,余下6粒是干种子然后取三只小碟盛满沙,在第一碟中浇水使沙潮湿,将浸过的6粒蚕豆种子整齐排放在湿沙上,并经常保持湿润;第二碟盛干沙,将浸泡过的6粒蚕豆整齐排放在干沙上;第三碟盛干沙,把6粒干蚕豆种子整齐排放在干沙上以后逐日观察种子萌发情况,结果第一碟的种子能萌发生长,第二碟种子能发芽但随之逐渐枯萎,第三碟种子没有发芽结论:种子发芽需要水分种子萌发需要空气将蚕豆种子放在水里浸泡一天,然后把浸泡过的种子装满两小玻璃瓶,瓶里加少量的水,一小玻璃瓶瓶口用瓶塞塞紧,瓶塞周围用凡士林密封另一小玻璃瓶瓶口开敞,不加瓶塞作对照用以后逐日观察,结果可以看到密封在瓶内的种子,开始能发芽,但随之逐渐萎谢,对照瓶内种子不但萌发并且继续生长种子萌发呼吸需要氧气将已开始萌发的蚕豆种子,放进A玻璃瓶里,用橡皮塞塞紧,B瓶空着不加瓶塞然后将两瓶放在温暖处,进行观察;过二、三天后,可以看到A瓶里的种子停止萌发,打开该瓶塞,把燃着的木条插入瓶中,木条立即熄灭,因瓶内空气中的氧气已被萌发种子耗尽,没有氧气燃烧就会熄灭。
再将燃着的木条插入B瓶中,木条继续燃烧,因B瓶中有空气,空气里的氧气可以帮助燃烧结论:实验说明种子萌发时呼吸需要吸收氧气种子萌发呼吸放出二氧化碳将正在萌发的蚕豆种子装在纱布袋内,用线扎紧袋口,另取甲、乙两个玻璃瓶,向瓶内分别倒人澄清石灰水,然后将纱布袋中正在萌发的种子用线悬挂在甲瓶中,布袋不要碰到石灰水,然后用橡皮塞把瓶口塞紧乙瓶内不挂萌发的种子,瓶口也用橡皮塞塞紧,不让透气然后把两瓶置于温暖处过二、三天后,可以看到甲瓶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混浊了,乙瓶中石灰水澄清不变二氧化碳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混浊,用此方法可检验二氧化碳的存在结论:实验说明萌发的种子在呼吸过程中,不但要吸进氧气,还要放出二氧化碳种子萌发放出热量取一个广口瓶,把浸湿后的种子装入瓶内,然后将带有温度计的橡皮塞把瓶口塞紧,注意温度计一定要插人种子内,再将瓶埋在木屑或棉絮中,只露瓶口,以防止瓶内热量散失,并记下当时的温度以后隔几小时进行观察一次,可以发现三、四小时以后,温度计上的温度在不断上升 结论:实验证明种子萌发时呼吸会放出热能种子萌发的新发现将蚕豆种子洗净后,放在清水中浸泡一昼夜,使其吸足水分,选无病虫害、饱满的蚕豆种子20粒,每组选5粒种子,分成四组对比试验。
第一组保持种子完整;第二组切去1/2子叶;第三组切去3/4的子叶;第四组切去胚芽和胚根将四组种子分别排在填有潮湿纱布的培养皿内,放在温暖处培养使之萌发,并经常保持纱布潮湿,二周后可见第一、二、三组种子均已萌发成幼苗第一组发育正常;第二组发育次之;第三组幼苗纤弱;第四组种子不萌发实验说明蚕豆萌发的内在条件是具完整且有生命力的胚,胚发育成幼株所需要的养料来自子叶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取蚕豆种子15粒平均放在三个培养皿内,加水达淹没种子的1/3高度,将A培养皿放于冰箱0℃以下;B培养皿放于室内温暖处20℃左右;C培养皿放人40℃恒温箱内以后逐日观察三处种子的变化情况,几天后就可以看到只有B培养皿内的种子萌发了,A和C培养皿内种子都未萌发结论:种子只有在适宜的温度下才能萌发在0℃以下或高于40℃的温度下种子的萌发都不进行了讨论:被虫蛀过的蚕豆为什么有的会发芽,有的不会发芽?同样无虫害的蚕豆,为什么会存在个别差异呢?(如图)【评析反思】探索与创新,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教育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必须立足于改革,致力于创新要千方百计地"活"学生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尽量让他们去发现,去探索,去创新。
而《劳动与技术》中的种植课,无疑是学生的一方乐土在种植课中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的眼睛,创造让学生观察的机会;解放学生的头脑,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解放学生的双手,提供学生探索与实验的机会;解放学生的时间,解放学生的空间,提供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案例二:三年级在教学养殖活动课《养金鱼》后,我安排学生《养菜青虫》,学生兴趣很浓,因为取材简单,一只花盆一棵卷心菜放在生物角就可以开展了,同时便于学生观察在饲养菜粉蝶活动中学生的观察记录如下:老师给我们想了一个好办法在花盆里种了4棵包心菜,引诱菜粉蝶来产卵果然在4月6日,我们发现了蛋黄色的卵卵产在叶的背面,一张叶上只有一颗4月7日,没有什么变化4月8日,卵的颜色慢慢变深4月12日,我们发现了1毫米左右的小菜青虫4月13日,我们发现小菜青虫的周围有一团丝还吃掉了一些“叶肉”4月16日,菜青虫已经慢慢变大了4月30日,菜青虫最长的有4.5厘米,最短的有4厘米它们吃菜叶主要在早晨八九点钟,吃饱后就爬到叶的背后一动不动它们喜欢吃叶的边缘,但是娇嫩的菜叶它们会从叶的中间吃起被菜青虫吃过的菜,影响了植株发育和包心,造成减产;幼虫排出大量虫粪,污染叶面,降低商品价值。
害虫造成的伤口,易受软腐病菌侵染5月1日,菜青虫已经变成青色的蛹,蛹的下面有一团白色的丝5月10日,蛹有青色慢慢变成黄褐色,特别奇怪的是这时叶子也渐渐变黄5月25日,蛹变成了菜粉蝶评析反思】审美感是人类较高层次的情感,健康的审美感能激起人的学习热情和创造精神,陶冶情操,促进个性全面发展从根本上来说,人类的审美感受产生于劳动,劳动创造了美,劳动过程本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给劳动者带来美的享受笔者在所教的班级中,让学生把自己种植的花草搬到教室里,布置成了一个生物角学生们深深地被这优美、自然的环境所陶醉,他们的脸上洋溢着欢笑,他们的眼中流露着美丽在《劳动与技术》的种植、养殖课中,让学生动手中学种花、种蔬菜、养金鱼、养蝴蝶,在美化环境、美化校园的过程中,学生自我也得到了美的熏陶,在劳动中培养审美感,提高审美能力三、拓展提升心理学家认为,自信心是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项活动的信任程度的一种心理特征一个富有自信心的人,会满腔热情地面对现实和具体任务只要帮助学生建立信心,首先要使他经常体验成功,成功的体验越多,其自信心越强;其次,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尤其是本人以为最具权威的评价,会影响其自信心的树立;再其次,乐观而不夸张的自我评价,是建立自信心的重要条件。
而在《劳动与技术》课中,尤其是种植、养殖课中,这些学生却有了一个展现自我、体验成功、得到肯定的机会看着自己精心种植的花花草草茁壮成长,绽放美丽的花蕊,此时此刻,他们心中充满了自豪感老师此刻再加以由衷的赞扬,学生就会体验到成功的滋味,感到一种被肯定、被需求、被欣赏的喜悦劳动是人的基本实践活动劳动为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劳动改造着世界人们应该热爱劳动,学会劳动劳动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中更是有着重要意义劳动促进学生身体发育,塑造健康的心理品质,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责任感是做人的基础要想孩子成为一个好人,就应当教育他成为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国家民族负责、对我们生活的地球负责的人人自身的发展,人与人的交往,人对社会的贡献,都来自明确并且认真履行自己的责任人的道德自律、遵纪守法也要靠着责任感在《劳动与技术》的种植课上,教师教育学生对自己所种植的植物负责,不让其自生自灭在劳动过程中,培养负责任的下一代总之,建好用好生物角对《劳动与技术》中的种植、养殖课教学的开展,在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质中能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是当前小学进行实践活动的重要阵地四、阅读材料《校外教育学》 沈明德主编 学苑出版社《科普活动方案》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青少年科技活动概论》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转塘镇中心小学 许晓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