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党的执政理念与执政方略的发展关联分析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20387797 上传时间:2023-09-06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90.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党的执政理念与执政方略的发展关联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浅谈党的执政理念与执政方略的发展关联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浅谈党的执政理念与执政方略的发展关联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浅谈党的执政理念与执政方略的发展关联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浅谈党的执政理念与执政方略的发展关联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党的执政理念与执政方略的发展关联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党的执政理念与执政方略的发展关联分析(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浅谈党的执政理念与执政方略的发展关联分析 作者简介黎 康(1965),男,江西南昌人,江西省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部副主任、哲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哲学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江西南昌 330077) Title: Eco-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Comprehensive Transition of the CPCs Governing Philosophy and Strategy Author: Li Kang Abstract: The CPCs thoughts of eco-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hav

2、e gone through a development process from conception and preparation, explicit proposition to brand new orientation. At the critical moment of comprehensive construction of well-off society and realization of national renaissance, a brand new systemic interpretation and strategic orientation of “eco

3、-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was made at the 18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which marks more ample and profound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notation of eco-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more comprehensive and precise grasp of the significance of eco-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more mature and complete selec

4、tion of the path of eco-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Eco-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along with economic, political, cultural and social construction, make up overall layout of “Five-in-On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chieving and demonstrating comprehensive transition of the CPCs gove

5、rning philosophy and strategy. Key words: eco-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governing philosophy; governing strategy; transition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以诗化而又温暖的语言,把“生态文明”写在了中国共产党走向未来的行动纲领上,这既顺应了亿万民众对美好家园的热切期盼与追求,也成为我们党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执政党对世界所作出的庄严承诺,同时也表明了我们党引领全体人民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自信。自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正式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并将此

6、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一项新要求以来,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在迈向现代化的征程中,始终高度重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中贯穿生态文明的执政理念,并将此自觉化为全党的共同意志和人民的一致行动。这次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要议题单独列出,这在党的历次代表大会政治报告中是前所未有的。正是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中地位的不断上升和意义与作用的不断突显,党的十八报告才在中国迈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再一次从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与路径进行了充分的阐述和揭示,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

7、设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达到了新的境界,显示出我们党的理论思维能力又有了新的提升,同时也昭示出我们党治国理政能力的全面加强。深刻理解和全面领会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论述,对于我们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无疑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一、对“生态文明建设”内涵的理解更趋丰富而深刻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全球生态环境的日趋恶化,使生态问题逐渐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重大战略问题。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中国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也同样面临着环境污染严重、自然资源过度开发、资源日趋

8、短缺等问题和困难,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障碍和瓶颈约束。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生态环境问题。尤其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围绕着如何实现科学发展的主题,我们党提出了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其间经历了一个从孕育准备到明确提出、再到全新定位的发展过程。2002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大,将“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着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大目标之一提出。其中所表达的主题与思想,实际上为此后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提出作了前期的必要准备和铺垫。依据目前所掌握的

9、资料,我们党正式提出并使用“生态文明”这一新概念,是在2003年6月25日下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正是在这一决定中出现了“生态文明社会”的新提法。此前,党的文献中有关这方面的表述主要是“生态建设”、“生态安全”、“生态效益”、“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等等。决定首先指出:“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共同主题,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继续沿用党的十六大报告关于“文明发展道

10、路”相关表述和思想主题的基础上,决定在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一节中,提出了“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文明社会”的主张,强调要“确立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建立以森林植被为主体、林草结合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文明社会”。 2003年8月28日至9月1日,胡锦涛在江西视察工作时强调指出,要牢固树立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积极探索符合实际的发展新路子。在2003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胡锦涛正式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使我们党在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以及人与

11、人、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问题上有了根本性的指导思想。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创造性地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命题,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特征之一。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构想在具体实践中的贯彻落实,“生态文明”一词开始频繁地出现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讲话及党的重要文件之中。2005年3月12日召开的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就是在全党全国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召开的。正是在这个会议上,胡锦涛指出:“严峻的环境形势迫切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这是解决环境与发展矛盾的治本之策。”而作为“加大治理污染力

12、度,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切实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作。完善促进生态建设的法律和政策体系,制定全国生态保护规划,在全社会大力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重视生态产业的发展。”在这段表述中,将“生态文明”与“教育”连用,组合成了“生态文明教育”。同是这次座谈会,胡锦涛还提出:“要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实际上是对社会经济系统、生态环境系统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科学概括和定位。在国务院2005年12月3日颁布的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中,也多次提到了“生态文明”一词。如:“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循环经济,倡导生态文明,强化环境

13、法治,完善监管体制,建立长效机制”;“要加大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和环境法制的宣传力度,弘扬环境文化,倡导生态文明,以环境补偿促进社会公平,以生态平衡推进社会和谐,以环境文化丰富精神文明。”由此可以看到,我们党对“生态文明”作为一种超越了工业文明的新型文明形态内涵的理解进一步深化,由此突显了社会主义关于社会公平的基本价值理念,深化了对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理解,丰富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本内涵。可以说,我们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既是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必然产物,同时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 在200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中,不仅继续使用了“生态文明”的概念,还

14、将“生态文明”与“观念”连用,组成了“生态文明观念”一词,强调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同时,党的十七报告大还首次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概念和完整构想。在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五项新要求中,就强调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尽管党的十七大报告还没有明确提出“生态文明建设”这一完整概念,但就其在报告中的具体表述来看,实际上已经内在地包含有“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涵和相关要求。对于“建设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胡锦涛2007年12月17日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中,进行过较为

15、集中和全面的阐述,他说:“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2008年9月29日,胡锦涛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绿色奥运,就是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努力使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让生态文明观念深入人心,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这里不仅明确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完整概念,而且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内涵进行了生动揭示,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最根本目标,就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从“建设生态文明”到“生态文明建设”,尽管只是相同词语在组合上的

16、前后次序变化,但恰恰是这种变化,体现出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内涵、作用和地位的认识与理解在不断深化。2008年12月18日,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在具体描述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展望未来的发展前景与目标时,就多次使用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概念。 从“生态文明社会”到“生态文明观念”再到“生态文明建设”,这一词语组合的逻辑演进过程,具体而生动地展示了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内涵的理解由“静态性”的目标、理念向“动态性”的行动、践履的深刻转变。从上述我们党有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逻辑演进的历程来看,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正如胡锦涛所指出:“大量事实表明,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和谐,往往会影响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如果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人们的生产生活环境恶化,如果资源能源供应高度紧张、经济发展与资源能源矛盾尖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是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