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南模式”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近几年来,“苏南模式”再次受到新闻界、理论界的关注许多人的视线从苏南转向温州,理论界“扬温抑苏”的倾向比较明显有人断言:“苏南模式”已经到了“历史的终结”关于“苏南模式”的讨论,需要坚持与运用历史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模式”是一种理论分析框架,是对区域经济实践主要特征的一种概括不同模式的比较与评价,是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了、综合实力是否增强了、人民生活水平是否提高了,除此之外没有别的标准根据邓小平同志提出“三个有利于”的标准,“苏南模式”与“温州模式”均是比较有成效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过去“扬苏抑温”,如今“扬温抑苏”,都是片面的观点现就“苏南模式”讨论中涉及到的三个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发表一些个人的看法如何从农业经济快速转向工业经济“苏南模式”是对无锡、苏州、常州地区经济发展历史进程与主要走向的一种概括费孝通教授曾对苏南地区的一位领导说,你是做“模式”的,我是写“模式”的也就是说,苏南经济发展本身,是做“模式”;关于“苏南模式”的种种观点,则是写“模式”做“模式”是实践过程,写“模式”是理论认识说“苏南模式”已经到了“历史的终结”,究竟是指“模式”做错了,还是指“模式’写错了?从“历史终结论”者的观点来看,是指“模式”做错了。
历史终结论”的实质,是缺少历史观点关于“苏南模式”的讨论,不能坐而论道,而要从实际出发 20 世纪 80 年代初期,苏南地区人多地少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农民收入低下 1982 年,我在《中国社会科学》上发表了《农村劳动力的剩余及其出路》一文,提出了农村劳动力剩余现象的严重性及其测定公式,并提出了“外溢”的观点:“农村剩余劳动力,自然要寻找出路,这和杯子里的水满了就会溢出去,是同样的道理那么,剩余劳动力往哪里去找出路呢?一条出路就是社队办企业社队企业兴起以后,农村劳动力只进行单一的农业生产的布局便开始解体 1984 年,费孝通教授提出“苏南模式”这一概念的时候,面对农村经济的突出问题就是我指出的上述情况正如费孝通教授所说:“怎样把这样巨大的剩余劳动力转化成生产力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各地农民处境不同,条件有别,所找到的活路多种多样,因而形成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各种发展模式我们研究这种发展模式时,不能忘记它们只是解决同一问题的不同答案我们对这种模式进行比较研究也就是要说明它们有什么不同和为什么不同苏南模式”与“温州模式”,都是农民从本地实际出发,自己解决劳动力剩余问题、开辟生财之道、发展农村经济的一种选择。
苏南模式”是否历史的终结、关键是看“苏南模式”反映的历史是否终结苏南模式”究竟反映什么样的历史?它首先反映的是苏南地区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变的历史,是我国农村地区率先启动与展开工业化的历史 20 世纪 70―― 80 年代,苏南地区通过“乡镇企业化”,即农民办工业、发展乡镇企业,走上了农村工业化的特殊道路苏南模式”最初的含义,是指苏南地区农民办工业发展乡镇企业的农村经济现象西方古典工业的道路,是“城市――工业,农村――农业”农村不仅搞农业,也发展工业,这是出现在苏南地区的 ~种新生事物苏南地区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受到了邓小平同志的赞场对于乡镇企业的发展,江泽民同志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正如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所说:“是中国农民的又一伟大创造”江泽民同志在视察江苏乡镇企业时还指出:“发展乡镇企业是我国一项重大战略,是必须长期坚持的根本方针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办工业是加速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变的重要途径苏南模式”是中国人创造的一种新的工业化模式费孝通教授曾对这一新模式作了具体的阐发与形象的比喻,他指出:“在苏南地区,城市工业、乡镇工业和农副业这三种不同层次的生产力浑然一体,构成了一个区域经济的大系统。
这是一个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农村实现工业化的发展系统,展现了“大鱼帮小鱼,小鱼帮虾米”的中国工业化的新模式不同地区的农村工业化资本原始积累,起始条件往往存在很大差别在苏南地区,农业的原始积累主要以集体积累的形式存在,同时也存在于一些农村家庭因此,以农业原始积累孕育的乡镇工业主要表现为乡镇集体企业,同时也出现了一批家庭工业与私营企业不少乡村还发动农民自带部分资金进厂,或者以较高的利率进行集资,这一方面弥补了农业公共积累与投资的不足,推动了乡镇工业初期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部分乡镇企业经营困难时群众挤兑集资款的隐患而在温州地区,主要依靠农民家庭积累发展家庭工业,依靠农民个人头脑发展中介服务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温州农村有 50%以上的农民从耕地上转移出来,其中从事工业的有 33 万人,从事商业和购销活动的有 22 万人,外出从事各种劳务活动的有 28 万人通过劳动替代资本投入、人力资本收益的积累过程,实现农村资本的原始积累,是“温州模式”的重要特征有人认为,正是这一特征最终导致民营经济空前的活跃,因而“温州模式比苏南模式具有更强的生命力”这样的结论,未免有些牵强附会资本积累方式的差别及其导致的产权形式的差别,不是衡量区域经济生命力的标准。
苏南模式”反映的苏南农村初期工业化,是一种弱质工业化首先,表现为简单工业转移许多乡镇企业通过购买城市淘汰的工业设备,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或城市工业的配套产品这种简单工业转移带来两个问题:一是产品档次低、技术含量少,从而市场竞争力低在短缺经济时代,这一问题被掩盖了一旦买方市场出现,就造成了许多企业的产品积压、滞销以至亏损二是设备陈旧、产品同构,从而产业升级成本大,结构调整困难弱质工业化的第二个表现,是工业劳动力素质低乡镇工业企业职工基本上来自农村,文化程度不高、工业技能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弱质工业化的第三个表现,是分散化农民办工业,初期创业成本比较低利用生产队仓库、大队部、农民住房,办起了工厂,从而造成了“村村办厂,队队冒烟”的现象,规模型企业少,集约化程度不高20 世纪 90 年代,苏南乡镇企业把发展外向型经济作为第二次“异军突起”的机遇,通过全球购买与自主开发相结合的途径,逐步构筑起高科技产业的高地一些从村办小厂发展起来的集团公司主动同国际大公司的成熟技术、先进技术进行动态合作,使企业走在国际科技前沿,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一些集团公司重视自主开发,填补了某些国内空白以资本经营闻名全国的“江阴板块”,正在迈出国人瞩目的新步伐。
苏南农村工业化对农业产生了什么影响?有人总结为四句话:“发展非农产业,转移农村劳力,集资创造条件,建设现代农业”面对农业徘徊、乡镇工业发展减速等问题,苏南地区从“以工补农”转向“以工建农”,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优化了积累机制,增加对农业的投入;扩大适度规模经营,加快了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同时,由于农本增加,农业比较效益下降,一些兼业农户把承包的土地特别是责任田当作包袱,出现了抛荒或暗抛荒的现象,影响了农业的持续发展苏南不少地区在农业劳动力不足的情况下,允许外地农民异地承包土地,这为苏南农村的土地规模经营注入了新的活力,保证了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苏南农村工业化与城乡工业一体化,有力地推动了苏南经济的快速发展改革开放发来,苏南是我国率先发展的地区之一 1984 年邓小平同志说:“去年我到苏州,苏州地区的工农业年总产值已经接近人均八百美元我了解了苏州的生活水平在苏州,第一是人不往上海、北京跑,恐怕苏南大部分地方的人都不往外地跑,乐于当地的生活⋯⋯这几条就了不起呀!”邓小平赞扬的是苏州地区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快速转变今后,发展乡镇企业仍然是苏南地区加速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变的重要动力。
反映农村工业化道路的“苏南模式”,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还有存在的依据,因而不可能已经到了“历史的终结”历史终结论”的主要论据,是“江苏乡镇企业痛失领先地位”从总量指标来看, 1997 年前江苏农村工业总产值一直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90 年代年均增长达 29%左右由于增速一度回落, 1998 年浙江农村工业产值第一次超过江苏; 1999 年江苏农村工业产值增速开始回升,产值总量又继续保持在全国的领先地位从规模企业来看,江苏农村工业的规模优势相对较强 1999 年,江苏规模以上的农村工业企业创造的增加值是浙江省的 2.8 倍;同年,在全国规模以上农村工业所创的现价产值、工业增加值、销售收入和利税总额中,有 28.9%、 26.4%、28.2%和 24.4%的份额是由江苏农村工业企业创造的,所占比重和份额在全国各省市中遥遥领先这些都是“苏南模式”充满活力的表现苏南模式”在产业结构高级化、企业组织规模化方面,一直领先于“温州模式”如何建立高效所有制结构与社区共有制“苏南模式”近几年受到的责难较多,多数责难是针对这种模式内的产权形式与结构的苏南模式”确实也有弱点,产权形式与结构在市场经济发育过程中逐步暴露出了不适应性。
从规模以上农村工业中私营企业的增加值比重来看, 1999 年江苏为 9.3%,浙江为 19.3%苏南模式”与“温州模式”相比,个私经济相对发展不快,这同“公有制偏好”有关,但也不是简单地用“思想保守”一句话能够概括得了的苏南模式”在形成的初期,主要是建立在社区共有制的基础之上的关于“苏南模式”曾有过多种概括,比较流行的是“三为主、两协调、一共同”在所有制结构上以集体经济为主,在产业结构上以乡镇工业为主,在经济运行机制上以市场调节为主;实现地区性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坚持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分配方式和原则,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走逐步实现社区内农民共同富裕的道路还有一种比较简明的概括,认为“苏南模式”是“由苏、锡、常地区的广大干部群众率先实践的,以集体经济为主体,乡村工业为主导,中心城市为依托,市场调节为主要手段,县、乡政府直接领导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其中,“集体经济”是指多(镇) 、村两级社区共有制这些社区共有制的产生,有着深厚的历史原因苏南地区乡镇企业是在 20 世纪 70 年代兴起的,当时兴办社区成员共同所有的乡镇企业,经济绩效高,社会也容易接受。
尤其在要素和经理市场不具备条件下,“乡办乡有、村办村有”的产权制度与干部主体治理结构,构造了农村干部与能人同集体积累、社会闲散资金相结合的创业机制由于政府担保、社区成员共同承担风险,乡镇企业的决策者往往也有可能敢于大规模融资举债,上一些技术含量高但风险大的项目,一旦成功就能实现超常规发展在冲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初期,“苏南模式”曾内含高效的所有制结构与社区共有制正如有的同志所指出的那样:“在经济转轨和经济短缺同时具备的历史条件下,一部分农村能人依托当地政府,组织辖区内可支配控制的经济资源,创办市场导向的农村集体工业,在政企高度合一的制度框架下,走低资本高负债率的扩张道路,并成功地推进了农村工业化的进程苏南乡镇企业在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出现比较优势弱化的现象这同产权结构有关,但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当时,宏观经济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我国开始进入买方市场阶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首先是“苏南模式”的机制优势减弱乡镇企业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相对灵活的机制,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逐步相对僵化,滋生出一些“二国营”的现象,如干部“负盈不负亏”、职工“能进不能出”、分配“能高不能低”以及一些企业领导家长制的出现,干部职工损公肥私现象日益严重。
二是政府优势丧失乡镇企业原来享受的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