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不良品德的形成原因与矫正措施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19756856 上传时间:2023-11-1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生不良品德的形成原因与矫正措施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学生不良品德的形成原因与矫正措施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学生不良品德的形成原因与矫正措施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学生不良品德的形成原因与矫正措施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学生不良品德的形成原因与矫正措施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学生不良品德的形成原因与矫正措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生不良品德的形成原因与矫正措施(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生不良品德的形成原因与矫正方法许永峰(韶关学院 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广东 韶关 512000 )摘要:对品德不良学生的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又令广大父母和教师头疼的问题,本文从家庭、学校、社会 不良风气和学生本人这些主客观因素分析其品德不良形成的原因,从而给出有针对性的,科学有效的矫正 方法,这对学生本人的健康发展和教育者的教育工作都有着重要意义。关键词:品德;形成原因;矫正品德不良的学生是指经常违反道德准则或犯有较严重道德过错的学生,有的甚至处于犯 罪的边缘或已有轻微犯罪行为。对品德不良学生的教育,不仅对其本人,而且对其所在的班 集体,学校,乃至社会都非常重要。矫正学生的不良品德,既要了解导致

2、其不良品德的主客 观原因,还应采取科学有效的矫正方法,采取符合其心理活动规律和心理特点的教育措施。一、学生不良品德的形成原因分析 青少年学生并不是在真空中成长的,他们有自己的家庭、社区以及本国、本民族的文化 背景。换而言之,他们往往是在一个多元背景中发展、成熟的。青少年受到同伴、家庭及与 之接触的其他成人的影响,受到学校及他们隶属其中的团体的影响,也受到媒体、网络及他 们成长于其中的国家、文化与社区环境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他们是环境和社会影响的产物。 1.家庭方面的原因除了家庭的自然结构、经济状况、父母职业、父母文化程度、家庭偶发事件等因素外, 家长的教育教养态度与方式,父母双方在教养方式与态

3、度上的一致性程度、家庭人际关系、 家庭氛围等,常常是影响或导致青少年学生不良品德与违法犯罪行为的直接原因。不良的家庭环境和教育对学生品行的不良影响主要有:(1) 父母的溺爱、迁就。这很容易养成子女任性、优越感散、依赖等消极的性格特点,以致逐渐发展为 不良的品行。自我中心、自私、专横、懒(2) 父母对子女要求过高,管教过严,又缺乏正确的教育方法和措施。这会使子女感受到在家庭中没有 温暖,因而就容易转向外界寻求友情。这时,他们极易受社会不良影响所诱惑而走上品行不良邪路。(3) 家长在教育方式、方法上的不一致,或单凭个人情绪来处理和教育子女的行为问题。这会使子女养成乖 巧的行为反应,或会造成他们对教

4、育要求无所适从。(4) 家长缺乏表率作用,无视或忽视自己的一言一行所产生的不良后果。这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不良 影响。(5) 家庭成员本身的恶习或家庭结构的剧变,如父母离异、有偷拿或赌博等行为,会使儿童受到腐蚀, 或使儿童心灵受到创伤而引起性格变异,导致品行不良。2. 学校环境和教师的影响 学校是青少年学生除家庭之外对其发展影响最大的正式机构。学校管理混乱、校园氛围 欠佳、学校与家庭及社区之间缺少沟通,则是各种严重道德问题行为得以滋生和“催化剂”。 教师是父母的代理人,也是学生仿效的榜样。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通过自己的 身体力行,通过自己的人格特点以及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影响着学

5、生。例如,一个严格的 教师和一个不严格的教师会提供给学生不同的信息,促使他们形成不同的社会适应策略。3学校方面的原因 学校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观点上的偏颇或方法上的不当,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间接地造成或助长学生的不 良品行。如,有的教师管教不管导,狠抓升学率,忽视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有的教师对学生缺乏感 情,不了解学生,教育工作不深人;有的教师对学生要求过高或过低,教育方法不适当,使学生产生厌烦 反感情绪,教育效果甚微;有的教师不能正确对待品行不良学生的“反复”过程,没有看到他在反复前的进 步,对矫正品行不良问题缺乏信心、恒心和毅力;有的教师对品德不良学生睁一眼闭一眼,发现问题不能 及时与家长等有

6、关方面联系,或一推了之,结果把品行不良学生推向更不好的方向。4.社会原因大众传播媒介 大众传播媒介指的是人们用来沟通信息的各种通讯交往手段,包括广播、电视、书刊、 报纸以及近年来迅速发展的互联网。长期以来,心理学家们一直关注着电视与互联网对青少 年学生道德发展的消极作用,这种消极作用突出表现在色情与暴力的宣扬上。美国心理学家 的数百项研究表明,观看暴力电视或者参与网络暴力游戏的儿童及青少年学生更具有敌意性 和攻击性,长期观看暴力电视或者参与网络暴力游戏会灌输残酷世界观认为世界充满着 暴力,生活于其中的人们主要采取攻击手段来解决人际问题。这也会使一些青少年学生去敏 感化,即他们对暴力行为不易产生

7、情绪不安,更愿意容忍真实生活中的暴力行为。不良社会风气 在不断走向开放、多元的现代社会里,青少年成长的外部环境显得更加复杂。处于社会 转型期的当代中国更是如此。不良社会风气除了涉及各种不良信息的消极影响外,还包括一 些领域的道德失范,诸如诚信缺失、假冒伪劣、坑蒙拐骗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功利主 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消极价值观在社会中的弥漫,都可能成为青少年出现不良道德与违法犯 罪行为的诱因。5.学生品德的主观因素 就主观因素而言,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呈现出心理发展尤其是社会性、自制力等的发展落 后于生理发展的特征。随着青少年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同龄群体意识的不断增强,由各种外 部刺激所引起的各种不良

8、的内在反应,诸如好奇心激发不当,由强制、挑衅等引起的逆反或 自尊心受到伤害,因期望过高,学业不良而遭受挫折,因人际关系不良或交友不慎、团体归 属感丧失而自暴自弃等,都是导致不良品德或违法犯罪的直接原因。在主观上,道德观念模 糊、人生态度和价值观不当、社会认知偏差乃至道德情感缺失、道德意志薄弱、不良行为积 习难改,以及性格上呈现出的自尊心过强、自我中心、好责备、骄横任性等特点,也是青少 年容易产生不良品德或违法犯罪行为的心理原因。二、学生品德不良的主观原因 1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信念 不良品德的形成与学生道德认识上的错误或无知常有密切的联系。有的学生不理解或不能正确理解有 关的道德要求和道德

9、准则,如把违反纪律视为“英雄行为”,把敢打群架等同于勇敢”。有的学生虽知道什 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但这种认识没有转化为指导行为的信念,一旦在富有诱惑力的不良环境影响下,就 可能走上邪路。2意志薄弱 有些品行不良学生在道德认识方面并非无知,他们对是非、善恶的判断是清楚的,甚至也想做好事, 但他们的道德意志薄弱,正确的道德认识不能战胜不合理的个人需要,个人欲求在外界某种诱因的影响下 占了优势,结果作出了违背社会道德规范和侵犯他人或集体利益的行为。3不良行为习惯的作用按社会学习理论的观点,一切品德行为无论好坏,都是受外界强化的结果,都是习得的。个体偶尔产 生的过错行为如受到强化,就会形成不良的行为习

10、惯,固化成为其品德的一部分并因此而产生愉快的情绪 体验。不良行为习惯如不予以根除,任其发展,就必然会导致品行不良。品德不良多发生在青少年期,也并非是青少年心理特点本身造成的,只有当这种特点与失败的教育、 恶劣的环境等社会因素交互作用时,才会导致青少年品德不良行为的发生。4性格上的某些缺陷 性格是一个人在对己、对人、对事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学生已经形成的性格特征 制约着他们的行为。例如,学生身上的执拗、任性、骄傲、自私等消极的性格特点,很容易使他表现出无 视他人和集体的利益,为个人私利而我行我素,甚至做出破坏集体纪律和社会公德的行为。二、学生不良品德行为的矫正 品德不良学生的心理

11、特点有:道德认识上无知,行动盲目;缺乏道德情感,情绪消极多 变;道德意志薄弱;行为习惯不良。矫正学生的不良品德,必须遵循其心理活动规律,在了 解其心理特点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教育措施才会奏效。1. 创设良好的道德环境,消除疑惧心理 品德不良的学生因为经常受到成人、教师的批评、惩罚和同学的歧视,所以对教师和同 学有戒心和敌意,对教师的教育要求有一种对抗性情绪。因此,为了使他们更好地接受教育, 首先必须消除他们的对抗情绪和消极的态度定势。要做到这点,教师应设法改善师生关系和 同学间的关系。教师应真心实意地尊重、关心和爱护这些学生,用爱心感化他们,让他们感 受到教师的诚意,把教师当做知心朋友

12、。教师还应该教育集体正确对待和热情帮助这些学生, 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看到自己在集体中享有的一定地位,明确自己对集体的责任。这 样,他们才会乐于接受教师和集体的教育。1.消除疑惧心理与对立情绪,建立相互信赖的师生关系 品德不良的学生,经常受到成人的指责、批评,他们往往比较心虚、敏感,有戒心, 认为老师轻视自己,厌恶自己,对教师采取沉默、回避或粗暴的态度。作为教师,首先要真 诚地关心他们,亲近他们,尊重他们,给他们以耐心的帮助,做他们的知心朋友,“精诚所 至,金石为开”,使他们体会到教师的善意,相信教师的真心,激起他们重新向上的意向。 同时,进一步耐心地帮助他们分清是非,改变糊涂观念。其次要

13、善于发现和支持他们的正确 行为,点燃他们自尊心的火种,并在集体环境中创造信任和欢迎他们的气氛。2. 了解不良行为的动机 行为总是受某种特定动机所驱使。一种不良行为可能有几种不同的动机,例如,打架行 为,有的是为了报复,有的是为了称“王”称“霸”,有的是受人唆使等等。只有了解真正 的行为动机,才能采取针对性的教育措施。3. 提高道德认识,增强是非感 品德不良学生的是非观念差,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例如,他们把违反纪律看作是“英 雄行为”,把帮助同学作弊视为“友谊”,“够朋友”。因此,要从根本上转变其不良行为, 必须提高他们的道德认识,使其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增强这些学生 辨别是

14、非能力的有效方法是结合实例,分析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让他们从中得到借鉴, 认识到改正自己不良行为的必要性。2.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 学生品德不良,绝大多数是由于是非观念欠缺,辨别能力差,在做出某种不道德行为 时还认为是对的,如逃学、抽烟、喝酒、赌博等。他们认为守纪律是“傻”的,讲礼貌是“酸” 的,论修养是“圈”的;骂得赢是“好汉”,打得赢是“英雄”,进监狱是“光荣”。他们根据自己 的生活实践,认为越敢于逞凶,就越能“戳得住”、“吃得开”。他们的信条是:“软的怕硬的, 硬的怕愣的,愣的怕横的,横的怕不要命的。”完全是亡命徒式的“英雄观”。在情感上失控 就这样一错再错,越滑越远

15、,因此,矫正他们的是非观念,增强是非感,提高辨别对错的能 力,是矫正不良品德的根本措施。4. 抓住时机,促使转化品德不良学生的转变,一般要经过醒悟、反复、巩固、稳定的过程。品德不良的学生如 果出现醒悟,即他们开始意识到行为的严重性和危害性,并有改正错误的意向和愿望时,教 育者应及时抓住这一教育关键时机,给予鼓励与帮助。特别是当他们开始在行动上有改正错 误的表现时,教师的肯定和鼓励会进一步激起他们进步的热情和信心,促使他们朝好的方向 转化。5. 锻炼意志力,巩固良好的行为习惯在不良道德行为矫正初期,外界诱因会使不良行为出现反复。这时教师采取适当措施, 切断外界诱因对不良道德行为学生的影响十分必要

16、。但是,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抗拒诱惑的 能力。因此,当这些学生出现良好表现后,应有控制地让他们与一些诱因接触,以锻炼他们 的意志力,从而进一步巩固良好的行为习惯。3. 锻炼与诱因作斗争的意志力,巩固新的行为习惯 学生的不良品行一方面是由于受到内部错误观念的支配,另一方面也总是由一定的外 部诱因所引起。他们在接受教育时,某些外界诱因还可能引起他们重犯过错。因此,在矫正 不良品德时,首先要改变他们的生活环境,彻底改变曾长期作用于他们身上的种种客观因素, 让他们生活在一个新的环境中,断绝不良的人际交往;其次要加强他们的文化学习,补缺补 差;再次要丰富文娱活动,使他们在健康有益的文化生活中得到熏陶,从而增强抵抗诱惑能 力,通过自身的道德努力来矫正不良品德,并在锻炼意志的过程中形成和巩固新的行为习惯。(二)不良品德矫正的措施 当然,在使用这些方法时,还要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年龄特点,以增强方法的针对 性和有效性,注意多种方法的配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模板/表格 > 财务表格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