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叶点霉综述类

桔****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9.67KB
约4页
文档ID:419541606
叶点霉综述类_第1页
1/4

最早的叶点霉记录是由miura [1]记载的东北地区24种叶点霉,此后邓叔 群戴芳阔(1979)等对国内不同地区的叶点霉亦作描叙在《中国真菌志》 中白金凯(2003)总结了国内有记录的叶点霉278种并详细描叙了其 中143种植物为生真菌是寄生于植物的极、茎、叶等器官组织内部的一种真菌,但 在一般情况下并不会引I起植物体的病害该真菌的生活史的全部阶段或一 定阶段都是在宿主植物的组织或器官内,而宿主植物并不一定会表现出外 在的病症[1][2],它们与宿主植物是互利共生的关系[3]因此,植物内生 真菌的存在和作用长期以来并没有得到科学家们的重视直到1993年,来自于美国蒙大拿州立大学的研究小组 Strobel 从短叶红豆杉中首次分离得到了一种植物内生菌,经实验研究,该菌能合 成一种具有抗肿瘤生物活性的物质——紫杉醇,从而证明了该植物内生菌 具有合成与宿主植物相同或相似的生物活性成分的功能[4]从此,掀起了 一股从药用植物中分离内生菌的热潮,并利用分离得到的内生菌进行发酵, 用以生产重要的天然药物[5]研究表明,植物为生真菌是一个庞大的特殊真菌类群迄今为止已 被发现的维管植物中几乎都有内生菌的存在[6]。

目前,内生真菌的研究涉 及到低等的孢子植物,如海洋藻类[7]、蕨类[8]、苔藓、地衣等,以及某 些高等植物植物内生真菌多数为于囊菌类(Ascomycetes)的腔 菌纲(Loculoasemoycetes)、 盘菌纲(Discomycetes)和核菌纲(Pyrenomycetes),无孢菌群的多种真菌以及少量接合菌、担子菌和半知菌 中常见的青霉属(Penicillium)、镰刀菌属(Fusarium)、链格抱菌属(Alternaria) 等在多种植物中广泛分布的几个属为:叶点霉属(Phyllosticta)、半壳 霉属(Leptostroma)、拟茎点霉属(Phomopsis)、拟隐抱霉属 (Ctyptosporipsis),其宿主有藻类、单本、灌木和针叶树等多个植物类群[9] 通常来说,从一种植物中可以分离出几种乃至上百种为生菌,其中至少 有一种显示宿主特异性宿主环境成为影响植物为生真菌生存和代谢的主 要因素[10],数据显示,热带地区的植物内生真菌的数目和其产生的活性 代谢产物更多于温市[11]大黄叶点霉,是植物大黄地上部分叶片中的一种植物内生真菌药 用植物内生真菌的次级代谢产物被分离鉴定后,证明其代谢产物中含有与 宿主植物相同或功能相似的有效成分[12]——蒽醌类物质。

目前,对于植 物内生真菌菌代谢产物分离鉴定的研究很多,尤其是叶点霉菌属的研究2008年,Wijeratne[13]等从柏科植物侧柏的叶点霉代谢产物中分 离出了倍半萜类衍生物,结构如图1.1所示,并用MTT法对五中衍生物 进行生物活性检测,实验结果显示其中一种衍生物 Tauranin可以诱导 PC-3M和卬1 3T3细胞系凋亡图1.1倍半萜醌类Fig 1.1 Sesquiterpene quinines同年,Kumaran[14]等从枯实叶点霉发酵产物中分离出了 一种具有抗肿瘤活性的物质,经色谱技术的鉴定该物质为紫杉醇;Evidente[15]等从蓟叶点霉中提取出了具有抗癌、抗病毒、抗疲劳的活性物质因此,在大黄叶点霉的发酵产物中也应含有药用大黄中的有效成分[16]——蒽醌类物质[4] Stierle A, Strobel G, Stierle D. Taxol and taxane production by Taxomyces andreanae, an endophytic fungus of Pacific yew [J]. Science, 1993, 260(5105): 214-216.[12]潘景芝.常见药用植物内生菌根真菌 抑菌活性及分子生物学的初步研究[D].吉 林农业大学,2007.[12]王楠,叶点霉发酵液中蒽醌类物质的分 离提取及生物活性的初步研究[D]・吉林大学, 2014.[1] K. Viswanathan, S. N. Ononye, D. L. Wright, et al. Bioorg. Med. Chem. Lett. 2012, 22, 6919[2] Frederick R, Denny WA. J Chem Inf Model 2008, 48 ⑶:629-638.[3] Kamishima T., Kikuchi T. et al. Eur J Org Chem. 2014, 16, 3443-3450.[4] Cao S, Foster C , Brisson M, et al. Bioorg Med Chem ,2005, 13 (4 ) : 999-1003.[1] 张珂,叶点霉属的分类和系统发育研究[D]. 2013.[2] Wicht B. Fungal Diversity. 2011, 51 : 43-61.[3] 邓叔群,中国的真菌[M].科学出版社,1963.[4] 戴芳澜,中国真菌总汇[M].科学出版社,1979.[5] 白金铠,中国真菌志第十五卷球壳孢目[M].科学出版社,2003.[6] 王楠,叶点霉发酵液中蕙醌类物质的分离提取及生物活性的初步 研究[D].吉林大学,2014.[7] Spotts R. phytopathology. 1980, 70 (3) : 252-255.[8] Weidemann G, Boone D, Burdsall Jr H. Mycologia. 1982, 74 : 59-65.[9] Glienke C, Pereira O, Stringari D, et al. [J]. Persoonia-Molecular Phylogeny and Evolution of Fungi. 2011, 26 (1) : 47-56.[10] Miura M. Flora of Manchuria and East Mongolia.[11] Mazzeo G, Santoro E, Andolfi A, et al. [J]. Nat. Prod. 2013, 76, 588-599.[12] Calhoun L A, Findlay J A, Miller J D, et al. [J]. Mycol. Res. 1992, 96, 281-286.[13] Entwistle I D, Howard C, Johnstone RAW. [J]. Phytochemistry 1974, 13, 173-4.[14] Calhoun L A, Findlay J A, Miller J D, et al. [J]. Mycol. Res. 1992, 96, 281-286.[15] Wijeratne E M K, Paranagama P A, Marron M T, et al. [J]. Nat. Prod. 2008, 71, 218-222.[16] Evidente A, Cimmino A, Andolfi A, Vurro M, et al. Tetrahedron2008, 64, 1612-1619.[17] Kumaran R S, Muthumary J, Hur B-K. [J]. Biosci. Bioeng. 2008, 106, 103-106.[18] Stephen J, Danko, Y. Kono, J.et al,Structure and Biological Activity of a Host-Specific Toxin Produced by the Fungal Corn Pathogen Phyllosticta maydist. [J]. Biochemistry 1984, 23, 759-766.。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