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城址与大运河的关系光晓霞扬州申遗办 江苏 扬州225000摘 要 随着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实践工作的逐渐进一步,大运河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工作被提上日程,扬州作为大运河滥觞之地,有着其她运河都市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大运河扬州段除了河道、船闸等水工遗产之外,也有某些非水工类的历史文化遗存,如出名的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扬州城遗迹为弥补这一方面的空白,本文从扬州城址变迁、扬州城址变迁与大运河的关系、扬州城址变迁与大运河联系的价值论述三部分加以论述,力图支撑扬州城址与大运河之间的密切联系核心词 扬州 城址 大运河扬州城始建于春秋末年,吴王夫差为北上伐齐,于开凿沟通长江和淮河的邗沟同步,筑起了一座邗城,即今扬州城的前身而邗沟则成为扬州运河来源,在各朝多有疏通或修筑至隋代文帝为伐陈循邗沟故道开山阳渎,炀帝则使运河开凿贯穿运河的开凿虽重要是出于政治、军事的目的,但它在后来变迁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经济作用,对其流域的都市变迁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扬州是运河流域的重要都市,自汉唐以来逐渐成为江淮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其真正意义上的繁华应是从隋代运河的贯穿开始的一、扬州城址变迁概要扬州是国内历史上相称重要的一座都市,据文献记载,自春秋后期周敬王三十四年吴王夫差筑邗城以来,历战国、汉、六朝、唐、宋以至明,都曾在这里建筑或修缮过城池。
1、吴邗城、楚广陵城、汉广陵城吴邗城的地理位置,今人多从《太平寰宇记》“城在州之西四里蜀冈上”的说法楚怀王槐和汉吴王濞也均有筑成的记载《读史方舆纪要·卷23》云:“广陵城在府城东北,楚旧县《史记·表》(指《六国年表》):“怀王十年城广陵,秦因之二世二年广陵人召平为陈王徇广陵是也汉因之,吴王濞都此又《舆地纪胜》卷37云:“芜城……古为邗沟城也,吴王濞故都,后荒芜,鲍照作芜城赋但是从既有文献、考古资料和近年来专家的考证来看,觉得她们并未别筑新城,而是“就城修址,未更原址1)汉广陵城遗迹航拍图(2)2、东晋和刘宋时期所筑的广陵城东汉末年,战乱频仍,广陵户口大多逃亡,城郭废圯三国时,广陵“先属吴,后属魏,皆议重筑不果”(《雍正府志》)直至东晋太和四年(公元369年)以司马桓领平北将军、徐衮二州刺史,始发州人筑广陵城但桓温所筑的广陵城仍不离吴王濞城的旧址南朝宋武帝刘骏大明二年(公元458年)竟陵王刘诞又发民筑广陵城次年刘诞即据广陵以叛,宋武帝派大将军沈庆之平讨之文献记载了刘诞增筑广陵城的某些状况庆之进逼广陵城,上命为三烽于桑里,克外城举一烽,克内城举两烽”,可见,刘宋时扬州已有小城和外城两重城垣。
但是,从考古遗迹上看,刘诞外城仍应未离汉刘濞城和东晋广陵城的旧址,在此范畴之外,绝无此外的残隍断堑可寻3、唐—清扬州城隋开皇年间,隋文帝将扬州的治所迁置于广陵,从此,扬州开始成为广陵城的专属名城但是,后来隋炀帝如何将广故城改建为江都宫城的详情,在史料中并未留下任何记载唐代后来,随着大一统局面的日趋稳定和经济的逐渐繁华,扬州成为商业货品的重要集散地,与此同步,扬州都市建筑规模也大大扩展唐代扬州在蜀冈上有子城,在蜀冈之下增筑了罗城日本学者安藤更生在上世纪40年代来扬州踏勘调查后,指出唐代扬州罗城范畴为:北以唐子城南城墙为界,并从子城东南角向东延伸直黄金坝一线,形成罗城唯一的一段北墙;从黄金坝南折,经高桥、东关,直至明新城东南角的康山,是为东城墙;西城墙由子城西南角接子城西城墙向南延伸,经双桥直抵潘桥;潘桥与康山两点连线则为罗城南城墙界址3) “八五”期间,社科院考古所、南京博物院以及扬州文化局组织的扬州唐宋城考古勘查中,也证明唐代扬州罗城的四至与安藤更生之说基本相似(4)北宋沈括在《补笔谈》中说:“扬州在唐时最为富盛,旧城南北十五里一百一十步东西七里卅步唐代扬州城唐末五代扬州一带经历了多次大的战乱,扬州城遭到了很大的破坏。
显德五年,后周韩令坤奉命重修扬州,在蜀冈下筑小城其范畴是截唐罗城之东南隅,和宋大城范畴基本相似后来李重进毁之,将城缩小到南北部,“城周十二里”(5),其北墙已在今市区以内北宋时蜀冈上旧城以废弃不用南宋一百五十余年间曾在扬州数度筑城所谓宋三城,最北面先是郭棣就汉唐故城旧址筑了堡砦城,后来贾似道又将东壁线西移到象鼻桥以北一线,是为宝祐城南面是大城,范畴与周小城同,其东、西、南三面与唐罗城的南部一致,北墙在柴河南岸南北两城相隔约二里,中有夹城(夹城在今童家套一带)(6)宋代扬州城元顺帝至正十七年,明太祖命元帅廖亨取扬州,并委任张德林镇守此地虽然张德林修复了部分旧城,嘉靖34年,曾又筑新城但当时明旧城南北长米,东西宽900米,面积1.8平方公里;明新城南北长米,东西宽约1470米,面积约3.74平方公里,只相称于宋大城的一半,与唐代扬州城的规模,已经不可同日而语(7)清朝扬州城延续了明代扬州城的规模、范畴,在此不加赘述清代扬州府志城图二、扬州城址变迁与大运河的关系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航程最长、气势最宏伟的一条人工运河它作为中国经济文化发展的一种重要象征,不仅青史永垂,并且至今仍是中国南北航运的大动脉,继续发挥着航运、水利灌溉等巨大作用,成为千年流淌奔腾的“活文物”。
扬州是古运河的发源地公元前486年,“吴城邗,沟通江淮”吴王夫差在扬州开凿的邗沟,成为运河的起始河段隋场帝大规模全线开凿大运河,就是以扬州为中心,在邗沟的基本上进行南北扩掘和连接的作为唐宋漕运的枢纽和盐运中心,无论是在隋朝,还是在元代以至明清,大运河扬州段均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历史不同步期赋予扬州多样化的运河文化积淀,造就了一座通史式的运河历史博物馆在漫长岁月中,运河河道历经迁徙,扬州城址也随之发生了某些变化这些变化与大运河的密切有关性重要体目前如下几种方面:1、地理关系都市的选址和建设要特别注意城池必须靠水,以临水为原则,目的是解决都市的交通、防护及生产生活的用水问题因而,古代的城池基本上都是选择在水系发达的地方例如战国秦都咸阳城、北魏洛阳城、元明清的北京城等,这些古城址所处的地理位置均有水网就目前江苏发现的古代城址来看,也基本上都在临水的平地或距水较近的山坡上如南京旧城,全城西北面临长江,东城墙紧靠濒玄武湖,水路交通十分便利;镇江旧城,全城北面濒临长江,城西尚有莲河流入长江总之,既然水道的变迁,直接影响一种都市的发展,固然,扬州也不例外它位于长江下游北岸,它的周边,河渠纵横,符合城址选择的条件。
也正是由于扬州城选择了这样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具有了相称丰富的内河水系,才为运河的开凿提供了也许,并随着“哀公九年,吴城邗,沟通江淮”最后变为现实固然,扬州城丰富的水系与河渠资源,不仅促成了大运河开凿,并且在此后的运河发展过程中也起到重要作用例如,广陵城雷塘不仅可以灌溉附近农田,也“可以用它来济运河之水,必要时放塘水入运河,以利航运始终到明末,塘为豪强所占,塘闸拆毁,塘水排干,辟为农田(8)2、经济关系与大运河的兴衰同步,扬州地方经济和扬州城址随之变化隋唐之前,大运河的作用相对比较单一,重要作用就是把南方米粮布帛北运供应王室及其附属官僚机构和驻防军队,因而运河对扬州城经济的推动作用较为有限隋炀帝强征百万民工开凿南北大运河后,由于运河河道的疏通、航线的延伸,大运河的作用趋于强化,除了原有功能继续保持外,开始转向盐运和南北货的转运韩愈《送陆歙州诗序》云:“当今赋出于天下,江南居十九范文澜先生在其所著《中国通史》“唐朝经济”部分写道:扬州是南北交通的枢纽,江淮盐、茶、漕米和轻货,先汇集在这里,然后转运到关中和北方各地扬州有大食、波斯贾人居住,多以买卖珠宝为业,朝廷在广、扬二州特置市舶使,足见扬州也是个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埠。
诗人张祜《纵游淮南》诗,有‘十里长街市井连’句,商业大概比广州更繁盛可知,东南诸道为唐朝后期命脉所系,可取资东南诸道,大多集于扬州而运,南来北往的船只,满载海盐、粮食、丝绸、陶瓷、煤炭,在此停靠转运商贾云集,贸易频繁大运河发展造就的有利形势,促成了彼时扬州经济的空前繁华为了保证漕粮能顺利运达京师,历代王朝都加强对扬州的统治,并不惜巨资和代价对运河进行疏浚、整治,以保证国家命脉——运河的畅通,从而也保证了扬州城作为运河都市的咽喉地位和商业、贸易的繁华然而正是由于扬州城对大运河的依赖,一旦大运河浮现交通运送问题,就会对这座都市带来致命的影响大运河向来水源不丰,常年从黄河引水,但黄河泥沙甚多,对大运河道导致很大的负面影响道光五年(1825年),黄河泛滥,夺淮入海,从黄河至长江一线的运河全被泥沙淤成平地,漕运、盐运被迫中断,江南的粮食不能及时运往京城翌年,运粮船被迫改由海道经黄海、渤海运抵京师运河运送功能的丧失,失去中国南北商品贸易中转站优势的扬州,同步也失去了发展的动力,其经济的衰落就完全不可避免,城址亦呈逐渐缩小之势3、政治、军事关系扬州地处南北水陆交通咽喉要地,特别是全国经济中心南移开始后来,其政治与军事地位更加凸显,为兵家必争之地。
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邗沟,筑邗城,公元前482年,夫差率大军通过邗沟到黄池与诸侯会盟吴建城与开通运河,最初目的是为了依托邗城的地理位置,借邗沟之便到中原争霸囿于扬州的军事位置,历代地方官员都十分注意扬州城的军事防御,以免城池失险元至正十七年(1357)明人攻占扬州,“张德林以旧城虚旷难守,乃截城西南隅,筑而守之9)是为旧城嘉靖年间又“即宋大城东南隅,起旧城东南角 ,徇运河而东,折而北,复折西至旧城东北角约一十里,今称新城……南北水门各一,东南即运河为濠,北筑濠与旧城壕连注于运河《雍正府志》)可见,地方统治者在修筑城池时,都十分注重对城池范畴及其与运河的关系考量,保证形成军事防御屏障,以有效地应对外敌的入侵也有的统治者在军事防御过程中,自知大势将去,不得不运用运河之水御敌唐末,吴王杨行密据江淮,曾运用运河水制止敌人南下,决堰纵水,以至运河变成污泽失去作用,“八州之内,鞠为荒榛,圜幅数百里,人烟断绝10)4、其她关系供水是都市存在的前提城址的选择也要考虑到城河系统在内的都市水系都市由于人口集中,每天都要消耗大量的生活用水此外,都市手工业,如丝绸、织布、造纸等业都要消耗大量的生产用水唐代的扬州罗城重要靠运河供水,运河纵贯全城,不仅航运以便,并且水源丰富。
当时扬州城内的运河,自齐浣开伊娄河把它的流向基本固定下来杜亚于贞元四年(788年)因官河填淤及侨寄衣冠、工商等侵衢造宅,行旅拥滞,又疏浚了运河(11)宝历二年(826年)王播又因扬州官河水浅,从城南阊门西七里港开河,自东屈曲,至禅智寺桥通旧官河(12)运河自南而北过扬子津纵贯罗城到蜀冈下,沿邗沟故道折向东,再横贯罗城到禅智寺,接湾头通扬运河,再折而北去(《广陵通典》)此外,沈括在《梦溪补笔谈》中记载了城内自南而北的两条水道和折而向东的一条水道纵贯南北的两条,据考证,一条直对衙城(即子城,位于蜀冈上)南门、偏宋大城之西,宽约30米,即官河;一条直对衙城东濠,纵贯宋大城南、北两门,宽约15米;东西向的一条紧邻蜀冈,与古邗沟相会东去这三条运河已被考古发掘所证明(13),由于有纵向和横向的运河通过城内,扬州城的供水自然以运河为重要水源明清时期,扬州都市供水发生了主线变革,即由地面水供水改为地下水供水,运河自然被废弃(14)三、扬州城址变迁与大运河联系的价值论述综上所述,扬州这样的运河都市,运河在都市的发展进程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都市的选址、规模以及都市中要素的发展都与运河密不可分1、自吴建城至唐代,扬州城由北部蜀冈地区逐渐向中南部扩展;唐代后来,扬州城转为向运河方向收拢。
通过对吴城邗至明代扬州城的位置、城郭演变的分析,可以看到都市城址的变迁是一种复杂的历史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