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基础》复习资料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19282621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1.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基础》复习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教育学基础》复习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教育学基础》复习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教育学基础》复习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教育学基础》复习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学基础》复习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基础》复习资料(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育学基础复习资料 第一章 教育学基础1、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个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 动。32、教育的三种基本要求: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53、三要素之间的关系:既相互獐,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就可能展开,学习者也不可以得到有效的指导;没有学习者,教育活 动就失去了对象,无的放矢;没有教育影响,教育活动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再好的 教育意图,再好的发展目标也都无法实现。74、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85、论述教育的起

2、源?有四种代表性观点:1)神话起源学:认为教育与其他万事万物一样, 都是由人格化的神所创造的。2)生物起源论:认为教育是物种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人类和动 物共有的本能行为。3)心理起源论:教育最初起源于原始人类的那种具有教育意味的无意 识模仿。3)劳动起源论:劳动创造了人类和社会:劳动过程的复杂性要求通过教育把人类 积累的经验传授给下一代,考古学和人类学研究证明:人类原始时代教育活动已经存在了, 教育是一种永恒的社会现象。10-116、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信息社会的教育。11-127、信息社会教育的主要特征:学校将发生一系变革,教育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全面理解,教育的

3、国际华与教育的本土华趋势都非常明显,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理念成为指导教 育改革的基本理念。13-158、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基本观点: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段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不存在脱离社会影响的教育;教育起源于社会性生产劳动,劳动方式和性质的变 化必须引起教育形式和内容的改变;现代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使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现代 教育与现代化生产劳动的结合不仅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 惟一方法;在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上,教育一方面受它们的制约,另一方 面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反作用于它们,对于促进工业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具有巨大 的作用;马克思

4、列宁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209、当代教育学的状况: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教育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 化;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科学体系;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 关系日益密切;教育学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理论。22-2310、教育学的价值:超越日常教育经验;科学解释教育问题;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24-2511、论述当今教育的发展趋势?答:1)走向国际化,在当今这种各国经济形成了相互依赖, 共生共存,共同发展的趋势下,各国必须实行开放性教育,开展国际间教育合作和交流;实 行人才交叉培养;开设各种程度的国际政治、经贸、

5、文化、外交、经济技术合作、风俗与礼 仪教育课程,加强外国语教育等等,这些都是教育的国际化。总之,当今和未来世界的主流 仍然是和平、合作与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国教育走向国际化,将是不可避免的趋势。 2)世纪是信息社会时代,各种信息系统和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现代社会运转的神经中枢, 计算机极其软件系统走进家庭、学校、教室,各级学校的课程软件将会开发出来,家庭、社 会、学校教育将会通过计算机系统连成网络。3)科学成为主导课程;21 世纪世界竞争将是 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更新速度的竞争,因此科学课程将成为主导课程。4)体现新人文精神: 是指 60年代以来形成的人类生存环境意识和平与民主及人伦道德等等。

6、各国课程内容增加 了环境科学和环境保护,国际文化交流课程、新的道德哲学和伦理教育课程,个性发展与心 理健康教育等课程,在未来的社会这些课程将会开设的更普遍,内容更丰富。第二章 教育功能1、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302、正向功能:是指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313、负向功能:是指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314、显性功能:是依照教育目的,教育在实际运动中所出现的与之相符的结果。315、隐性功能:是伴随显性教育功能所出的非预期的功能。326、教育功能行动:是指可能导致产生一定功能结果的所有教育行动,具体包括教育制度的建

7、立、教育结构的确立、教育目标的设定、教育内容的编制以扩教育手段的选择等。507、教育的个体功能表现:促进个体社会化和促进个体个化。338、个体社会化的具体内容包括:接受一定社会的文化价值与社会规范;使个体追求的目标与社会要求相一致;掌握个人获得社会成员资格和追求目标所必须的技能;学会同身 份和在每一场下自己所外的角色。349、教育在促进个体社会化中的功能表现为: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34-3510、教育在促进个体个体化中的功能表现为: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 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

8、的实现。35-3611、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与个体谋生功能的区别: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着眼于主体人自身 发展的需要,促进人身心和谐完善的发展,是成“人”的教育。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着眼于 社会生产和生活对人的知识技能的要求,是成“才”的教育。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成“人”, 但成“才”是成“人”的必要环节,同时成“人”必须通过成“才”表现出来。3612、当前中小学的教育现状:一是过重的学业负担、惟“智”是举的做法,严重摧残了学 生的身心健康;二是现在学校的管理模式,只能教学生学会顺从,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和创造性的培养。3813、如何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首先要把人看做是做是的,而不是手段;把学生的

9、个 性发展看做教育的惟一出发点和归宿,而不是为了外在的目的迫使学生就范。以人为本的教 育,把人看做具体的、能动的人,尊重他们的人格和生命,以积极的目光期待他们、赏认他 们。3814、教育的社会功能:改善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促进文化的延续和发展;促进经济 的发展;促进政治民主化;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对社会发展的负向 功能。39-4715、教育促进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功能表现:文化传递与保存;教育活化文化;文化选择功 能;文化批判功能;文化交流、融合;文化更新与创造。41-4216、教育的文化选择有两个标准:一是按照统治阶级的需要选择主流文化;二是按照学生 发展的需要选择系统的

10、、科学的、基本的文化。4117、教育促进政治民主化的功能表现:教育传播科学,启迪人的民主观念;教育民主化本 身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组织部分;民主的教育是政治民主化的加速器。4618、教育功能的形成的三个阶段:教育功能取向的确立、教育功能行动的发生和教育功能 结果的产生。4919、我国教育是以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相统一为功能取向,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 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5120、教育功能的释放主要包括两个环节:一是产品的输入,二是产品的利用。5121、在现代社会中,促进人的发展成为教育的本体功能,促进社会的发展成为教育的派生 功能。第三章 教育目的1、教育目的:即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11、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562、德育:即培养人思想道德的教育,是向学生传授一定社会思想准则、行为规范、并使其养成相应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健康 心理品质等方面教育的总称。3、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联系与区别:从二者的联系看,它们在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都含有“为谁培养人”的规定性,都是一定社会各级各类教育在 性质和方面上不得违背的根本指导原则。从二者的区别看,一方面教育方针所含的内容比教 育目的更多些,另一方面教育目的在对人培养的质量规格方面要求较为明确,而教育方针则 在“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

12、教育”方面显得更为突出。564、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质的规定性:一是对教育活动的质的规定性,即教育“为谁培养人”、“为谁服务”。二是对教育对象的质的规定性,规定了教育对象培养的社会倾向, 即要使教育对象成为哪个阶级、哪个社会的人,为哪个阶级、哪个社会服务;规定了培养对 象应有的基本素质,即要使教育对象在哪些方面得到发展,应养成哪些方面的素质等。565、教育目的的功能: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一是对教育社会性质的定向作用;二是对人培养的定向作用;对课程选择及其建设的定向作用);对教育活动的调控功能(一是 通过确定价值的方式来调控;二是通过标准的方式进行调控;三是通过目标的方式进行调 控);对教育活动

13、的评评价功能。59-606、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基本依据;一是社会依据。根据社会关系现实和发展的需要,根据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二是人的依据。61-627、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的基本观点主张:人本位论的价值取向是把人的价值看成高于社会价值,把人作为教育目的的根本所在的思想主张。重视人的价值、个性发展及其需 要,把人的个性发展及需要的满足视为教育的价值所在,认为教育目的根本在于使人的本性、 本能得到自然发展,使其得到满足,主张应根据人的本性发展和自身完善这种“天然的需要” 来选择确立教育目的,按照人的本性和发展的需要来规定教育目的。社会本位价值取向与人 本位价值取向相对应,把满足社会需要视

14、为教育的根本价值。这种观点主认为社会是人们赖 以生存发展的基础,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接着的效果,只能以其社会功能的好坏 来加以衡量,离开社会需要,教育就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主张教育目的不应从人的本 位出发,而应从社会需要出发,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63-658、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一是社会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指导;适应与超越问题,功利价值与人文价值问题,民族性与世界性问 题)。二是人的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问题,人的理性和非理性 问题,科技素质与人文素质问题)。67-759、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

15、根本所在;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注意提高全民族素质;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 各类人才。77-7810、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7811、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学说对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意义:一是为我们科学地认识人的全 面发展提出了新的方法论指导。二是马克思主义所指出的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必须,为社会 主义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7912、德育的基本任务: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使学生成为具有良好社会公德、文明行 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信念,具有 为国这富强和人民富裕而努力奋斗的献身精神;培养学生

16、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使他们形 成科学辩证的思想方法,正确认识世界和人生,在社会生活中追求新知,解决思想,实事求 是,勇于创造;培养学生良好、健康的心理品质,使学生能正确认识自己,讲究心理卫生, 提高心理素质,形成完善人格;培养和发展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能力等。8013、智育:是指向学生传授系统科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和发展学生智力才能的教育活动。 基本任务是:向学生系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为学生各方面发展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培养 训练学生,使其形成基本技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力才能,增强学生各方面能力;培养学 生良好学习品质和热爱科学的精神。8014、体育:是指学生授身体运动及其保健知识,增强他们体质,发展他们身体素质和运动 能力的教育。基本任务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