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道正《高中语文古诗48首及答案》

cn****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57.50KB
约27页
文档ID:419171132
道正《高中语文古诗48首及答案》_第1页
1/27

高中古诗60首田园诗1.归园田居(其三)(五言古体诗)(晋)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局限性惜,但使愿无违[思考与练习] (1)体会第四句“带月荷锄归”中诗人的心情 (2)诗中的“愿”究竟指什么? (3)联系诗人的整体状况,说说你陶渊明亲自参与农业劳动的见解 (4)默写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2.渭川田家(五言古体诗)(唐)王 维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鸲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① [注释]①式微,出自《诗经·式微》:“式微,式微,胡不归?”(意思是:卑微,卑微,怎么不归?) [思考与练习] (1)开头两句“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有什么作用? (2)有人说这首诗“诗中有画”,请作具体分析 (3)这首诗以 作为全诗线索 (4)最后诗人为什么要“怅然吟式微”?前后内容有何联系?3.浣溪沙(词)(宋)苏 轼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①,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商人渴漫②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注释]①缫车:用来抽丝的车②漫:泛,满漫思茶,很想喝茶 [思考与练习] (1)上片侧重在声音的描摹上,共写了 、 、 等三种声音。

其中以描摹 的声音最为新颖 (2)上片写 ,下片写 (3)有人说这首词“笔笔赞美野人,句句是感慨自己”究竟作者有无“感慨自己”? (4)这首词的“奇”历来被人称道联系词所写的题材,说说它“奇”在何处4.鹧鸪天(词)(宋)辛弃疾 石壁虚云积渐高,溪声绕屋几周遭,自从一雨花零落,却爱微风草动摇 呼玉友①,荐溪毛②,殷勤野老苦相邀杖黎忽避行人去,认是翁来却过桥 [注释]①玉友:指宋代人用药酒、糯米做的白醪,后用作美酒的通称②溪毛:一种生长在水里的菜 [思考与练习] (1)“呼玉友,荐溪毛,殷勤野老苦相邀”用了曲折、倒装手法,请还原为散文句式 (2)词末两句句子成分大量省略,请补齐省略的成分翻译为散文语言 (3)说说这首词上下阕所写内容有何不同 (4)末句体现“野老”什么样的心理变化?5.(中吕)朝天曲(曲)(元)张养浩 柳堤,竹溪,日影筛金翠杖藜徐步近钓矶看鸥鹭闲游戏农父渔翁,贪营活计,不知她在图画里对这般景致,坐的,便无酒也令人醉 [思考与练习] (1)前三句描绘了一幅立体的 风景画,为人物的出场提供了活动的 (2)中间六句紧扣“ ”展开描绘。

(3)最后三句“对这般景致,坐的,便无酒也令人醉”是对上面的景物描写的 ,体现了作者对 生活的羡慕向往之情4)全诗采用 手法,把目中所见,心中所感,依次写来友谊送别诗1.别董大(七言绝句)(唐)高 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思考与练习](1)“曛”的意思是 ,“吹雁”的意思是 2)头两句写了什么样的“景”?它起到了什么作用?(3)有人说,后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变哀怨为开朗,改惆怅为振作,化悲观为进取,你觉得对不对?(4)说说你对这首诗成为送别诗中千古绝唱的因素的见解2.送友人出塞① (二首)(七言绝句)(清)吴伟业鱼海②萧条万里霜,西风一哭断人肠劝君休望零支塞③,木叶山头是家乡此去流人路几千,长虹亭外草连天不知黑水西风雪,可有江南问渡船?[注释]①友人因罪流放宁古塔城(在今黑龙江宁安县),辞官归乡不久的诗人,在吴江垂虹亭置酒相送②鱼海:即“捕鱼儿海”,远在塞北内蒙古之境③零支塞:在今河北迁安县西[思考与练习](1)第一首第二句“西风一哭断人肠”中的“哭”字其作用是: 。

2)第一首第三句“劝君休望零支塞”与否合乎情理?为什么?(3)第二首第二句“长虹亭外草连天”是“景语”,请说说它的“情语”4)第二首最后两句“不知黑水西风雪,可有江南问船?”将 和 对比,流露出诗人对友人远出塞外的流徙生涯的 之情3.芙蓉楼送辛渐(七言绝句)(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思考与练习](1)首句“寒雨连江夜入吴”中的“连”和“入”既描写了 的动态和阵势,也暗示了诗人 的情景 (2)作者眼中为什么“楚山”的“孤”的? (3)“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4)自从唐开元宰相姚崇作《冰壶诫》以来,盛唐诗人如王维、崔颢、李白等都曾以“冰壶”自励,推崇 的品格4.虞美人·大光祖席醉中赋长短句①(词)(宋)陈与义 张帆欲去仍搔首,更醉君家酒吟诗日日待春风,及至桃花开后、却匆匆 歌声频为行人咽,记著樽前雪②明朝酒醒大江流,满载一船离恨、向衡洲 [注释]①这首词是在席益饯别宴上所作席益字大光,洛阳人,陈与义的同乡建谈三年(1129),席益离郢州知州任,流寓衡山县(今属湖南),与义避金兵至湖南。

同年腊月,两人相遇于衡山次年元旦后数日,与义即离衡山赴邵阳,有《别大光》诗,别筵上并作此词②“雪”为“雪儿”之省,而“雪儿”又是代指歌妓的雪儿为隋末李密歌姬,善歌舞,得文辞叶(即押)音律而歌,称“雪儿歌”,后用以泛指 [思考与练习] (1)具体分析这首词的写法 (2)首句“张帆欲去仍搔首”(船帆都张挂起来了,人却踟蹰流连,不忍拜别)体现了一种什么心理? (3)这首词上下两片所写内容有何不同? (4)末句“满载一船离恨、向衡洲”化用谁的词句?为什么不说满载一船“离人”,而说满载“离恨”?5.寄黄几复①(七言律诗)(宋)黄庭坚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在能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注释]①此诗作于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其时诗人监德川(今属山东)德平镇黄几复,名介,南昌(属江西)人,与诗人少年交游,此时知四会县(今属广东) [思考与练习] (1)首句“我居北海君南海”,写两人彼此所居之地一“北”一“南”,其用意是 (2)第二联“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上句和下句各用三个意象分别写了什么?你能再举出由名词性意象叠加构成的例子吗? (3)后四句是写诗人自己,还是写朋友黄几复?诗歌是从哪几种方面体现的? (4)说说最后一句“隔溪猿哭瘴溪藤”的作用。

咏史怀古诗1.咏史八首(其六)(五言古体诗)(晋)左 思荆轲饮燕市,酒酣气益震哀歌和渐离,谓若傍无人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高眄邈四海,豪右何足陈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埃尘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注释]荆轲,战国时齐国人喜欢读书击剑她游于燕国,与燕国的狗氍和蔼击筑的高渐离友善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的者后为燕太子丹刺秦王,临别前,作《渡易水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最后,刺秦失败被杀[思考与练习](1)开头四句的意思是: 2)第五、六两句“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从 这一种字可以看出作者对荆轲的评价是 (肯定、否认)的3)“高眄邈四海,豪右何足陈”两句表面上写荆轲的英雄气慨,事实上借荆轲体现作者对 的蔑视4)最后四句“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埃尘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其抒情措施属 抒情,进一步抒发了 2.登金陵凤凰台(七言律诗)(唐)李 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释]“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乃筑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 [思考与练习] (1)首联写凤凰台的传说,旨在阐明 (2)颔联写 ,就“凤去台空”这一层意思进一步发挥意思是: (3)分析第五句用“半落”两个字的妙处 (4)尾联中的“日”、“浮云”各比方什么?联系诗人当时的处境,说说诗中体现的思想感情3.乌衣巷(七言绝句)(唐)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注释]乌衣巷是东晋时期高门士族聚居之地,开国元勋王导和指挥淝水之战的谢安都住在这里 [思考与练习] (1)首句中的“野草花”描绘当年热闹繁华的朱雀桥,现今已经 了 (2)第二句中的“斜”其词性是 词,突出了 的景象开头两句运用的是 手法 (3)第三、四两句写燕子的作用是 (4)这首诗总体上是用 的措施,依次描写诗人去乌衣巷,凭吊古迹所看到的景物,写得十分。

4.赤壁(七言绝句)(唐)杜 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①[注释] ①二乔,即大乔、小乔,东吴两姐妹,大乔嫁与孙策,小乔嫁与周瑜 [思考与练习] (1)开头提到的“戟”在这首诗中起什么作用? (2)第三句由铁戟联想到赤壁大战诗人评论这次战役时,为什么要把“东风”放在首位? (3)后二句从背面写战争的结局,为什么取假想“二乔”的遭遇这一角度? (4)为什么诗人把周瑜赤壁之战胜利的因素归结偶得的东风这一偶尔因素,而非常人所觉得的周瑜才略过人的观点?5.桂枝香(词)(宋)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① 遗曲 [注释]①《玉树后庭花》是南朝亡国之君陈后主所作,历来被觉得是亡国之音 [思考与练习] (1)词的上片写了什么景物?它们有什么作用? (2)第四句“千里澄江似练”是借用 的诗句,原句是 (3)“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化用的是什么典故? (4)最后三句“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用了哪一种诗人的哪一篇作品的诗意?咏物诗1.赠从弟(其二)(五言古体诗)(魏)刘 桢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 ,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思考与练习] (1)第三句、四两句中的“一何”分别体现 和 (2)第五、六两句中的“正”分别体现 和 (3)全诗运用了对比手法突出咏对象请具体阐明 (4)说说这首诗是如何将对象的外部形象和内在精神紧密结合起来加以描摹的。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