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原始文化读书报告

s9****2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51.50KB
约30页
文档ID:419085888
原始文化读书报告_第1页
1/30

[标签:标题]2016原始文化读书报告读《原始文化》有人类学之父称号的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1871年出版了他为这门新兴学科奠基的代表作--《原始文化》从这个书名就可以看出,人类学的问世标志着同西方知识界关注原始人和原始文化的努力已经走向学科建制的方向全书共19章,大致可以划分为8个部分:文化定义及其发展;文化遗留;语言研究;算术;神话;万物有灵观;仪式和仪典;结论泰勒在撰写《原始文化》这本书的过程中主要做了以下4个工作:一是,将“文化”作为研究对象为此,泰勒给“文化”下了一个定义,并且提出了文化发展的2个法则二是,创立了文化研究方法――遗留法三是,对文化的具体形态做了一些相关研究:比如,语言,宗教,神话,算术四是,对具体文化的研究过程中,泰勒发现“宗教观念出现于人类的低级种族之中”,并由此深入下去,提出了“万物有灵论”在下文,我想对以上4个工作的内容做一些简述文章开篇,泰勒看门见山的说明了《原始文化》这本书的主要做的工作,他是这么说的:“文化,或文明――文化现象之间的合乎规律的联系――对证明材料进行分类的方法――文化由于稳定、变化、和遗存而产生的上下承虚的阶段性联系――本书研究的主要论题。

接下来,他给文化下了定义,什么是文化呢?泰勒这样认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说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很明显,泰勒受到了自然科学的影响,他认为,人类社会中各种不同的文化现象,只要能够用普遍适用的原理来研究,就都成为适合于研究人类思想和活动规律的对象紧接着,他强调了民族学领域里的两大原则:一方面,在文明中有如此广泛的共同性,使得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拿一些相同的原因来解释相同的现象;另一方面,文化的各个不同阶段,可以认为是发展或进化的不同阶段,而其中的每一个阶段都是前一个阶段的产物,并对将来的历史进程起着相当大的作用为了把握文化现象的历史联系,泰勒提出关于“文化遗留物”的研究,以此作为解开文化现象演进之谜的一把钥匙,他把许多原始文化现象都归结为遗留物的范畴在那些帮助我们按迹探求实际进程的证据中,有一广泛的事实阶梯我认为可用“遗留”这个术语来表示这些事实仪式,习俗、观点等从一个初级阶段转移到另一个较晚的阶段,它们是初级文化阶段的生动的见证或活的文献这个从生物学借来的科学术语,通俗一点说,就是一种文化保留其形式于新的社会结构之中而失去其原来的实质作用。

在所有的社会里,残存下来的古代的思想和行为模式,都可以作为明了以往文化阶段因素的证据和实例换言之,残存即意味着某一文化要素虽失去其意义和功能,但仍处于现存的文化状态之中,当调查者无法直接了解上一代的文化轨迹时,它可以提供有力的线索泰勒认为:如果能够描述和分析好这些文化残存,很可能把先前的“文化阶段”重建起来在《原始文化》里,泰勒以两章的篇幅给读者重温过去世界不同地区有关迷信、儿童游戏、赌博、古代俗语、儿歌、语法、习俗以至巫术、魔法力、魔法、魔法行为、预兆、预言、预根、梦占卜、占星术、精灵、灵魂升空等等作为文化残存在人类进化史上所蕴含的原始意义泰勒把语言划分为“情感语言和模拟语言”,他说“塔斯马尼亚人和中国人的语言之间,结构上有各种各样的区别,但是,这种区别是次要的,在方法上居首位的则是基本相似,即按习惯用音节分明的声音来表示各种思想的方法相似才是主要的他还认为,语言是低级文化的一种原始产物,经过多年的逐渐修改、发展和选择,多少能够适合现代文明的需要泰勒发现,原始人从经验中获得了数字观念,低级阶段的原始人用手脚和脚趾计算,手指计算表明数字来源于手势计算,五进制、十进制以及二十进制都起源于用手指和脚趾计算。

在《原始文化》中,他认为人类儿童时代的早期智力状态是神话最早的起源,神话的想象力是通过体质各异的人类各处种族流传至今的他阐明万物有灵论是神话产生的思想基础,“对于低级种族来说,太阳、星辰、树林、河流、风和云都是具有人的灵性的生命体,从而导致原始人把一切存在物质都看作是和人或动物相同的东西在泰勒看来,神话并非是语言现象造成的,“神话是它的作者的历史,不是它的主题的历史;它所记录的不是超人的英雄的历史,而是诗化了的民族的历史”泰勒,认为世界各民族在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艺术创作等方面极端相似,原因在于人类具有共同的本质、心理和思维方法以及共同的文化发展道路泰勒首先提出了万物有灵观的学说,认为神话来源于原始人关于灵魂的观念,以及原始人用这种观念来观察整个自然界和社会泰勒认为,日常经验的事实才是神话的基础,他断定:“日常经验的事实变为神话的最初和最主要的原因是对万物有灵的信仰,而这种信仰达到了把自然拟人化的最高点”在对原始宗教仪式的研究中,泰勒把原始宗教的起源归结为“万物有灵”,原始种族宗教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特征是万物有灵论的信仰这种信仰认为人的灵魂是一种稀薄、虚幻的形象,具有气息、薄膜或阴影那样的性质,它构成个体生命和思想的本原,它控制个人意识和意志,触摸不到且不可见,却是强大的物质能力。

原始人的智力并不比文明人退化,相反倒是有着更充分、更生动更有意味的形式他发现,万物有灵观包括两大信条,它们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第一,相信所有生物的灵魂在肉体死亡或消灭后人能继续存在;第二,相信各种神灵可以升格,进入威力强大的诸神行列神灵和人又是相通的,人可能引起神灵的高兴和不悦此外,他还对宗教作出了定义:“把神灵信仰判定为宗教的基本定义”不难看出,宗教的定义建立在”万物有灵”的基础之上在《原始文化》中,泰勒在学术上作出以下的贡献:第一,他第一个给“文化”作出了科学定义,从而为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对象与范围勾勒了基本轮廓;第二,对杂乱无章,彼此矛盾的文化现象进行研究的过程中,首先提出了两大原则第三,借用了实证的研究方法来研究文化现象,这里指的是他擅长用“比较法”对不同的文化现象做对比研究,此外,他还独创了“遗留法”,而以此为发端,在后来的欧洲文化学派中开展了一系列的“文化残存研究”第四,对宗教给与了第一个学术上的定义从《原是文化》这本书,我们大致可以看出,泰勒关注的是文化内部在历史进程中的顺接关系,而不是对文化的本体性关照在后人看来,泰勒的文化研究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在他的叙述中,人们容易误认为,文化的进化是自身的内在动力,但是泰勒又没有能够找到这个动力源。

如果,他能够从文化生成以及进化的外部环境给与关注,那么他的文化研究可能更加全面《原始文化》在人类文化史研究中的重大意义,在书的最后一张里面,泰勒已经有所预见,当然,他并不是在称颂自己这本书有多么大的意义和作用,他是在阐述“把文化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所产生的意义”他说:“原始文化研究的实践结果――对实证科学的影响甚微,对精神、道德、社会和政治哲学德影响――语言――神话学――伦理学和法律――宗教――文化科学德运动影响巨大原始文化研究作为一种进一步探求进步、克服阻碍德方式,在整个文明的进程中是卓有成效的泰勒《原始文化》简介英国著名人类学家爱德华·伯内特·泰勒的《原始文化》被公认是进化学派的经典著作这部著作受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影响,在书中追溯了人类从野蛮状态到文明状态的进化过程,描述了原始人如何运用理性去解释他们尚不能了解的自然和人类事物全书展示了泰勒关于原始生活与现代生活关系的中心思想,即“野蛮和文明作为一种类型的低级和高级阶段是互相联系的”泰勒的进化论可分为蒙昧、野蛮和文明三个阶段每一阶段是前一阶段的产物,又对未来阶段的形成起着巨大的影响作用泰勒通过收集大量资料,分析全世界数百个不同社会的情况,最后得出结论,即人类社会的进化与体质的进化相似,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泰勒的思想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有以下几点:万物有灵论在各种文化现象中,他主要注意的是精神文化,特别是宗教信仰的产生与发展;文化残存说即旧有的文化既可以保留在较新的文化中,同时又是过去的见证;提倡文化科学以丰富的民族志资料,运用文化比较作为研究的基础;统计研究法在民族学的调查上,他是最先主张使用统计方法的,并使这一研究趋向科学的手段《原始文化》中,采用了自然科学的进化论的研究方法和比较研究法,根据大量的现实材料,着重研究了原始社会的精神文化特别是宗教信仰的产生的发展在《原始文化》中,神话论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泰勒正确的说明了深化的本质及其产生时代他首先肯定了神话的一种虚构,而这种虚构又是以现实为基础的他反对把神话当作纯粹的历史,也认为不能只靠推测来解释万物有灵观是泰勒在起《原始文化》中最重要的理论建树泰勒根据大量的民俗学、民族学资料总结出了这一理论他第一次完全根据现实的资料来研究宗教的起源及其历史发展,这使宗教及宗教史的研究向前跨进了一大步《原始文化》中,艺术资料非常丰富,也不泛深刻的见解,即使是在历史的风尘中,也仍然时时闪烁着思想的光芒和理论的光辉,对于现在的学术界不但有历史的认识作用,而且还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语言与文化》读后感从广义上讲,语言本身既是一种文化样式,又是文化的载体罗常培《语言与文化》一书被视为文化语言学或社会语言学的“开山之作”,对文化语言学学科发展有筚路蓝缕之功他的《语言与文化》一书以语词的涵义为切入点,联系人类学与社会学,跨越语言学、民族文化、宗教信仰等领域,丰富了语言研究的内容,开拓了语言研究的新领域,较全面地阐述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这本书虽然篇幅不长,但是资料丰富,角度新颖,见解独特,被认为是中国“文化语言学”的开山之作读完此书,我感觉我对语言与文化相互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的体会作者罗常培,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北京市人,满族历任西北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教授,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北大文科研究所所长1949年后,筹建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并任第任所长,中国科学院社会科学部委员一生从事语言教学和研究,对汉语音韵学和汉语方言研究卓有成绩,被学术界誉为“继往开来”的语言学大师与李方桂和赵元任两位先生一起被称为新中国的第一代语言学家,其治学的广度和深度在语言学领域有着开拓之功全书正文部分只有八章,但每个章节的内容却异常精彩每一章节中,作者都大量举例说明,足以见得作者在语言学领域的广博学识。

第一章为引言引言很短,却揭示出全书的精华所在,即尝试用语词的涵义讨论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引言中,引用美国语言学教授萨皮尔所说:“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并且,语言不能离文化而存在所谓文化就是社会遗传下来的习惯和信仰的总和,由它可以决定我们的生活组织”,并且说明想从语词的含义讨论语言和文化的关系第二到七章讲了“从语词的语源和变迁看过去文化的遗迹”“从造词心理看民族的文化程度”“从借字看文化的接触”第五章为“从地名看民族迁徙的踪迹”“从姓氏和别号看民族来源和宗教信仰”“从亲属称谓看婚姻制度”第八章为总结罗常培先生提出了自己在语言与文化研究中的四点归纳、三个建议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学的两点理由在这一章里面,作者将前面七章中对具体的语言现象和相关的社会文化所作的分析作了理论上的升华,提出了“语言是社会组织的产物,是跟着社会发展的进程而演变的,所以应该看做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和“语言不是孤立的,是和多方面联系的”的重要观点读完这本书,我对语言和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语言是表达和反映思想的工具,是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语言又受到文化的影响,反映着文化语言具有民族性,可以说,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罗常培先生以深厚的音韵学、文字学、训诂学功底,积极吸收现代语言学理论,结合历史学、地理学、社会学、民族学、姓氏学、宗教学、文化学和人类学等众多学科,对语言。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