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急救助民法总则中具体是如何规定的?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18289333 上传时间:2023-12-2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紧急救助民法总则中具体是如何规定的?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紧急救助民法总则中具体是如何规定的?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紧急救助民法总则中具体是如何规定的?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紧急救助民法总则中具体是如何规定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紧急救助民法总则中具体是如何规定的?(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紧急救助民法总则中具体是如何规定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第184条于2017年3月1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这一善意救助者责任豁免规则,被称作“好人法”,其用意是鼓励善意救助伤病的高尚行为。 助人为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有时我们的行为与不作为在法律上也会产生一些非预期的后果,碰瓷等事件的频发,让大部分人的善意望而却步,为此我国在民法总则中做出了专门的规定。紧急救助民法总则中具体是如何规定的呢?接下来小编带大家来了解一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第184条于2017年3月1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

2、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这一善意救助者责任豁免规则,被称作“好人法”,其用意是鼓励善意救助伤病的高尚行为。一、基本释义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第184条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这一善意救助者责任豁免规则,被称作“好人法”,其用意是鼓励善意救助伤病的高尚行为。二、立法背景近年来,我国社会的诚信道德和诚信秩序出现一些问题,引发了较大范围的影响,其中亦有法律不当适用的因素。社会对善意救助者反遭诬陷议论不断,甚至质疑社会道德和法律的引导性。不少学者

3、主张,应当对善意救助者从法律上、制度上给予更全面的保障,为处理这类案件提供理论支持和法律依据,弥合诚信道德和诚信秩序的社会创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灵魂,以法治体现道德观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是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必然要求,也将凝聚起强大价值引导力和精神推动力。三、法律价值这一条文最重要的法律价值,就是保护善意救助者不受民事责任追究。为鼓励公民对不负救助义务的他人实施救助,赋予善意施救者必要的责任豁免权,大大降低善意施救者所要承担的风险,保护好善意施救者。善意施救者的责任豁免须具备以下要件:第一,行为人为善意救助者,即具有救助他人的善意;第二,行为人实施了救

4、助行为,在他人处于危难或困境中时,采取了紧急救助措施;第三,善意救助者的救助行为不当,造成了被救助者的损害。具有上述三个要件,就可以依据本条规定,免除善意救助者的民事责任。这样的法律规定,对于唤醒社会良知,鼓励人们对处于危难和困境中的他人予以救助,端正社会风气,具有重要的价值。这也是该条文的重要价值与意义所在。但该条文可能存在的社会风险也值得引起重视。这就是,当被救助者处于困境或者危难中,特别是在病情危重中,如果不懂医学抢救常识,采取不当救助措施,将会对被救助者造成严重后果。在原来的条文草案中规定重大过失引起的不当损害,要承担赔偿责任,就是要限制善意救助者的这种不当救助行为,在救助中应当量力而行,避免出现损害被救助者这样的后果。对此,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在鼓励善意救助者的基础上,提出更好的防范措施,防范不当危险的发生。综上所述,紧急救助的立法背景与法律价值都体现出鼓励善意救助的行为。紧急救助民法总则的目的之一是用法律指引人们在他人危难、急需帮助时施以援手,向社会传播正能量,大家共同建立和谐社会。如果还有相关疑问,可以咨询网站的在线律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