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18285255 上传时间:2023-08-03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0.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 就不能得到发展。”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与具体实践活动分不开的,重视动手操作,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 生数学能力最有效途径之一。新编小学数学教材的特点之一,是重视直观教学,增加了学生 的实践活动和动手操作内容。为此,动手成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现就如何发 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谈谈我的粗浅认识和体会。一、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造条件在数学教学内容中,很多问题需要学生动脑、动手、动口,调动多种感观,共同参与活 动,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在学习几何形体时,指导学生用铁丝、编织条等材料,围成

2、几种常见的框架形体,让学生用他们的小手去触摸、感知,加深理解,建立丰富的表象,提 高空间的想象力。如用两个圆圈和3 根等长的铁丝制成框架式的形体,展开后经过观察与讨 论,学生思路打开,想象丰富。他们把这个框架式的形体既可看作有底无盖的油桶,又可看 作有底无盖的水桶,还可以看作无底无盖的烟囱,还可以看作是一个与圆柱体等底等高的圆 锥体,学生的想象空间得到充分的扩展,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在教学中尽可能地安排学具操 作,尽可能地让学生动手摆一摆、拼一拼,量一量,在做一做、看一看、想一想的活动中, 亲身体验,理解新知识,从而提高数学能力。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减法”时,23-7 怎么算?教学时,

3、教师首先要求学 生拿出23根小棒(2 捆各10 根,加上3根散开的),试着从里面拿走7 根,想一想该怎么 拿?学生自已会发现从散开的3根中减 7 根不够,通过动手操作学具找到三种不同的摆法: (1)将 2 捆小棒全部打开为20根,与散开的3 根合起来是 23 根,从 23根中直接拿走 7 根,剩下 16 根。(2)从2捆中拿出1捆打开为10根,从10根中直接拿走7 根,剩3根,与剩下的1捆 加3 根合起来是16根。(3)将 2捆中拿出1 捆打开为10 根,再与3 根合起来为13 根,从13 根中拿走7 根剩 6 根,最后与一捆合起来是 16 根。随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再让学生分别将自已拿的过程

4、和结论有序地、完整地口述出来, 然后请全班评议哪种方法比较好。教学时,课堂气氛热烈,学生交流了多种观点,收到了多 向的反馈信息。最后由教师将评议认为比较好的算法示范一遍,讲出算理,推导出两位数减 一位数的具体算法。二、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 在对学生进行动手操作的培养过程中,教师并非无目的地放手让学生去“实践”,而应 该构建合理的培养模式,有目的、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 引导学生从具体的实践操作中抽象出数学概念和结论。1. 构建合理的培养模式例如在教学“圆锥体积公式推导”时,让学生从学具操作袋取出1 个圆柱、3 个不同的 圆锥,并分别将圆锥标上1、2、3,(圆锥1

5、 与圆柱等底、等高,圆锥2 与圆柱等底不等高, 圆锥3与圆柱等高不等底)教师出示以下实验要求:比一比,把每个圆锥的底面、高分别 与圆柱比一比,并在下表中填入“=”或“工”。猜猜看,分别用圆锥1、圆锥2、圆锥3 盛水注入圆柱筒内,几次可以注满。量一量,分别用3个圆锥作为量具向圆柱内注水。(圆 锥筒内水既要盛满,又要一滴不漏地注入圆柱筒内),看看几次注满。(次数填入表中)设计 这样的活动,让学生感知圆锥与圆柱体积关系,发现圆锥的体积公式,并推导出圆锥体积公 式,尤其是“猜一猜”,别具匠心,为学生操作学具增加了动力,这样便形成了“学生积极 参与,师生双向互动”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课堂教学新格局,学生的实

6、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 了培养。在引导学生进行学具操作时,教师不能为了追求教学“效率”而一味要求学生按自 已的演示步骤去模仿,限制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教师应该建立激励机制,提出解决问题的 不同途径和方法,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创造性操作。如教师可以适时地问:还有没有更 好的方法去解决问题?2、注意引导学生从学具操作中抽象出数学结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进行了具体的动手操作之后,教师应该以语言为中介帮助学生将形 象思维抽象为数学知识,再应用于实际,形成能力。如果就停留在动手操作阶段,学生很难 做到“理解”,谈不上掌握和应用,也无从谈动手能力的提高。例如教师经常让学生说说动 手操作的过程,看似简单,其实

7、是一种思维向另一种思维转化的过程。又如教学“9+2=11” 盒子里有 9 个球,盒子外有 2 个球,求共有多少个球?教师引导学生摆开小球:从 2 个球中 拿出 1 个球放到盒子里,凑成10 个。通过实践,学生一看就知道共有11个,但这还是直观 感知阶段,教师再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图式表象并使其外化。教师提出:通过摆弄小球,知 道9加2 等于11,那么在算式上如何计算?让学生概括出“凑十法”口算方法。二、促使学生动手能力的形成 在利用学具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时,教师应根据学具的不同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形 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从而充分发挥学具的作用。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 让学生利用

8、学具品成一个三角形模型,一个四边形模型,然后轻轻拉动这两个模型,通过感 知体验,学生便认识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样学生能过看一看、摸一摸、拉一拉等手段对 实物进行感知体验,直接获取概念的表象认识。又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师 则要求学生两人为一小组,用学具制作一个长方体模型和一个正方体模型。学生在制作过程 中一定会遇到不少问题,而这些问题正是由长方体和正方体具有的特征所造成的。因而在观 察自制模型讨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时,学生借助形象思维很容易找出结论。而在学习了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图形”认识后,教师又按排学生利用这些图形的学具进行拼图 游戏。学生的积极性特别高,非常认真地拼,最后拼成了各种不同的图案,如房子、机器人、 小动物等。在游戏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了学生的审美价值,更促进了学 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总之,培养小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现代素质教育的发展需要。培养的效果如何,关键 在于教师的有意识地引导,有步骤地组织。我们一定要注意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