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教案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18283613 上传时间:2022-12-2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荷塘月色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荷塘月色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荷塘月色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荷塘月色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荷塘月色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荷塘月色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荷塘月色教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荷塘月色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理清全文结构,直接抒情的语句的内涵及在文中的作用。(二)体会散文的语言美对生活化语言的巧妙艺术加工。(三)认识“通感”的修辞方法,体会本文中“通感”所产生的艺术效果。让学生提挈每个自然段的内容(用语要简明、准确),然后进行归纳。二、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课文对朱自清这个名字。我们并不陌生了,他的散文春、背影,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关于他的生平经历,大家在初中已经了解了,在这里我就不介绍了。今天,学习他的写景抒情代表作品荷塘月色。(板书课题)(二)相关介绍“荷塘月色”,它由两个名词自然组合构成的,不是偏正短语,而是并列短语。“荷塘”是月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上的

2、月色,课题巧妙地点明了本文写作内容的季节、时间、地点、景物。简练的文字表达了丰富的信息。(三)课文解读1、听范读,一边听一边体会作者优美的语言。2、听完范读之后,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作者所描写的景物优美,语言清新而自然。A、下面,大家给每段作上序号。考虑下每段写了什么内容明确:第1段独游荷塘的时候、地点和缘由。(心境:”颇不宁静”)去荷塘 第2段通往荷塘的小路。第3段行在小路时的感受。(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 第4段月色下的荷塘。观荷塘 第5段荷塘上的月色。 第6段荷塘四周的景物。(在月下观察、感受到的) 第79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第10段 在思乡与遐想中蹁回家门。 B、根据各段的内容,找

3、出作者夜游荷塘的行踪。明确:家小路荷塘荷塘四周江南旧俗、回家作者的行踪是本文的线索,是条明线。在课文中还有一条暗线,那就是作者的情感变化。大家再找出每段中作者直接抒情的句子,看看作者的情感是如何变化的。明确:第一段: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第三段: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便觉是一个自由的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第六段: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第七段: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第八段: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分析:“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不加掩饰地显出作者内心有苦闷,心绪烦乱。这也正是夜深人静游荷塘的缘由。作者为何会有这样的心情?

4、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当时正是大革命失败之际,许多进步的知识分子一度在黑暗中徘徊。朱自清先生也深恶这黑暗的社会现实,但又一时难于解脱自我,为了排遣胸中的苦闷,作者在一个静寂的月夜独自徘徊在“日日走过的荷塘”上。文章开篇的第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便向我们点明了作者此次夜游荷塘的动因既不是闲情雅致,也非心血来潮。也就是说,作者是带着一定心情来漫游荷塘的。“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像今晚上,.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感慨自己平日身不由己,现在暂得自由,流露出对黑暗环境的不满但又感到孤独寂寞的心情。“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5、“且”字表明逃离现实,暂得解脱的心态,透露出一丝的喜悦。 “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但”字笔锋陡转,说明蝉蛙如此“热闹”也不能感染作者,依然难以摆脱绵绵的愁绪,照应了文眼“颇不宁静”。 “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梁元帝的采莲赋描绘了一个热闹欢快的境界,让人置身于江南的盛况之中,作者也想乘着想象的翅膀,飞离痛苦的现实世界,去感受有趣的事。“可惜”一词告诉我们作者又从热闹的采莲盛况中返回了灰色的现实,无奈之情溢于言表。“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江南是作者的故乡,毕业后作者又曾经在江南的一些地方任教,写下过不少赞美江南的文章。到了清华之后,常流露出思乡之情,“今

6、晚”游荷塘,意在摆脱“不宁静”的心情,但难以摆脱,想借故乡摆脱现实的重压,但这同样是不可能的。由此,我们不难把握作者感情的脉博;在现实中(心里颇不宁静)的作者无法排遣心中的苦闷,因而要寻找感情的寄托。作者才夜游荷塘,去寻找宁静。小路幽辟、寂寞、阴森,但今晚有淡淡的月光,所以会有我的心灵独白;用“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引出月下荷塘、荷上月色的描绘,在自然环境的美丽中作者找到了宁静,但这是暂时的宁静,作者感到“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所以会想到江南,在“惦记”江南的心情中作者回到家门,又回到了现实,心中的烦恼依旧。所以,作者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心里颇不宁静”哀愁喜悦哀愁惦着江南更添苦

7、闷家门,回到现实,仍不宁静。下面四句诗,哪一句最符合作者写荷塘月色一文的动机和心情? 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消愁愁更愁。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 剪不断,理还乱,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C、从写景状物的角度上看,第46段显然是文章的主体内容,应归为一部分。第710段由现实写及想象中古时候的旧俗,结束全篇。这样看来,全文确实应划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3段)写“观荷缘起”(情)第二部分(第46段)写“荷塘月色”(景)第三部分(第710段)写“景中人”(情)3、古人曾说过“以情写景意境生,无情写景意境亡。”作家所描写的一切景物,无不渲染着他自己的感情,

8、他的所思所想给他眼中的景物蒙上了色彩,他的所见所感又左右了他的情绪。情与景是合一的。许多景点在文人笔下传颂,游客慕名前来,却发现不过尔尔。其实不是文人在骗人,而是那样的美景只活在文人的心中。我们欣赏一篇美文,不是真在看风景,而是欣赏那种浸透了文人情思意趣、物我交融的美丽世界。世界上最伟大,最丰富的正是人的心灵,这是历来写作中不言自明的道理。在46这三段文字中,作者用心观察,用心体验,抓住景物的特征,通过大胆的想象,丰富的联想,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给我们精心地描写了荷塘月色的美妙景象,抒写了游荷塘时暂得超脱的喜悦之情。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三段。A、请一位同学为大家朗读第四段,大家在听朗读时找出作者

9、写了哪几种景物,景物各自具有怎样的特点。这段写了哪些景物?-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景物的?清找出这些句子。荷叶:“弥望”满眼,充满视野,“田田”形容荷叶相连的样子,这两个词说明荷叶多;“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荷叶。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两者不仅相似,而且写出其动态美;“层层”说明 荷叶是有层次的,高低不同,错综相间。因为荷叶的稠密和错综相间,所以首先引起注意的是荷叶,而荷叶看过了,在层层的叶子中间,才见到了零星地点缀着的白花。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袅娜”写出荷花的饱满盛开状,“羞

10、涩”写荷花含苞待放。这两个词本是用来描写女子娇美姿态、羞涩神情的,现在用来写荷花,赋予物以生命力和感情。这是拟人写法。接着连用三个比喻,描绘了在月光映衬下的荷花。“如一粒粒的明珠”“明珠”就是宝珠,宝珠是圆的,在有光的时候能发出柔和的光来,而荷花在月光的照射下,能反村月光,就给作者荷花像明珠的感觉,这个比喻写出了荷花的晶莹剔透;“星星”星星在夜空是一闪一闪的,忽明忽暗,而荷花是点缀在叶子间的,风起时,荷叶摇摆,荷花被遮住了,风停的时候,荷花也就重新出现了,作者将荷花比作星星也就写出了荷花忽隐忽现的情景;“如出浴的美人”美人是美丽的,作者将荷花比作美人,说明荷花是美的,而且是出浴的美人,这就形象

11、的写出了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到这里,荷叶,荷花都是静态的,荷塘难道是这样一直平静的吗?“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一阵微风,送来了缕缕清香。看看作者怎样写这清香吧。 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等,作者把“清香”说成是“歌声”实际是把嗅觉中换成听觉,使人产生了对香味的另一种具体形象的感受,变换了欣赏角度,造成了感觉的转移。这种感觉互通的修辞方法我们称之为“通感”,即把一种可感的形象转化为另一种可感的形象的。如钱钟书围城:

12、“方鸿渐看唐小姐不笑的时候,脸上还依恋着笑意,象音乐停止后袅袅空中的余音。许多女人会笑得这样甜,但他们的笑容只是面部肌肉的柔软操。”微风送来了清香,也使得叶子与花有了一丝颤动,也就是“荷波”下面我们看看作者是如何描写这荷波的。荷波:“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出微风过处荷叶、荷花颤动的情状,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 流水:“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作者把所见与想象结合起来,流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 “脉脉”流水,“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情传意,

13、这里用来写流水,说明了流水的静。 弥望 田田(多) 板书设计 荷叶 高:亭亭,舞女的裙 (美)层层 (层次) 静态(月下) 零星 点缀(少)荷 塘 荷花 袅娜 羞涩(姿态) 明珠 星星 美人(晶莹剔透,忽隐忽现,纯洁) 荷香 缕缕 歌声(隐约细微) 动态荷波 闪电(快),凝碧(色) 流水 脉脉(深情) 静态本段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手法,动静结合地描绘了月下荷塘的美景,让人回味无穷。B、第五段段写荷塘上的月色,“月色”就是“月光”。 月光本是无形之物,难以用语言将它具体的描绘出来。古人云:“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如果景物难以从正面来写,可以

14、运用衬托的方法,通过侧面景物来写。在这一段中,作者就运用了这种方法来写荷塘上的月色的。 提问:找出正面描写月色的句子。 明确:第一、四句和末句。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虽然是满月,天上也别有风味。” “塘中的月色年并不均匀,名曲。”“泻”,为何用“泻”不用“照”?用“照”过于俗套,毫无新意;“泻”照应“月光如流水一般”中的“流水”这个喻体,本来“泻”这个字给人以力量和动感,如“一泻千里”表明水流大,速度快。但“泻”前面有个状语“静静”来限制,这样句写出月光有形无声的特点,显得月光的轻柔,不是“飞流直下”式照下来。“酣睡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也就是说月光给人以朦胧、柔和的感觉。 “酣眠”比喻朗照,“小睡”比喻淡淡的云遮住了满月的意境。这种朦胧柔和的恬淡正合作者此时的心境,所以说“恰是到了好处”。“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的名曲”是总写光与影的。运用了比喻和通感(视觉与听觉的互换, 月光与影的形象,用“名曲”的旋律来形容,表明光和影的和谐,与小提琴演奏的名曲一样的悠扬、优美、烘托出一种温馨、幽雅的氛围)。作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