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路径及策略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17956027 上传时间:2022-09-24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路径及策略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路径及策略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路径及策略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路径及策略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路径及策略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路径及策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路径及策略(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路径及策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推进“四化同 步”、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党的十九大 报告中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战略决策。这是加快 农业农村现代化、提升亿万农民获得感和幸福感、巩固党在 农村的执政基础和实现中华文明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首先,乡村振兴是厚植中华文明根基、发展现代文明的需要。 中国是农业大国,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是人类历史发展进 程中农业文明时代的巅峰,有别于欧洲游牧文化的中华文 明,正是建筑在这种发达的农业文明基础之上。在工业文明 诞生之前,农业在国民经济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相当长时期

2、中,以渔樵耕读、“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 而食”1为代表的中华农耕文明,始终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其创造出来的国民财富占世界总财富的三分之一。2聚族而 居、精耕细作的农耕文明所体现的哲学精髓,孕育的勤劳勇 敢、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应时取宜、守则慎独 天人合一、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培 养的爱国主义、团结统一、独立自主、爱好和平、自强不息、 集体至上、尊老爱幼、邻里相帮等核心价值理念,与高度发 达的现代文明所崇尚的爱国、创新、和谐、环保、低碳的文 化理念不谋而合。农耕文明的地域多样性、民族多元性、历 史传承性和乡土民间性,赋予了中华文化绵延不断、长盛不 衰的

3、基因和厚重感。不仅如此,中国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发 展出高水平的农业与手工业,成为全世界的生产中心。丝绸 之路不仅为世界输送了精美华贵又实用的商品,还将整个欧 亚大陆(包括北非)联系了起来,对人类文明的交流发展起 到了大动脉作用,中国作为这一动脉系统中的心脏持续了两 千年之久。农耕文明所造就的中国富足与繁荣,成为那个时 代众多航海家和探险家寻找到达东方的发财致富航路,从而 最终造成地理大发现的最初原动力。因此,农耕文明所蕴含 的精华思想和文化品格十分优秀,是中华现代文明的根基, 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未来。其次,乡村振兴是实现城乡、区域和人的均衡发展的必要条件。蕴育在农耕文明基础之上的中国发展到今天

4、,经历了现代化的洗礼,分享着工业文明、信息文明带来的红利,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 社会主要矛盾已经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 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 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现代化的红利、 改革开放的成果,并没有真正惠及到广大农村和农民,占人 口以及地域面积绝大多数的农村,存在着明显的“不充分”。 城市和广大农村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成为现代化进程中的一 个巨大的“短板”。中国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开始现代化建设的,既缺资金又 缺技术,再加上西方发达国家的封锁,工业化、城市化所需 要的一切资金、技术都需要自己筹集

5、。因此,为了实现工业 化和城市化,长期以来我国实施城乡二元政策,通过农产品 价格剪刀差的暗税、直接对农业农民征收农业税的明税、低 价征收农村土地进行房地产开发、抽取农村剩余资金和优秀 的农村人力资源进入城市等方式,牺牲农业保工业,牺牲农 村保城市,完成工业化、城市化所需的资本积累和人力资本, 推动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3同时,社会保障体系和 公费医疗制度,也长期只在城市中实行,农村和农民完全被 排除在外。这种对农村、农民只取不予的重城市轻农村的偏 斜政策的实施,对于在一穷二白基础上推进现代工业体系的 建立和城市化,虽然有其必要性,但中国农民和农村为此付 出的代价惨重。特别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

6、展,这种剥夺农村、 农民的政策被固化,没有随着时代的变化而调整。尽管与之 前相比,改革开放政策使农村与城市之间要素流动的藩篱被 逐步拆除,但要素流动在收益驱动的作用下,几乎是由农村 向城市单向的,造成本来就捉襟见肘的农村要素存量濒临枯 竭,出现大面积的乡村凋敝景况,从而造成了严重的城乡二 元结构。一直到 2001 年国家才开始反哺农业和农民,2006 年全部免除农业明税。中国大多数发达的城市集中在东部沿 海,因此农村要素流动又有明显的自西向东的特征。人们习 惯用夜晚的灯光亮度来判断一个国家的经济繁荣状况,在我 国的夜晚灯光图景上,灯光亮点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而大 面积的中西部地区的城市灯光是零

7、星分布的,西部的许多农 村地区一到夜晚就一片漆黑。这是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和城 乡发展不平衡的一个佐证。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绝 大多数,如此之众的农村与农民不能生活在发展带来的繁荣 之下,农民即便进入城市也仅仅成为城市底层,这体现了身 份不同的人群之间的发展不平衡。不管是区域发展的不平 衡、城乡发展的不平衡,还是群体之间发展的不平衡,都不 符合以人为核心的工业化、城市化的目标。在这些不平衡当 中,农村与农民发展落后,是导致不平衡的首要因素。因此 必须振兴乡村,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初衷,才能确 保城乡一体,区域收敛,群体同乐,实现中国发展的全面性。 再次,乡村振兴是推动新型城市化、实现

8、中国经济可持续发 展的需要。中国的新型城市化被西方学者称为 21世纪影响 世界文明进程的大事,也是中国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状态 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的动力和引擎。但是,传统的城市化, 基本上是以城市为中心,通过扩城建楼,被动地吸纳农村人 口进城上楼来实现的,是通过一种资源消耗的外生动力来实 现的。尽管这种方式在城市化初期能够通过吸纳农村剩余劳 动力促进经济增长,但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后呈现出“钟摆 式”的流动特征,“户籍在农村,工作在城市,身份是农民, 职业是工人”。农民工大多数并没有真正扎下根,离“居民 身份的城市化,生活方式的市民化,从事职业的非农化”还 很远。因此,只有通过乡村的振兴,将城

9、市和乡村的生产、 生活、生态空间布局统筹考虑和安排,实现城乡生产空间集 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按照以人 为中心的理念,把城乡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的美丽家园。在全国兴起的特色小镇建设,就是结合新型城 市化和振兴乡村两大战略的探索性实践。特色小镇强化尊重 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等理念,将环境容量和综合承载 能力作为确定发展定位和规模的基本依据,以自然为美,把 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乡村,让小镇在山水中,山水在小镇中, 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精明增长”、集约发展的 内生化道路,打破传统的二元体制带来的弊端,既振兴了乡 村,使农民在乡村就能够变成市民,过上与城

10、市居民相同甚 至更好的生活。同时,通过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和产业 开发,有效解决大量的人员就业,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增 长,走出一条更贴近现实的中国特色城镇化之路。最后,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国充分发展的必由之路。随着现代 化的发展,城市分工越来越细,人们的工作变得越来越专业 化,每个人在各自的精细分工范围内生活,技能越来越单一, 与大自然的接触,甚至与周边的人的接触都越来越少,像马 克思所说的,专业化分工造就了畸形化的工人。虽然我们分 享着专业化分工带来的效率红利,但同时因为过分的专业化 少了许多技能和情趣,人类的体力和脑力分离越来越严重。 实际上,人不仅是物质的人,还是精神的人,人是需要全面

11、的、实现体力与智力的充分、自由、和谐发展。中国农村普 遍出现的凋敝现象,使得广大的农村居民虽然仍以最原始的 方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地努力为生计奔波,却无法满足 物质上的小康,精神上仍然处在贫瘠的荒原,无法享受到现 代化带来的城市文明;同时,城市人前往农村贴近自然的去 路也因此受阻,依旧过着千篇一律的、枯燥的、缺少个性的 城市生活,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多彩的今天,精神世界却依 旧找不到归属。孕育几千年的乡村文化,乡土气息,是人类 精神极好的养分,缺少乡土文明的滋养,是一件极其遗憾的 事情。因此,乡村振兴不仅是中国城乡平衡发展的要求,也 是城乡居民充分发展的需要。乡村振兴了,城乡互动活跃起 来,不

12、但提高了工作效率,还提高了社会整合效率,使城市 人在闲暇时忘却辛苦,到乡村去呼吸新鲜空气,欣赏美丽的 花草,发现快乐的田间野趣,寻找先祖农耕文化的气息,享 受悠然自得、令人流连忘返的高品质生活。因此,乡村振兴 让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增添精神慰 藉,带来全面充分的发展。因此,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不仅是经济发 展的需要,也是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转型的需要,更是由城 市偏斜到城乡融合,实现中国社会平衡发展、充分发展的需 要。乡村振兴是一种新思维,它将唤起乡村精神的回归、互 联网时代的新型农耕文化的复兴。一句话,乡村振兴是实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新时代乡村振兴

13、战略实施的路径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民生活富裕、农 村和谐美丽,从根本上解决新时代“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 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在农村的具体落实。但是,要使乡 村振兴达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 活富裕的要求,到 2020 年基本形成乡村振兴的制度框架和 政策体系,到2035 年取得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的决定 性进展,到2050 年乡村全面振兴,全面实现农业强、农村 美、农民富,就需要从产业发展、生态环境、精神文明、社 会治理、农民生活等各个方面入手,按照经济建设、社会建 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内 在要求,寻找有效的路径。通过

14、深化农村体制机制创新和改革来实现乡村振兴。改革创 新是乡村振兴的引擎和动力源。深化乡村改革,增加以完善 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的制度性供给,激活主 体、要素和市场的活力,提升农村的市场化程度,重点是提 高“土地”这一农村最重要、最基本的生产要素的市场活力, 形成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的市场格局,放活经 营权,使土地成为农村、农民最活跃、回报丰厚的要素,有 效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壮大乡村集体经济。有恒产者有 恒心。党的十九大报告在强调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 不变的基础上,明确提出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 年,这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土地承包者和经营者的预期,给 他们吃了长

15、效定心丸,有效避免了经营者在土地上竭泽而渔 的短期行为,增强了他们保护土地资源、增加资本投入的信 心。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来实现乡村振兴。当 今时代已经进入工业革命 4.0,大数据、互联网+等广泛融入 人们的生产生活。实现乡村振兴,就需要将这些现代科学技 术手段和农业有机结合起来,将现代生物技术、基因技术、 信息技术、耕作技术、喷灌技术等注入到农业生产的每一个 环节,构建起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产业体系、经营体系,延 长产业链,融入供应链,提升价值链。同时引入现代企业制 度,组建各类形式的农业企业,发展农业证券、保险,扶持 高科技农业企业到国内外、境内外上市融资。深化农业供给 侧结构

16、性改革,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 合发展,减少低效和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农业供 给质量和效率,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真正使中 国经济发展由数量型迈向质量型,由农业大国转变为农业强国。4注入先进文化活化乡村精气神建设现代乡村文明实现乡村 振兴。文化是乡村振兴之魂,山川秀美的乡村注入先进文化 才能显现出精气神,没有文化的乡村注定会死气沉沉。因此, 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 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 化和创新性发展,让传统的单纯的对乡村文化输血向文化造 血转变,使中华文化中的和谐、孝道、五伦等在乡村中展现 出时代风采,寻回乡村文化基因,重构乡村的伦理秩序和文 化生态,使中华民族传统优秀美德重新归附到乡村之体上, 回归到广大乡民的生活当中。另一方面,政府通过加大对乡 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投入,建设乡村图书馆、博物馆、艺 术馆、体育馆、文化活动室等,活跃乡民的文化生活。“魂” 与“根”相对接,乡土的温度得到延续,乡民心中沉寂已久 的信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