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地面沉降防治规划

pu****.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51.83KB
约26页
文档ID:417908626
地面沉降防治规划_第1页
1/26

温州市地面沉降防治规划(2006—2010年)(温州市人民政府 二OO八年二月)、八 > A冃U 言地面沉降是指由于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地壳表层松散土层压缩并导 致地面标高降低的地质现象温州市地面沉降主要由过量开采地下水所引发近年来温州市滨海平原已多处产生地面沉降尤其是永强平原近10年来地 下水开采强度不断增大,水位急剧下降,诱发了较严重的地面沉降,至2005年, 大于50毫米的地面沉降区面积约17.2平方公里,沉降中心沉降速率达30毫米/ 年地面沉降成灾缓,影响持久,损失大,不易治理,具有不可逆性、累进性和 范围广的特点地面沉降给温州市滨海平原的防洪排涝、土地利用、城市建设、 航道交通等方面造成了一定的危害目前温州市滨海平原地面沉降还在进一步发 展,危害在进一步扩大,地面沉降防治形势较严峻为达到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有效控制和防范地面沉降,改善生态环境, 促进温州市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浙江省地 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地面沉降防治工作的意见》、 《浙江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6—2010)》、《浙江省地面沉降防治“十一五” 规划编制技术大纲》以及《温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等有关法规、规划和文件,编制《温州市地面沉降防治规划(2006—2010年)》 (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范围:鹿城区、瓯海区、龙湾区、乐清市、瑞安市、平阳县和苍南 县等县(市、区)平原区,面积约1526.3平方公里《规划》基准年:2005年《规划》期限:2006-2010年一、地面沉降与防治现状(一)自然地理与社会经济概况温州市位于浙江省东南部,东临东海,南与福建省宁德地区接壤,西及西北 分别与丽水、台州二市相邻规划区位于温州市东南沿海,鹿城、瓯海、龙湾三 区及瑞安市、乐清市、平阳县、苍南县平原区陆地海岸线长355公里规划区 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溪流大都由西向东注入东海东部滨海平原区地势平坦、 河网纵横,海拔一般2-6米(黄海高程,下同)主要岛屿有七都、灵昆两个 河口岛规划区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在1113 — 2566毫米之间,多年平均 降雨量1818毫米春夏之交有梅雨,7 — 9月间有热带气旋瓯江口历史最高潮 位6.10米,最低潮位T.61米,最大潮差6.98米规划区主要水系有瓯江、飞云江、鳌江等,均系山溪性河流,独流入海除 鳌江干流水质整体污染严重,为劣V类水外,其它水系干流水质较好,为II〜III 类水;平原河网以V〜劣V类水为主规划区周边大、中型水库有11座(珊溪水库为大型),总蓄水量为88254 万立方米。

其中作为供水水源地的有珊溪水库、桥墩水库、吴家园水库、赵山渡 水库、林溪水库、泽雅水库、淡溪水库、白石水库等8座,供水总库容86815 万立方米规划区人均拥有地表水资源量为1619立方米,市区人均拥有水资源 量为1121立方米,苍南县人均拥有水资源量为1587立方米,均位于国际公认用 水紧张红色警戒线(1700立方米/人)以下市区及各县(市)城关所在地饮 用水水源水质总体情况较为理想,各项评价指标均符合标准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596.353亿元,人均生产总值21335元,城市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51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845元2005年全市财政 总收入达到204.9亿元二) 水文地质特征规划区第四纪地层厚度变化大山麓沟谷区厚度3 — 10米,向滨海平原递增, 平原区一般厚度为80 — 150米,沉积厚度最大为永强平原,最厚达175.37米规划区主要发育第1、11孔隙承压含水组,第I孔隙承压含水组分布面积比 第II孔隙承压含水组要大其中第I孔隙承压含水组厚度10 — 50米,由上、下 两层组成,上层顶板埋深15 — 93米,下层顶板埋深50 — 105米;第II孔隙承压 含水组厚度5 — 58米,顶板埋深76—132米。

含水组单井涌水量800 — 2500立方米/日,局部达到或超过5000立方米/ 日受海侵等影响,含水层水质有咸有淡规划区浅部堆积有厚20 — 80米的软土层,为海相沉积,沉积时间短,含水 量高,未完成固结,属欠固结〜正常固结土层,具塑性变形特征,是产生地面沉 降的主要压缩层三) 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滨海平原区主要开采第1、11层孔隙承压含水层地下水,2005年总开采量 为2538.05万立方米其中温瑞平原的孔隙承压水开采时间最长、开采量最大1、温瑞平原温瑞平原地下水开采始于五、六十年代,主要作为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水源 2005年开采量达2433.74万立方米龙湾区的永强平原和鹿城区的上戍、仰义 等乡镇为集中开采区,永中、永兴、海滨、沙城、海城、上戍、仰义等七个乡镇 开采量约占市区总开采量的96.6%,其中永强平原开采量为1922.50万立方米; 瑞安市的开采井主要沿温瑞塘河居民密集点呈带状分布开采随着开采量逐年增加,水位急速下降永强平原已形成区域水位降落漏斗, 漏斗中心位置位于永中水厂,2005年该中心水位为-41.62米,-40米水位闭合 圈面积为6.84平方公里,-20米水位闭合圈面积为98.1平方公里。

2、平苍平原平阳县八十年代开始取用深层孔隙承压水,2005年平阳县深层孔隙承压水 开采主要集中于县城北部的宋桥、郑楼及宋埠等3个镇和县城南部的鳌江镇,现 仅余十余眼深井仍在使用,年开采量为50万立方米左右苍南县七十年代开始取用深层孔隙承压水,2005年苍南县深层地下水开采 主要集中于龙港镇和藻溪镇等地,年开采量为54.31万立方米1993年于龙港 镇初步形成了地下水位降落漏斗,漏斗中心水位埋深16.23米,2005年漏斗中 心水位埋深达40米以上另在舥艚镇一带也形成了次级水位降落漏斗,漏斗中 心水位埋深超过25米四)地面沉降现状规划区地面沉降主要发生于龙湾区永强、苍南县龙港、乐清市天成、鹿城区 上戍和瑞安市汀田等地,以龙湾区永强平原地面沉降最为严重1、 永强平原地面沉降至2005年,永强平原大于50毫米的地面沉降区北至陡门、东达南荡、南抵 水潭、西到山前一带,面积约17.2平方公里呈北东向分布有四个地面沉降中 心,沉降中心累计沉降量分别为238毫米、191毫米、150毫米和186毫米,2004 -2005年沉降速率在10-25毫米/年之间,永中一带地面沉降的速率达30毫 米/年沉降速率10-30毫米/年的面积约15平方公里,大于30毫米/年的呈 点状分布。

2、 平苍平原地面沉降平苍平原地面沉降主要发生于苍南县的龙港镇和平阳县的鳌江镇、钱仓镇一 带,目前地面沉降累计沉降量为31-126毫米,沉降速率为10-20毫米/年, 最大约25毫米/年3、 乐清市天成地面沉降主要分布于天成乡中南部一带,现已造成万桥2号井井管抬升约0.8米、埠 头村超过160亩的农田因水浸无法耕种等4、鹿城区上戍地面沉降上戍平原的下岸村地下水开采中心房屋局部开裂,东侧山前一带的不均匀沉 降已造成2 — 10厘米的沉降差,个别地方更大五) 地面沉降发展趋势近几年来,随着地表替代水源的解决,规划区城镇地下水开采初步得到控制 但由于广大的平原河网及部分主干河段的污染严重,环境治理、供水工程的滞后, 农村居民需要清洁的饮用水源,地下水仍将是平原区广大乡村尚难替代的生活用 水水源,局部地区地下水开采量将不断增长如果地下水开采量得不到有效控制, 规划区地面沉降,尤其是永强平原地面沉降的范围将逐步扩大、累计沉降量将逐 渐加大建成楠溪江供水工程、珊溪水库向平苍供水工程,推进平阳顺溪水利枢纽工 程等建设,将新增供水能力2亿立方米,基本满足到2010年的用水需求随着 替代水源的解决和城乡供水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地表供水能力不断增强,深层地 下水开采井按计划实施封井,深层地下水开采量不断减少,地下水位逐步回升, 地面沉降速率将逐步减缓。

温州将建设成为国际性轻工城及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工业、商贸、金融、港 口、旅游城市,实施“一港三城”发展战略,加快从“滨江城市”向“滨海城市” 的发展步伐随着城市的发展,滨海平原将成为重点开发区域,城市开发力度进 一步加大,未来铁路、高速公路、海涂围垦、大型港口码头等一系列重大区域性 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有可能引发工程性地面沉降应予注意六) 地面沉降危害及经济损失地面沉降造成地面高程降低,对城市建设、航道交通、港口整治等带来严重 危害,地面沉降还加剧洪涝灾害,尤其是台汛或伴随风暴潮时,灾情将更加严重由于地面沉降的影响,永强一带海塘沉降更加严重,沉降量更大;随着地面 沉降的进一步加剧,将降低海塘的高度,造成海塘防潮能力下降目前地面沉降 严重地区均位于经济发达的城区或城市规划区内,如温州市龙湾城区这些地区 因地面沉降造成高程损失,在城市建设时需大量土石回填,加大了工程建设成本地面沉降在规划区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主要表现在洪水淹没面积和排涝 费用增加,以及农田损毁和渍化导致农业减产等;水利工程的防洪和排涝效益已 逐步被地面沉降所抵消;市区防汛和排水设施的损毁与改造;城市建设及其他各 类建设用地回填土方增加的经济损失等。

据对永强平原安全高程损失造成的经济损失初步估算,地面沉降造成的直接 经济损失达1.2亿元,间接损失则更大七)地面沉降防治工作现状1、 管理制度得到加强温州市地面沉降已引起省、市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 先后出台了与地面沉降有关的《浙江省水资源管理条例》、《浙江省地质灾害防 治管理办法》(省政府第104号令)、《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水利厅关 于划定甬台温地区地下水禁采区限采区意见的通知》(浙政办函[2005]3号)、《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地面沉降防治工作的意见》(浙政发[2006]30号) 等一系列法规和文件根据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精神,实行建设项目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近几年水行政主管部门不断加强对温州市地下水资源 开发利用的管理,实施了新凿深井审批和深层地下水按计划开采和限采制度2、 基础地质调查工作有所加强近年来完成了《温州北半幅、乐清市北半 幅、碧莲镇幅、枫林幅区域地质调查》、《温州市南半幅、乐清县南半幅、梧埏 镇幅城市地质综合调查》、《温州市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沿海主要城市水资 源及地质环境评价》和《温州市城市地质调查》等报告,对规划区进行了系统的 环境地质调查评价工作,对永强平原地面沉降进行了重点调查和研究,初步查明 了永强平原地面沉降现状及危害、造成的损失等,为地面沉降机理分析、预测与 防治奠定了基础。

3、 地面沉降监测网络初步建立规划区地下水开采量监测始于二十世纪八 十年代初,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初步形成以城市和水源地为中心,温瑞平原为 重点的地下水动态监测网现有水位监测点25个,水质监测点13个,水量监测 点33个,水温监测点7个;2003年7月开始开展永强平原地面沉降监测网络的 建设,共建有GPS —级点7个,二级点26个,地面沉降监测网络初步建成4、 逐步开展地下水禁限采根据省政府相关文件,温州市人民政府对规划 区深层地下水逐步实施禁限采,出台了《温州市区地下水限采控制目标方案》, 明确划定鹿城、龙湾、瓯海三区24个乡(镇、街道)为深层地下水资源限采区 针对深层地下水开采井,制定了封井工作计划温州市在地面沉降防治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地表水 环境治理、替代水源建设和城乡供水一体化进程滞后,造成局部地区地下水禁限 采难度加大;二是对地面沉降危害认识不够,对地面沉降造成的损失缺乏全面评 估;三是地下水动态监测网络不够完善,尤其是地面沉降监测网络仅限于永强平 原,控制面积与精度明显不够,监测信息。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