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S版语文上学期诗词阅读理解知识点巩固练习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17782945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语文S版语文上学期诗词阅读理解知识点巩固练习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五年级语文S版语文上学期诗词阅读理解知识点巩固练习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五年级语文S版语文上学期诗词阅读理解知识点巩固练习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五年级语文S版语文上学期诗词阅读理解知识点巩固练习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五年级语文S版语文上学期诗词阅读理解知识点巩固练习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五年级语文S版语文上学期诗词阅读理解知识点巩固练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语文S版语文上学期诗词阅读理解知识点巩固练习(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五年级语文S版语文上学期诗词阅读理解知识点巩固练习班级:_ 姓名:_ 时间:_1. 古诗阅读。逢入京使唐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1写离乡之远的词是:_2写思乡之悲的词是:_3家人最挂怀的讯息是:_2. 理解诗句,体会情感。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1“暖风”一语双关,既指_,又指_。2“游人”指的是_。3“_”一句是直斥南宋当局忘了国恨家仇,把临时苟安的杭州简直当作了故都汴州。辛辣讽刺南宋王朝贪图安逸、屈膝求和、不思收复失地的史实。3. 阅读理解。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

2、无赖,溪头卧剥莲蓬。1本文中描写清新优美的田园风光的诗句是_,描写一家人活动的具体诗句是_。 ( )A.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小儿)溪头卧剥莲蓬B.醉里吴音相媚好;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C.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小儿)溪头卧剥莲蓬2清平乐村居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 )A.表达了作者喜爱田园生活的思想感情。B.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渴望百姓安居乐业的情感。C.抒发了作者安宁平静的心情。3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词的题目。B.词牌名是词的格式的名

3、称,这些格式称为词谱,同时也是曲调名。C.词牌通常有固定的词的平仄。D.词牌名只有“清平乐”一种。4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辛弃疾是婉约派的代表词人(_)(2)清平乐村居是一首描写战争题材的著名词作。(_)5“无赖“一般情况下“无赖”是指_,在清平乐村居中是_。 ( )A.蛮不讲理,游手好闲;老夫妇是对小儿的爱称,化贬为褒,表达了对小儿特别喜欢的情感。B.蛮不讲理,游手好闲;老夫妇对小儿的称呼,表达了对小儿的一种厌恶之情。C.蛮不讲理,游手好闲;小儿的名字,也说明了小儿的性格特点。4. 对比阅读两首古诗,回答问题。村晚(宋)雷震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

4、信口吹。牧童(唐)吕岩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1这两首诗都描写了_的形象。2对村晚这首诗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A.诗歌抒发了作者热爱山村自然风光,对闲适自在、无忧无虑的生活状态的喜爱之情。B.一、二句描写“池塘”“落日”等静景,三、四句描写“牧童信口吹笛”的动景,由远及近,景物层次分明,构成一幅美丽的田园风光图。C.“短笛无腔信口吹”表现了作者对乡村儿童因为生活艰辛不得不从事劳动,不能接受教育的感慨和惋惜。3与“笛弄晚风三四声”使用了相同的修辞方法的诗句是( )A.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B.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C.草树知春不久归,

5、百般红紫斗芳菲。4“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表现了牧童_、_的生活。5请你展开想象,写一写村晚的前两句诗描绘的画面。_6描写儿童的古诗名句有很多,请你根据自己的积累,再写出一例。_5.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1)这首诗的作者是代诗人。这首诗是描绘的,表达了诗人之情。(2)解释下面的字词。知时节:_潜:_俱:_(3)诗中哪两句直接写出了诗人认为这场春雨是“好雨”?_(4)解释诗中画线的句子,并说说划线的“潜”字用得好在哪儿。_6. 古诗阅读。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_,_。_,_。1默

6、写古诗2解释下列词语。解:_ 供:_傍:_ 阴:_3诗中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_。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天的景象。B.这首诗前两句描写了男耕女织,昼夜忙碌,一派繁忙的景象。C.这是一首送别诗。D.“供”是多音字,在本诗中读音是“gng”。5诗的后两句表现了农村儿童的_。7. 阅读理解。暮江吟(唐)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1给下面的汉字注音。吟(_)瑟(_)2理解下列词语。铺:_ 瑟瑟:_可怜:_ 真珠:_3说说“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的意思。_4诗的前两句诗写的是_,其中“铺”字用得非常好,好在_。后

7、两句诗通过对景物“_”“_”的描写,抒发了作者_之情。8. 课外阅读。鸟鸣涧唐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1诗人用_、_、_几个景物衬托出春天的幽静,诗中静态描写的诗句是_。2结合诗句意思,展开想象,说说这首诗写了怎样的景象。_9. 课内阅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_,_。_,_。_,_。_,_。1默写诗句,并写出作者及朝代。2解释词语。之:_宦游人:_若:_歧路:_3诗中最能表现诗人开阔胸襟,豪放胸怀的句子是:_10. 课外古诗阅读。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注释)玉笛:精美的笛子。折柳:即折杨柳笛曲。1朗读第二句诗

8、,你认为最应该重读的是哪一个字或词,为什么?()A.我认为最应该重读的是“洛城”。“洛城”代指家乡,体现出作者感触之深,思乡之切。B.我认为最应该重读的是“满”字。“满”是遍布的意思,这是作者主观感觉的夸张,体现出作者的感触之深,思乡之切。C.我认为最应该重读的是“散”字。仿佛整个洛阳城都能听到曲声,体现出作者的感触之深,思乡之切。2本诗的关键词是()。A.玉笛B.春风C.折柳D.此夜3“此夜曲中闻折柳”中的“闻折柳”是什么意思?_4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暗飞声”的“暗”字,包含了不知此笛为何人所吹、从何处而来的意思,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B.第二句着意

9、渲染笛声。“满”字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C.此诗着重在以诗人的感情变化来表现吹笛人技艺的高超,烘托玉笛声的艺术魅力。D.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诗人闻笛后的孤寂心情和思乡之切。11. 读古诗词,完成练习。塞下曲卢纶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1从题材上说,这首诗是()。A.田园诗B.边塞诗C.送别诗2第二句单于夜遁逃描写的事件是_。3根据古诗意思,你觉得下面哪幅图做这首诗的配图最合适?写出原因。(_)_A. B.4试着分析最后一句“大雪满弓刀”的表达效果。_12. 课外古诗阅读。塞上听吹笛高适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注释):戍(sh)楼:军营城楼。 梅花何处落:是将曲调梅花落拆用。1前两句诗描绘了怎样的气氛?( )A.和平宁静B.悲伤凄凉C.欢快热烈D.紧张激烈2对诗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第一、二句用雪净牧马月明等营造了一种边塞诗中不多见的和平宁谧的气氛。B.第三句是将梅花落三字拆用,嵌入何处二字,意思是何处吹奏梅花落。C.第三、四句妙在将梅花落拆用,构成梅花开满关山的实景,让人看到落梅的花瓣洒满关山的奇异景象。D.本诗构思巧妙,言辞婉转,情思含蓄,意境深远,是唐人边塞诗的上品。3诗歌最后两句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_4诗人通过写听吹笛,描写出了塞上一幅怎样的景象?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