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下学期第十一次模考语文试题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17778305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28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下学期第十一次模考语文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三下学期第十一次模考语文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三下学期第十一次模考语文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三下学期第十一次模考语文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三下学期第十一次模考语文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下学期第十一次模考语文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下学期第十一次模考语文试题(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三下学期第十一次模考语文试题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选择题 (共3题;共6分)1. (2分) 下列选项中,划线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 经过两轮激战,广州恒大队以总比分8:1淘汰了日本柏太阳神队,成为首支进入亚冠联赛决赛的中国球队,数万球迷无不额手称庆 , 天河体育场成了红色的海洋。B . 郭敬明的长篇小说小时代受到年轻人的热烈追捧,而专业评论者对此却褒贬不一:有人认为作者用词精妙,锦心绣口;有人则认为作品情感虚假,无病呻吟。C . “苹果”公司9月份发布了最新的手机操作系统ios7,对原有的的操作方式进行了大幅度调整,这预示了“苹果”将会改头换面 , 与乔布斯时代的风格有

2、所不同。D . 叙利亚反对派称政府军21日在首都大马士革郊区使用化学武器,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叙政府断然否认,指责反对派蓄意制造谎言,双方僵持不下,局势如箭在弦。2. (2分) (2017高三上牡丹江月考) 填入下面这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那时的江南,_。“江南路,云水铺,出门进门一把橹。”那样的江南,四季的清风中都裹挟着雨的清凉;还有那_ , 吴侬软语的甜糯,春茗佳酿的醇香A . 每一个角落都弥漫着花的芬芳和草的清香粉墙黛瓦的素淡B . 每一个角落都弥漫着花的芬芳和草的清香素淡的粉墙黛瓦C . 花的芬芳和草的清香弥漫在每一个角落

3、粉墙黛瓦的素淡D . 花的芬芳和草的清香弥漫在每一个角落素淡的粉墙黛瓦3. (2分)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 诚信教育已成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迫在眉睫,它不仅体现了公民的基本道德素质,而且关系到国家的整体形象。B . 李局长在新学期工作动员会上特别强调,思想政治课要改革,要结合实际,讲求实效,应该把政治常识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结合起来。C . 最近一些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商品价格上涨较快,部分地区和行业出现了经营者串通涨价、哄抬价格和变相提价,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D . 经典是什么?经典作品就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二、 现代

4、文阅读 (共3题;共36分)4. (6分) (2017高二下湖北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各题。中国古代小说对现当代小说的影响最为典型地表现在“故事新编”这一小说创作形式上。“故事新编”指从20世纪20年代以来直至目前都盛行不衰的一种小说艺术创作手法:即通过对中国远古神话、历史故事、民间传说或古代小说的改写来创作具有明显的现代意识的新小说,这一方式已成为传统题材和现代手法融汇的重要表现之一。“故事新编”这一术语作为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之书名,是鲁迅对这本小说集创作方法的一个理论概括。但如果要追根溯源,仅从创作方法的角度说开创者并非鲁迅。周作人认为“故事新编”的小说创作方法古已有之,其中最独

5、特的乃清初拟话本小说集豆棚闲话,他把故事新编跟这部拟话本小说集相提并论,显然是看到了二者之间在创作手法上极为相似,但就小说的思想价值和现代意义而言,两者则绝不可同日而语。故事新编的铸剑这一篇,完全据魏晋志怪故事“三王冢”改编而成,如果追溯其本国传统,则可以上接宋元话本、“三言”、“二拍”中那些改编自文言小说或历史故事的篇目,但是就其在细节、情节方面的创造性增饰与主题上的极大深入、极具现代意识而言,则已经远过于宋元明之紧紧依傍于原作之拘谨撰作,从这个层面上说,“故事新编”的现代意义比其创作手法本身更为重要。到20世纪30年代初,或许是受周氏兄弟译介的日本小说与鲁迅本人创作之影响,也可能出于其他原

6、因,当时的青年作家施蛰存与沈从文几乎是同时进行了一系列“故事新编”式的小说创作尝试。施蛰存的此类代表作石秀是对水浒传中石秀故事的“翻案”式改写,以当时作者所信奉的弗洛伊德的理论来重新表现人物的深层心理与行为动机,表现人的欲望与道德、信仰及伦理之间的激烈冲突。石秀一文在水浒传原有情节框架之中大量插入石秀对于潘巧云复杂的心理活动以及这种心理所造成的行为方式的细致描写,跟原有故事情节结合得天衣无缝,让原本单一的人物形象变得更为复杂、真实、有深度。这要部分归功于原作所创造的故事情境及其注重行动描写而极少心理描写的特点,为作家留下了展开心理分析的空间,也为其施展创作才能与创作理念提供了一试身手的绝妙舞台

7、。若以对古代小说进行“新编”的“新”之程度而论,王小波要算是所有作家中走得最远的了。他从1982年开始这方面的尝试,“故事新编”的原型全部来自唐人小说。其中夜行记的原始故事为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卷九的韦生夜行遇盗侠故事,其他各篇的原型均为唐代小说名篇,为一般人所熟知。据称王小波写这些小说可能受到鲁迅故事新编的启发,因此在写法上有些类似,二者的幽默感也有相通之处。但王小波对这些唐代小说的改写其实跟鲁迅等人的做法很不相同,已经远离“新编”而近乎“戏说”了,往往只取原作的人物关系与一点情节片段加以大肆发挥,古今并出,时空错杂,想象荒诞奇诡,风格幽默诙谐,颇有点无厘头、后现代的做派。(摘编自李鹏飞论中国

8、古代小说对现当代小说的影响) (1) 根据文意,判断下列选项中的作品不属于“故事新编”的一项是( )A . 汪曾祺发表了一组以“聊斋新义”为总题的小说,改编自蒲松龄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其中蛐蛐出自促织。B . “嫦娥奔月”本是一个感人肺腑的浪漫而又凄美的爱情故事,但在鲁迅笔下的故事新编中,奔月却颠倒了人们的传统观念。C . 高阳(1922-1992)的小说风尘三侠改编自虬髯客传,结尾处写到虬髯客从海外归来,辅佐李靖击败突厥。D . 关汉卿取材东汉“东海孝妇”的故事,创作杂剧窦娥冤,成功塑造了“窦娥”这个元代被压迫的悲剧主人公形象。(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9、 青年施蛰存与沈从文有可能是受周氏兄弟译介的日本小说与鲁迅本人创作的影响,进行了“故事新编”式的小说创作尝试。B . 弗洛伊德的理论是通过表现人物的深层心理与行为动机,来表现人的欲望与道德、信仰及伦理之间的激烈冲突。C . 水浒传中原本单一的人物形象石秀,在施蛰存的“故事新编”式小说石秀中变得更为复杂、真实、有深度。D . 王小波“故事新编”的原型全部来自唐人小说,如夜行记的原始故事为段成式酉阳杂俎中的韦生夜行遇盗侠故事。(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铸剑一文在细节、情节、主题和现代意识上,比宋元明拘谨于原作的撰作远远胜出,是一部典型的故事新编代表作品。B . 水浒

10、传创造的故事情境及其注重行动描写而极少心理描写的特点,使石秀一文中插入的心理活动和细致描写能跟原有故事情节完美结合。C . 在所有作家中,王小波对古代小说进行“新编”的程度最深,往往只取原作的人物关系与一点情节片段来创作,已经远离“新编”而近乎“戏说”。D . 王小波的“故事新编”和鲁迅的故事新编在幽默感方面有相通之处,但王小波“故事新编”幽默诙谐的风格有无厘头、后现代的做派。5. (12分) (2017柳州模拟)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在作品中不朽纪念李伯安先生孟会祥李伯安先生的画,使我从十几年前看到的第一眼起,就被震撼。这种震撼,并没有因时间的流逝而消减。2014年5月2日,我收到好友黄

11、天奇先生的短信,他说,这一天是伯安先生逝世十六周年纪念日。我的心一揪,一种郁结不散的压抑感攫紧了我。李伯安先生是河南洛阳人,生于1944年,是20世纪末一位漠视功名、不求闻达、默默耕耘于国画人物之苑的艺术赤子。他广采博纳,融汇中西,大大地丰富了国画人物艺术语言的表现力。他痴情于北方老农,画风老辣而雄放。李伯安讷于言辞,平生不惯世路。也许,正因为如此,他的精神和才华才全部集中于艺术。他执意西行,义无反顾地画,先受知于东瀛人西部基夫。西部基夫死后,又受知于作家兼画家冯骥才。李伯安什么也不需要,只欣慰于得到鼓励,便有豪情万丈的创作激情。作为黄河之子,从1988年起,他就将目光转向黄河,用人物画来表现

12、黄河的精神。他起初的设想是画一幅黄河自源头至入海口的长卷,然而一旦动手,方知工程过于巨大,遂将表现内容缩至仅画河源一段。他先后三次奔赴黄河之源,去探寻藏民生活的奥秘和风情。十年艰辛,几易其稿,终于基本完成了这幅高1.9米、长122米的长卷。由于画中的藏民生活在黄河之源,而黄河又发源于巴颜喀拉山,因此该画定名为走出巴颜喀拉。全画描绘了266个神态各异的藏族人物,分“圣山之灵”、“开光大典”、“朝圣”、“哈达”、“玛尼堆”、“劳作”、“歇息”、“藏戏”、“赛马”、“天路”等十个部分。精彩绝伦的画面,犹如一曲曲气势恢宏的高原生命赞歌。一组组苍茫凝重的艺术形象和浩然大气的节奏安排,寄寓了大河东流去的万

13、古豪情,彪扬了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并能够自豪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黄河文明。高昂的立意,恢宏的气象,精湛的刻画,独具个性的艺术语言,使走出巴颜喀拉当之无愧地跻登中国人物画经典之列。李伯安走出巴颜喀拉的杰出之处,一为大,一为新。通常,中国艺术长于短章,缺少宏大叙事;长于闲逸轻灵,短于深厚壮丽。走出巴颜喀拉深厚的人文背景是黄河与五十六个民族吾土吾民的历史与精神。李伯安借助对藏族人物的刻画,唤醒了人们久已尘封的宗教般的情愫,庄严而又肃穆。建立在素描基础上的准确造型,与刻符、岩画、雕塑、舞蹈等原始艺术融会贯通,三代秦汉的民族血气,顿还旧观。其人物面部表情的处理细腻精到,而衣着、场景又大笔渲染,整个画

14、面工细到极致,又写意到极致,似有笔有墨,又似无笔无墨,中西交汇,法度全新,现代美术的瑰丽,在此呈现。毫不夸张地说,如此史诗般的作品,李伯安之前没有,李伯安身后至今没有。有的评论家把李伯安的走出巴颜喀拉与蒋兆和的流民图相提并论,良有以也。1998年5月2日,李伯安猝然倒在这幅长卷之前。像红楼梦伟大的残缺一样,走出巴颜喀拉的第十部分只是草稿。为了心中的艺术,李伯安把自己完完全全融进了巴颜喀拉那漫天皆白寥廓无垠的圣境 想李伯安先生一生郁郁,乐荣有限,而天地不仁,偏偏不假其年!在世之时,魂牵梦萦的是画;撒手之际,恋恋不舍的也是画。他将灵魂熔铸于画中,升华于画中,他也在作品中不朽!冯骥才这样评价他:“在

15、中国画令人肃然起敬的高度上,站着一个巨人。今天的人更多是认定他的艺术成就,而将来的人一定会更加看重他的历史功绩。因为只有后世之人,才能感受到这种深远而永恒的震撼。”(选自名人传记2014年第09期)【相关链接】李伯安,郑州艺术学院美术系毕业,曾任小学教师、工厂美工,1975年后在河南人民出版社、黄河文艺出版社、河南美术出版社任编辑。擅长人物画。李伯安生前很低调。长期从事美术编辑工作。就连数次到青藏采风,还是向单位请了长假的。为人实在,不献媚附势,从不把所谓权威机构当作晋身之阶,从不把精力消耗在炒作、包装上,没有办过自己的画展,没有出过自己的画册。(1)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本文的主标题是“在作品中不朽”。作者所谓的“不朽”,既是指李伯安的高洁品质不朽,也是指李伯安崇高的艺术追求和伟大的艺术成就、历史功绩不朽。B . 第一段,作者叙述了自己的两次心灵波澜:一是初看李伯安画时的“震撼”,一是接到朋友关于李伯安逝世纪念日的短信时的“压抑”。前后对比,突显李伯安对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