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批评史笔记整理名词资料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17479977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文学批评史笔记整理名词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中国文学批评史笔记整理名词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中国文学批评史笔记整理名词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中国文学批评史笔记整理名词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中国文学批评史笔记整理名词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文学批评史笔记整理名词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文学批评史笔记整理名词资料(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美刺说: 出自诗经。美是赞美,刺是讽刺。 当时的人已经认识到了文学作品有批判和歌颂两大功能,尤其是认识到文学的批判 功能。 这种用诗歌来颂美匡恶的思想,到了汉代诗大序中就发展成为“美刺说”。 出自尚书?尧典和左传襄公二十七年。 原文为:“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是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诗歌社会作用的普遍认识。 所谓的赋诗言志是指借“诗三百”中现成的诗篇表达自己的看法。而所谓“志”主要 是指政治上的理想抱负。赋诗言志时,经常出现断章取义的情况。观志观风说:出自左传、国语。观志就是通过诗歌观察作者的思想感情;观风就是通过诗歌观察民风民情。 实际是与言志说和美刺说紧密相连的,是从统治者的角度对

2、前两种学说的解释。三不朽:出自左传。原文是:“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以其为不朽。”立德,指建立一个民族、一个政权,主要是指治国;立功,即立边功和武功;立言 之“言”指有关政教的言辞,后世泛指文化学术类。其中“立言”又在“立德”、“立功”之下。这一认识成为后世儒家文学价值观的 理论基础。诗教出自礼记经解,“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 教也。”“诗教”是古代文学理论术语。意谓诗经中虽然对君主的政治弊病有所讽刺, 但态度温和委婉,即所谓的“温柔敦厚”。孑L子的文学思想以“诗教”为中心,其实强调了三方面的内容,其一是诗歌宣达心 志;其二是诗歌的政治功用;其三是诗歌

3、的教化功能。“兴观群怨”说:孔子在谈学诗的重要性时提出“兴观群怨”说。即诗有启发感染的作用;诗有认识社会,了解政治得失的作用;诗在社会生活中有 交流感情的作用;诗有讽刺和批评不良政治的作用。“文质彬彬”:出自论语。原文:“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意思是:质朴胜过文采,就显得粗野,文采胜过质朴,就显得虚浮。文采和质朴兼 备,然后才能成为君子。引申到文学作品,要求内容与形式兼备。“思无邪”:出自论语原文:“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意思是:总而言之,学习诗三百篇就是要使人归之于正,“无邪”即纯正没有邪念。“思无邪”是孔子删诗的标准,也是他进行文学批评的标准。言不尽意、得

4、意忘言出自庄子外物在庄子看来,言是不能完全表达意思的,即言不尽意。用筌是为了得到鱼,语言是为了表达意蕴。领悟了意蕴的人觉得一切言语都不能准 确传达他所体会到的意蕴,是谓言不尽意,得意忘言。庄子强调语言文字的局限性,指出它不可能把人复杂的思维内容充分地表达出来, 这种认识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人的认识实践的实际情况,但也有明显的局限性。不过庄子 的以言不尽意为根据的“得意忘言”说对文艺创作影响深远。“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老子提出的命题。意思是说真正美妙的声音是听不见的,真正美妙的形象是看不见 的。老子认为具体的声音只是声音美的一部分,不是全美,故非“大音”;而“无声” 则可以使你去想象全部最美的声音

5、,而不受有限声音的局限,故而是“大音”。“大象无形”由此类推。这对文艺美学来说,涉及虚实结合、有无相生问题。对后世的“意境”理论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以意逆志说:语出孟子。“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以己之意逆诗人之志。说诗者不要拘泥于个别字句的表面意义,而应该根据全篇去 分析作品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本意,这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孟子这段话对于正确领会作品的内容提出了较好的见解。知人论世:语出孟子。“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正确理解作品的内容还必须对作者的生平思想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结合这些方面来对作品进行考察,这是较正确的

6、批评方法。养气说/知言养气:语出孟子“我知言,我善养我浩然之气。”“养气”是一种道德修养功夫,它需要配义与道才能获得。“知言”指辨别言辞的 能力。“养气”,才能“知言”。即: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的精神品格美,养成“浩然 之气”,才能写出美而正的言辞。这种思想影响到文学创作,就特别强调作家的人格修养,培养崇高的道德品格。礼记.乐记礼记乐记是经长期积累而得出的儒家音乐理论,其音乐思想由自然系统和社 会系统两大部分组成。这两个交织着的系统主要从三个方面讲解乐:a阐明声、音、乐三者之间的关系,认为音乐产生于人心感物,提出了“物一一心一一 声音乐”的发生模式;b阐明音乐与政治的关系。乐能通政,须审乐知政;

7、“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 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c阐明音乐的社会功用,音乐可以移风易俗,具有教育功能。由于古代诗乐舞三位一体,所以乐记的音乐思想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心斋”、“坐忘”。庄子文论的哲学基础是“道”。 而要“得道”则必须做到“心斋”、“坐忘”。作者在感知事物的过程中耳一心一气一虚的经验观照就是“心斋”。作者在感知事物的过程中摆脱身心欲求就是“坐忘” “心斋”、“坐忘”即要求作者的审美态度必须达到物我两忘、虚静空灵的精神境 界。 从文艺创作的角度来说,此说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诗六义:诗大序对诗经的体制进行了概

8、括,提出了“诗有六义”说:“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风雅颂:关于诗三百的三种题材: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音乐曲调,十五国风160篇;“雅”即正,指朝廷正乐,雅分为大雅、小雅。大雅31篇,小雅共74篇;颂是宗庙祭祀之乐: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赋比兴:赋:铺陈直叙而言之。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比: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兴: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 大多在诗歌的发端。主文而谲谏是诗大序提出的诗歌风格的理想标准。要求诗歌有密切联系现实、讽刺时政的积极意义,又

9、强调诗歌风格必须温柔委婉, 不能直言统治者的过失,不能触犯统治者的尊严。这为后世封建文人排斥风格粗狂、富有战斗精神的作品提供理论依据。诗大序:汉代传诗,鲁、齐、韩、毛四家,后毛诗独存。于毛诗 305篇的题目下面,各有一 段类似题解式的简要文字,简述诗的题旨或述及时代背景与作者,称作诗序。其中,关雎的题旨,广泛的吸取了先秦学者及汉代经师对诗经的评论,比 较全面的阐述了诗经的特征、内容、分类、表现方法和社会作用等问题,可以看做诗 经的总序言,称作大序,其他的题解均称为小序。“诗大序”的中心内容是提倡诗歌为统治阶级的政治服务,通过诗乐的感化作用进 行政治和道德教育。发愤著书出自史记太史公自序司马迁认

10、为,诗经、离骚等著作的作者们都是在遭遇不幸、“意有所郁结, 不得通其道”的情况下才发愤从事著述的。此说实际上要求作家直面惨淡的人生,抒写对现实的不满和愤懑,把著书立说当作 实现人生理想和自我情感表现的重要途径。 此说以历史经验为基础,加上他自身的切身体验,揭示了文学创作的一条重要规律, 并对后世的文学理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典论.论文是曹丕典论中的一篇,从评价作家角度出发,论及各种文体的特点,文章的社 会地位、社会作用和文学批评应有的态度等。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篇开新风气的作品。a 开篇就提出文学批评的态度问题。b提出了著名的“文以气为主”c提出了本同末异,四科八体之说。d在文章末尾提出了文

11、学价值论。局限和不足之处:a 表现出了一定的形式主义的倾向;b 讲文学价值是闭口不谈文学对社会生活的反映,不讲兴观群怨;c 谈作家个性与作品风格的关系时,只注重天赋气质的影响,而不讲文学风格同作 家的社会实践、文艺修养的关系。“四科八体”说曹丕提出的文体论:“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曹丕的“四科八体”认为文体各有不同,风格也随之各异。是最早的、比较细致的文体论和风格论。标志着文体分类及其特征的研究发展到了 一个新阶段。文气说/文以气为主出自典论论文“气”,一指作家的才情气质,二指作品的艺术风格。认为作品艺术风格的形成主要决定于作家的才性气质,并且是天然生成的,是不可 改变的。

12、这里忽略了文学风格和作家的社会实践、文艺修养的关系魏晋玄学: 指魏晋时期以老庄思想为骨架的一种特定的哲学思潮。它所讨论的中心为“本末有无”问题,即有关天地万物存在的根据问题,也就是说 关于远离“世务”和“事物”的形而上学本体论的问题。陆机文赋是一篇用赋体写成文学论文,既有理论意义又有文学价值。文赋中的思想以道家思想为主。在言意关系上,他主张言不尽意;在创作心理 上,主张虚静;在陶炼文思上,主张顺应自然天机;在创作技巧上,主张妥善处理好物、 意、言的关系,做到意称物,文逮意。文赋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比较完整深入地论创作的文章,对后世的文学 产生了深远影响。神思:神思是刘勰的文心雕龙的一个篇名

13、,神思是专论艺术想象的。“神思”一词,从魏晋以后逐渐被用于形容艺术的创作与欣赏中的想象活动。从理 论上对它进行系统而深入的总结,则是刘勰。神思即艺术想象,具有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它受 到“志气”和“辞令”两个因素的制约。诗缘情”出自陆机文赋原文:“诗缘情而绮靡”。“诗缘情”即诗歌因情感激动而发;“绮靡”即美好。 即诗歌因情感的动人而呈现出美好的整体风貌。缘情说确立了创作主体的情感在创作中的重要地位,开启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注重 情感的传统。文笔之辩文笔之辨发生于宋齐。“文笔”之分也叫“二分法”,是“文学”与“文章”尚未 分家时的一种粗略的分类方法。区分文笔,正是区分文

14、学与非文学对于文笔之分,时人有三种观点:刘勰就声律来区分文笔;萧统就有无文采来区分 文笔;萧绎就有无情感来区分文笔。永明声病说/永明声乐论南朝永明年间,王融、谢眺、沈约等作家主张诗文创作,要分别平上入去四声,避 免平头,上尾,蜂腰,鹤膝等八种声韵不谐的病犯。此主张被后人称为“永明声病说”永明声律论反映了南朝人对于声音和悦、文辞魅力的追求所达到的新高度。永明体: 南朝永明年间王融、谢眺、沈约等创造的一种新诗体。这种诗体的特点是:从文字的四声出发,区别平上去入;避免平头,上尾,蜂腰, 鹤膝等八种声韵不谐的病犯。诗歌的体制大都短小,讲求押韵和对仗,追求文辞优美,声律和协。刘勰文心雕龙及写作本书的动机

15、。文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部成体系的文学理论专著。从明诗至书记 文体论二十篇,系统论述了各种文章的性质,历史发展和写作要点,既是文体风格与写 作认,也可以看作是简要的分体文学史,下编二十四篇是在广泛研究各种文体作品及大 量作家创作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一些基本的文学理论问题。全书最后一篇序志介绍了作者写作本书的动机宗旨和全书结构。用刘自己在全书序诗志篇中表达来说那就是“救弊”补偏和立身扬名。首先,所谓救弊就是要矫正六朝时代江南的文风。其次,补偏是补前人文论之偏缺。其三,刘勰是为了立身扬名,通过文的写作使自己立身扬名,通过文的写作能使自己进入仕途,使自己能赢得不朽的名作。隐秀:刘勰关于文学形象的艺术特征的理论。隐,是指意象的意而言的,它是内在的、隐蔽的,是寄寓于客观物象中的作家的心意情志;秀,是指意象的象而言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