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来深流动儿童社区融入小组工作模式的探索

re****.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0.06KB
约7页
文档ID:417082267
来深流动儿童社区融入小组工作模式的探索_第1页
1/7

来深流动儿童社区融入小组工作模式的探索彭佳慧摘 要: 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了流动儿童社区融入现状及需求情况,认为流动儿童面临 学习、心理、人际关系、社区融入等诸多问题,在个人、朋辈群体、家庭及社区层面存在需 求以深圳市坪山新区大工业区内的流动儿童为研究对象,从社工的角度出发,运用小组工 作的手法,设计了流动儿童社区融入的“个人+朋辈+家庭+社区”四位一体的小组工作模式, 在 6 个小组案例的实践基础上,总结出流动儿童社区融入小组工作的预估困难和应对计划关键词: 流动儿童;社会工作;小组工作;方案设计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及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出现了一个非常庞大的流动儿童群体其 人数不断增多,伴随其成长中出现的各种需求与问题也不断增多,如在其流动的过程中,面 临着学习、心理、人际关系、社区融入等诸多问题流动儿童离开自己的家乡来到陌生的城 市,面对新的生活社区,面对新的成长环境,既新鲜又陌生 [1]因此,社会工作者介入他 们的社区融入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以儿童发展理论、优势视角理论、社会支持网络理论 为基础,通过小组工作方法和个别个案访谈的方式进行介入,帮助流动儿童树立社区融入方 面的自信心,为其搭建流动儿童朋辈群体交流的平台,促进流动儿童的社区融入,提升他们 的社区归属感。

在深圳市坪山新区来深建设者子女及家庭项目的实习过程中,进行了大量的调查与走访 工作,收集了关于流动儿童社区融入方面的第一手资料,为论文的方案设计奠定了需求基础, 在社工介入后,以最直观的方式观察组员的变化、评估组员的成长情况,使得介入过程与评 估结果更真实[2]一、流动儿童组员社区融入现状及需求情况(一)小组成员基本背景及社区融入情况 小组成员是来自坪山新区大工业区内的流动儿童,在他们迁入坪山生活前,大都是留守 在老家,其父母均是坪山新区大工业区的企业工作人员为了进一步了解坪山新区大工业区 内流动儿童的社区融入情况,社工在机构督导的支持下,制作“流动儿童社区融入现状调查 表”通过问卷调查,分析流动儿童的社区融入现状,主要是从个人层面、朋辈层面、亲子 关系层面、社区适应与熟悉等方面进行调查对坪山新区流动儿童采用不记名抽样问卷调查,发出问卷650 份,共回收问卷633 份, 有效问卷625份,有效回收率为98.7%用统计软件SPSS获得统计数据(以下图表的数据 统计中,若合计和百分比不是625和100%的,当中的数据差和百分比差为有效问卷中的部 分缺失值,因缺失值数据小,可忽略不计),并对样本的基本情况进行描述与分析,在此基 础上分析坪山新区流动儿童社区融入现状。

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据统计,调查对象的年龄主要分布在9—16周岁男性所占比例为58.1%,女性所占比 例为 41.8%,男女比例相对均衡,男生比女生稍多,见表1从图 1 中对调查对象的就读年 级分布统计来看,调查对象主要集中在4—10年级,结合图 1和表1可推测,大部分调查对 象是从小学低年级阶段就开始随父母来深生活关于调查对象对自我能力的整体评价,从图2中可以看出,超过一半的调查对象认为自 己能够解决自己的问题或者自己在很多方面做得很好,有约为1/4的调查对象表示自己郁闷 的时候比开心地时候多,也有相当部分的调查对象比较自卑,还有少部分调查对象认为在生 活中遇到困难缺少帮助与支持2. 调查对象的社会支持情况从图3 和图4 可以看出,调查对象经常接触的群体是家长和朋辈可见,超过一半的调 查对象的支持群体主要是朋辈,但也有相当部分的调查对象朋辈支持网络欠缺3. 调查对象的家庭生活环境分析与父母有效地了解与沟通,父母的正确引导,对处在中小学就读阶段儿童的健康成长是 非常重要的由表 2 可看出,调查对象与父母之间有谈心的为 83%,亲子之间能够保持最基 本的沟通和交流,但是频率不大,有些重要的沟通和交流不能及时进行,有 16%的调查对象 没有与父母谈过心。

图 5 显示了本次调研中父母子女学习时间的分布情况大部分调查对象中,父母辅 导学习的时间是1 小时以下或者没有,可见,来深建设者子女的家庭教育情况不容乐观综上所述,调查对象的家庭生活条件整体上较好,但他们与父母沟通、交流的机会并不 多,父母其做作业的时间也不多父母平时忙于工作,或者对家庭教育认识不足,导致 家庭亲子沟通与交流不畅4. 调查对象目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根据调查问卷中对主观题的审阅和困惑类型的统计,得出统计结果(见表 3)从表 3 中可以看出,有55.7%的调查对象目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人际交往,9.3%的调查对象面临 学习上的困惑,5.4%的调查对象面临自我认识的问题,13.4%的调查对象面临家庭问题,12.6% 的调查对象面临社区熟悉与适应问题根据社工对问题的分析,调查对象面临的学习问题包括学习压力、升学困惑、学习态度 等;人际交往问题有与朋辈群体之间的相处困扰和朋辈支持网络薄弱等;自我认识方面的问 题有自我优势认识不足等;家庭问题有亲子沟通不畅、亲子互动机会较少等问题;社区熟悉 与适应方面的问题有缺少了解社区的机会;其他问题包括本地人与外地人的教育公平问题、 与本地儿童缺少相处问题、学校管理制度的适应问题,与老师之间的沟通交流问题、经济问 题等。

二)小组成员的问题及需求预估 社工根据前期对小组成员的家访情况,对小组成员的问题及需求进行分析,从四个方面 进行探究1. 个人层面流动儿童由于长期留守在老家,其受教育水平、成长的环境都保留着留守地的特色面 对新的生活环境,流动儿童均会出现自信心不足、自卑情绪浓重、焦虑等问题流动儿童有强烈的社区融入意念,但由于其自身能力的局限,造成各种不利的境况流 动儿童需要重新认识自我,找到自我适应方面的优势,提升其自信心,缓解其在社区融入方 面的焦虑紧张情绪2. 朋辈群体层面迁入新的生活环境后,有的流动儿童不仅保留着与老家朋辈群体的联系,也面临着迁入 地朋辈关系的建立但由于各种生活背景、受教育水平、文化背景的差异,流动儿童在朋辈 群体关系的构建上,存在着缺乏了解、沟通不畅、风俗习惯各异的问题,导致其新的朋辈关 系很难构建,其需要建立朋辈群体关系的机会与平台社工需要为他们搭建一个相互认知、 相互交流的平台,促进流动儿童朋辈群体之间的认识、互动、交流与互助,为流动儿童的社 区融入搭建良好的朋辈关系,促进其对迁入地的社区融入3. 家庭层面流动儿童来到迁入地后,在各种社会支持网络还未建立之前,他们的各种需求的满足均 是依赖其父母。

流动儿童重新回到父母身边,需要一个与父母沟通的平台,促进亲子之间的 沟通和合作,缓解亲子之间的疏离感;流动儿童家庭之间也需要一个相互了解、相互交流的 机会,促进他们之间的良好互动,使得亲子的关系更加亲密,促进流动儿童的社区融入4. 社区层面面对新的社区环境,流动儿童既好奇又陌生,流动儿童期待对迁入地的熟悉与适应,却 又缺少熟悉与适应社区环境的机会与平台流动儿童需要与家人、朋辈、本地儿童之间共同 参与迁入地的熟悉与适应,了解社区内的文化、便民服务点等,促进流动儿童对社区环境的 熟悉与适应,消除流动儿童对于迁入地社区的陌生感,培养流动儿童的社区责任意识,促进 流动儿童的社区融入,提升流动儿童对于迁入地社区的归属感[3]二、流动儿童社区融入小组工作模式的实践通过对小组成员需求和问题的分析与评估,参照流动儿童小组工作的一般类型,可将本 次小组工作——关于流动儿童社区融入小组工作的性质定义为教育成长型、互助交流型,[4] 人数控制在10人左右,每周1次,分6 次进行,每次90分钟根据前期的报名者信息,对每一名报名者进行家访,深入了解其需求,结合小组的主题 和内容进行筛选,确定最终小组成员名单一)第一次小组活动“相见恨晚”方案的实施与社工的介入1. 方案的实施第一次小组活动的目标:(1)帮助组员彼此认识、熟悉,相互信任;(2)明确小组活动 的意义;(3)小组契约的建立和组员间的认识。

此节小组活动的时间为90 分钟,小组主要 围绕组员的相互认识、小组主题的介绍、小组契约订立等开展2. 社会工作者的介入在小组中,社会工作者为流动儿童建立起一个社会交往的平台为了消除儿童之间的陌 生感和距离感,社工开展了一系列的游戏,称之为破冰游戏,如让“大风吹”“自画像”等 在游戏的过程中,有一些流动儿童由于性格内向,说话声音小,不敢大声说出自己的名字, 普通话不标准社工依次设计了不同的环节,希望可以通过活动的开展,提高流动儿童在社 区融入方面的自信心破冰游戏消除了组员之间的陌生感,使得组员之间建立了一定程度的 信任感;在“自画像”环节,组员相互认识,知晓他人的名字及特征;在社工的引导下,组 员认识了此次小组的目标、主题等;在社工的引导下,组员共同订立了小组的契约,培养了 组员的责任感社工在此节小组中,承担了组织者与引导者的角色通过组织开展一系列活动,将小组 的各个环节串联起来,引导与示范小组环节的开展,引导组员相互认识、分享在小组中的收 获与体会,引导组员订立小组契约,培养组员的责任感二)第二次小组活动“原来我这么美”方案的实施与社工的介入1.方案的实施 此次小组活动的目标:(1)帮助组员认识到信任的力量,建立彼此之间的信任;(2)使 组员之间的关系更加亲密;(3)挖掘小组成员自身改变的意愿;(4)引导组员认识到自身的 适应优势。

小组活动的时间为90 分钟,主要围绕组员在社区融入方面的自我优势寻找等方 面开展2.社会工作者的介入社工通过前期的走访与需求调查发现,流动儿童群体存在自信心不足、自卑情绪浓重的 现象,严重影响了其在迁入地社区的生活社工运用优势视角理论,设计此节小组,通过游 戏、问卷调查的形式,让组员认识到自身的优点,提升其社区融入的自信心社工在此节小 组中承担了引导者、示范者、组织者的角色社工引导组员进行小组的各个环节,引导组员 进行自我优势的认识社工示范游戏的开展,使组员掌握游戏规则三)第三次小组活动“爱是一种团结的沟通”方案的实施与社工的介入1.方案的实施 此次小组活动的目标:(1)增进流动儿童朋辈群体间的交流与互动;(2)增进流动儿童 朋辈群体间的信任;(3)使朋辈群体之间的关系更加亲密小组活动的时间为90 分钟,主 要围绕组员在社区融入方面朋辈关系的构建开展2.社会工作者的介入通过流动儿童与其他儿童的互动,使流动儿童感受到团体的力量社工根据流动儿童组 员的年龄特征,设计适合其需求的游戏,为其提供一个可以互动的场所,促进流动儿童朋辈 间的互动通过小组活动的开展,组员之间变得相互信任,相互帮助了通过与流动儿童家 长的交谈,组员在参加此节小组后,助人和团结他人方面有较大改变,为流动儿童良好的朋 辈关系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第四次小组活动“为了爱,我们和孩子一起飞翔”方案的实施与社工的介入1.方案的实施此次小组活动的目标:(1)通过沟通游戏,体验沟通困难;(2)通过亲子角色互换模拟, 分析组员家庭沟通模式;(3)总结家庭沟通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并协助组员找到良性沟通方 式小组活动时间为90 分钟,邀请了流动儿童的父母参与到此次活动中,主要围绕组员在 社区融入方面家庭亲子关系的构建2.社会工作者的介入良好的家庭沟通模式能让流动儿童家庭的亲子关系更加融洽,能促进流动儿童的社区融 入社工希望通过此节小组活动,让组员参与沟通游戏,体验沟通困难,认识到亲子间沟通 的重要性;通过亲子角色互换模拟,分析组员的家庭沟通模式;总结家庭沟通过程中常见的 问题,并协助组员找到良性沟通方式社工将精心准备好的家庭沟通模式分享给组员,让组 员学习不同的沟通方式这样对于流动儿童家庭的亲子沟通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可以促进流 动儿童家庭良好的家庭亲子关系的形成,为流动儿童的社区融入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